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周测卷: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同步周周测(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周周测卷: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同步周周测(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7:14:59

文档简介

第2周周测卷: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测试内容:八上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后的课外诵读古诗
注意事项:
1.答卷前,一定要保持稳定呼吸,不要焦躁,要自信,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
2.拿到试卷后,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上。
3.不要舍不得放弃,一道题无思路做不出来,你在那里耗时间,就是在减少试卷分数!
4.越狂躁,越容易粗心,和答案失之交臂!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溃退(kuì) 刹那(chà) 悄然不惊(qiāo)
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bǐng)
2.(2分)下面有关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B.新闻,从广义来讲,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讲,专指消息。
C.新闻的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形象,详尽生动。
D.新闻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3.(3分)给下面新闻拟写的标题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对小麦来说是致命威胁,严重时甚至导致小麦大面积绝产。日前,山东农业大学吴佳洁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刘登才团队、美国爱达荷大学付道林团队等合作,成功克隆了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国际编号Yr28),从而为预防该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9月上旬,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相关成果。
A.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致命威胁。 B.合作才能成功取得成功。
C.基因疫苗有望攻克小麦“黄疸病” D.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4.(3分)(2022河南安阳·八年级统考期末)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没有它,我们将活得漫无目的,鸡零狗碎。
①但一定要有一件事
②也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导归之处
③是我们做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
④不见得我们一定会做得多棒
⑤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
A.④①⑤③② B.④②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 D.③④⑤①②
5.(6分)默写古诗文。
(1),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赠从弟》刘桢)
(3),志在千里。(《龟虽寿》)
(4)柴门何萧条,。(《》曹植)
6.(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中新网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朱晓颖)13日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步入纪念馆,黑色的“灾难之墙”上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白字。集会广场一侧,电子大屏幕上播放着1937年南京大屠杀黑白视频史料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核心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2)以下是网友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创作的四副楹联,请你选择最佳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3分)
①金陵响警钟,声声震耳,,莫在坑前空拭泪;
历史遗棱镜,面面揪心,对百年屈辱,宜从蹄底永铭殇。
②悼冤魂,恨日寇猖狂,我族积弱;铭国耻,吾辈图强。
③,积怨难消,万众同悲国耻事;枕戈而待旦,除倭务尽,千秋不怠警钟声。
④五千年铁血所凝,,有谁敢忘?三十万亡灵且待,看长风更起,催我出征。
A.欣中华复兴 抚泪以追昔 问国耻未消 祭卅万亡灵
B.抚泪以追昔 问国耻未消 祭卅万亡灵 欣中华复兴
C.问国耻未消 祭卅万亡灵 欣中华复兴 抚泪以追昔
D.祭卅万亡灵 欣中华复兴 抚泪以追昔 问国耻未消
7.(5分)阅读下面新闻,完成小题,并简述理由。
新华社西昌6月23日电(记者李国利、张汩汩、胡喆)天为棋盘星作子,中国北斗耀太空。因技术原因推迟一周发射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23日上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启”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称,这颗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择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完整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
“中国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引领人类的梦想和脚步走向更远的远方,作出中国航天应有的贡献。
(1)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2)北斗三号组网成功后,计划将实现哪两项目标?请根据新闻内容,简洁概括(每点不超过15字)(3分)
近期:
2035年:
二、阅读与鉴赏(共44分)
(一)现代文阅读
(15分)(2022浙江金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宝马雕车香满路,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记者 陈玉杰 吴婷
①公路成网、高铁飞驰、轻轨穿梭、邮路畅通……十年来,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金东建设蹄疾步稳。
②条条大道,连通南北、纵贯东西。大路通四方,天堑变通途,金东构筑了发展大格局,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③交通建设大变迁,见证了金东十年的沧海桑田。
火车开进塘雅,葡萄进了杭州市民的菜篮子
④第一次变化,是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塘雅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响起火车的轰鸣。
⑤“记得小时候,我们塘雅车站满满当当都是人,大伙儿都要从这里坐火车出门。”塘雅镇竹园村党支部书记范荣建年轻时曾在车站做过十余年的装卸工。他说,当时节假日列车上人满为患,就连厕所和行李架上都挤满了人。有数据记载,1984年塘雅火车站旅客流量达6.9万人次,货运达33297吨。
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促进了竹园村乃至整个塘雅镇的发展。“当时我们村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银行、税务所、邮电所、供销社、食品商店应有尽有,被称为‘小香港’。”范荣建指着残存的当时建筑,骄傲又遗憾地说。火车让村里富起来了,也拉近了村庄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⑦后来,经塘雅镇政府沟通,葡萄销售旺季列车停靠时间由原来的3分钟延长到6分钟,还专门增挂了两节车厢专供果农卖葡萄,为塘雅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⑧通过火车,塘雅葡萄销往各地,尤其受到杭州市民的喜爱。
⑨1990年,浙赣铁路金华段复线建设全部完成,老火车站低调退隐,塘雅昔日的繁华也在岁月中渐渐沉寂下来。
⑩改革开放以后,头脑活络的塘雅果农便发现了商机一到火车站销售葡萄。“天没亮我们就挑着葡萄去火车站了,车厢里卖不完,我们就到杭州站下车,在街头巷尾叫卖,等葡萄卖完后再坐火车回家。”果农黄根伙回忆。每年7月到9月,一支上百号人的“葡萄大军”穿梭在金华至杭州的列车上,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公路挺起脊梁铺就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第二次蜕变,是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两条主干线路贯穿塘雅,形成“十”字框架,挺起了塘雅发展脊梁,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因路而兴,因路致富,越来越多的塘雅人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
七月骄阳下,条条大道犹如银色的玉带,把人流载进“七彩田园”、载进“木版年画基地”、载进“奇石文化村”、载进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村景区,同时又让塘雅的火龙果、葡萄、奇石、田园风光插上翅膀,飞出塘雅,飞向外地。
当前,G235金义中央大道正在火热建设中,力争明年10月底建成通车。这条被誉为“金华第一路”“不收费的高速公路”的明星道路,将给塘雅带来怎样的发展,值得期待!
