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散文,作者茅盾先生主要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的品质热烈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文章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课特别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言审美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研读重点语段,赏读文章的语言,品析一种形象。
2.联系时代背景,学习象征等手法,感悟一种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重点语段,赏读文章的语言,品析一种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等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民族精神的礼赞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品析一种形象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思考:
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读,圈点勾画,学生展示)
2.指导朗读“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对抗着西北风。” 用声音传达坚强者在命运之风暴中抗争的精神。
3.你从白杨树的外在形态上感受到了怎样的内在品质呢?
“我从白杨的 看出它具有 的优秀品质。”
例:我从白杨树树皮的淡青色看出它具有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
过渡:文章中还有那一段写到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组内讨论
思考:
(1)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还有哪些?
(2)文章在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之前,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3)矛盾先生通过白杨树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分享展示
指导朗读:(男女生对比朗读中感受欲扬先抑手法的妙处)
女生读“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男生读:“但是它伟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你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
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你应该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你应该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決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女生读陈述句,男生读反问句,通过对比朗读,感受不同的语气语调,体会文章利用四个反问句、排比句增强气势,层层递进的效果。)
教师补充: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由树及人,引人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三、感悟一种精神
1.茅盾先生为什么如此深情地赞美这种精神呢?
背景资料补充: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1941年,茅盾先生在重庆写下这篇文章。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2. 主旨归纳(学生归纳)
这篇散文借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三方面的不平凡,礼赞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过渡:茅盾先生从赞美白杨树到赞美民族解放斗争中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实现的呢?
四、学习一种手法
1.象征手法
概念:即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
特点: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作用:一将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则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2. 请运用联想和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兰花、菊花、竹子、春蚕、蜡烛、腊梅、莲花……
句式:我由 想到了 它象征了 。
五、课堂小结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学生齐读,教师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做新时代的白杨,笔直挺立,朴质坚强;让我们传承民族精神,团结向上,力争上游,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六、学以致用
一树一情怀,一花一世界,请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训练。(提示:先找二者相似点,再展开联想,最后揭示象征意义。)
七、教后反思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程中,始终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在写白物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什么特点,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上感受到它的什么内在品质,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 茅盾先生为什么要如此深情的赞美这种精神 从品析一种形象到感悟一种精神再到学习一种手法,教学条理比较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同时几处运用男女生对比朗读,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