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5:48: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陶渊明的《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写于其归隐之初,许多都是写其在大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怀。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恬淡闲散的生活兴致和领悟。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自然轻松愉悦。“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几句则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鉴赏有所了解,初步积累了认识和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阅读古诗,他们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引导,既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要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能力,并且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自己理解诗歌内容。以前学习,对陶渊明有简单的了解,但对于当时门阀制度、社会状况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于“真意”还很能难理解。
设计理念
一、反复诵读,熟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然而意蕴深刻,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陶渊明的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真人”,所以我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在这样的活动中去领悟陶渊明“真人”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导。
三、以诗解诗,丰富阅读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诗歌教学的知识性、技巧性,更要兼顾它的人文性,避免诗歌的“架空分析”。在教学中进行“以诗解诗”的方式,用相关的诗文为中介,通过诗与诗的同频共振,可以加深人与诗的情感共鸣,充分实现人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理解诗意,初步感受陶诗质朴纯真的语言特点;
2.通过联想、想象,紧扣 “心远”“悠然”等关键词,感受作者超脱世俗、闲适淡泊的人生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与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品读诗歌语言。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真意”一联的深刻意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他是一位诗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愿躬耕于田园”,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还是文学史上大量写饮酒诗的第一人。他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一生有三大爱好:独爱菊、性嗜酒、好读书。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陶渊明,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饮酒》组诗中名气最大的第五首。
二、读出诗韵
1.读准字音。自由读—齐读。庐、见、还、辨—辩
2.读出韵味。圈押韵字,知押an韵;画停顿,知不对仗。问句升调,答句意味深长。
三、解读诗意
1.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词句意思。提出不会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2.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为何拥有“悠然”的心境?
3.诗人的心离什么远了,又离什么近了呢?
——远离了“车马喧”的官场生活。车马,代表官场;品读“喧”。
拓展阅读:屏显东晋黑暗社会背景及森严的门阀制度。
——贴近了“悠然”的田园生活。
(1)描绘画面。什么季节、时间?有哪些景物?——描绘意境。(写+说)
(2)“菊”和“飞鸟”两个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拓展阅读:屏显陶渊明描绘菊、飞鸟的诗句。
菊,霜下蝶,卓然挺立,凌风不凋。
——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咏贫士》)
小结:菊——清风高洁;飞鸟——返归自然、躬耕自乐。
(3)课后题:“见南山”的“见”能改成 “望”或“看”吗?
炼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看南山。
四、悟诗理
1.合作探究: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可谓点睛之笔。那诗人的悟到的人生“真意”是什么?又为何“得意而忘言”了?
(1)生理解的真意——师解读真意——屏显林徽因的真意:
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2.东晋乱世,陶渊明选择回归田园,坚守本心,修篱种菊。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份情怀吗?
生交流——屏显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中“田园描述”语。
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只是一种状态。田园不只是属于陶渊明,也同样属于李白、杜甫、辛弃疾。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段惶急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土地田园的时候,我们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多么匆忙,不管如何胸怀大志,不失去田园,我们才可能充电。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五、拓展与作业。
1.课后观看视频《饮酒》的影响。
2.背诵《饮酒》。
课后反思
从《饮酒》中学习修篱种菊
诗歌教学不仅仅是理解几个词,翻译几句话就可以了,而是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打开语言密码,探秘中华文化之精粹,提高师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修炼凡夫俗子宁静之心。那么,该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呢?就拿古体诗中精品《饮酒》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浅薄的想法。
《饮酒》(其五)是东晋乱世中的产物,是“陶翁世界”的生动写照。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理解这首古体诗难度系数不大,然而要真正走进诗歌中恬淡的意境,品味其深厚的意蕴美,理解陶渊明文字背后的“真谛”,困难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我在教学《饮酒》的时候,不但关注孩子身心发展,自学能力的提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拓宽解读渠道,丰富学生诗歌阅读体验。通过搭建学习的梯子,让孩子在爬高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诗人修篱种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