轻轨飞驰穿梭,开启未来新生活
第三次蝶变,则是今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的通车,全市唯一的轨道交通——“大本营”车辆段落户塘雅。
与其他轻轨途经乡镇不同的是,塘雅还承建了轨道交通车辆段,肩负着金华市整个市域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停放、运用整备、定期检修以及日常维修的重担。“塘雅车辆段兼具了停车场功能,维修保养市域范围内目前仅规划这一处。”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独此一家,别无他处,意义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更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车辆段上方将出现五六十万平方米的上盖物业。从塘雅车辆段鸟瞰效果图来看,高楼林立,繁花似锦,就是一个长条形的现代化都市街区,几乎看不到轨道和车辆。维保、停车等功能都隐藏在了未来之城的下方。
几年后,塘雅将如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都市人流如梭的地铁上盖物业一样,崛起一个绿色低碳、智慧共享、舒适宜居的未来社区之城。这个体量庞大的综合体“航母”,在带来轨道交通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将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
(有删改)
8.(4分)快速阅读这篇新闻作品,还原下面这张新闻写作提纲。每处不超过20字。
新闻写作提纲
三次变化 具体变化 变化结果
第一次 (1) 村里富起来,拉近村庄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第二次 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 (2)
第三次 (3) (4)
9.(4分)新闻作品的体裁很多,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请快速阅读上面这篇文章,判断它与以下教材中的文章体裁最接近的是哪一项?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理由。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C《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0.(3分)2012年-2022年,是不平凡的十年。请你以“非凡十年”为话题,向你的家人进行采访,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请确定对象,拟定两个合适的问题。
采访对象: 采访问题:(1) (2)
11.(4分)在新闻作品之后,记者们往往会写下“记者手记”,请你也来当一回小记者,补写这篇新闻作品的“记者手记”。50字左右。
小贴士:记者手记也称之为记者札记,是指记者在完成新闻稿件后对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主要体现记者所思所想的个人意志。
记者手记:
(15分)(2023·浙江温州·八年级统考期中)“浙”里秀美的山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家,林斤澜(温州)就是其中的一位,栏目组请你一起听林斤澜讲《惊树》的故事,完成下面的题目。
惊树(林斤澜)
①主家久居北京,请了个保姆照顾老人。保姆是西北麦积山那边的山里人,约35岁。去年,她的15岁的儿子到北京来探亲。这个孩子第一次到大城市,发生许多惊讶自不消说。不过其中一个惊讶,却叫主家倒吃一惊,孩子叹道:北京,多好的树呀!
②主家心想:比起老北京来,树木少多了。若和人口、楼房、车辆比较,更加不成比例,不是政府也着急了,拆房子、改农田、不惜血本地扩大绿化面积吗
③这还可说,怎么倒叫山里来的孩子,稀罕起可怜巴巴的几棵树来,岂有此理!
④保姆说,她像孩子那么大的时候,也就是20来年前,她们家守着树林子住。姑娘们进林子搂柴火、摘蘑菇、拣松果,都要三五成伙:一怕迷路,二怕野物。从林子里出来,姑娘们都“哈——好自在!”林子里看不见天,踩不着地呀——净烂叶子烂泥呀。
⑤“腐殖质”,主家点着头说了句字儿话。又说那就不叫树林,该是森林。主家咬文嚼字的时候,爱跟自个儿点头。
⑥孩子听着瞪大了眼睛,他不知道妈妈说的是哪儿的话。
⑦主家想想也猜疑,盘问道:战争时候,没伤着林子
⑧伤。边伤边长。
⑨大跃进、炼钢铁,你们那里不砍树
⑩砍,也就个把山头。累,懒肯多砍。
那么就20年里头②,森林全没了
孩子忽然冒出来一句:不做墒①了。
主家不大明白“墒”什么的。孩子和保姆这一句那一句地解释:下一夜雨,第二天刨地,下边还是干的,没有“墒”,庄稼长不好。一年二年,雨水也少了,更不能墒了。主家一明白就明白得很,点着头说:恶性循环。
保姆这才和主家说,孩子实际不是来探亲,山里荒了想到北京当个小工吃饭,是探活路来的。
主家叹道:北京不许用童工。
保姆吞吐,孩子哑巴。主家也头绪纷乱,却又听见保姆没头没脑地叹气:好难过呀!
出气深沉,出的字儿可就三两个。主家心想:耗尽祖宗产业,连子孙饭也鼓捣了。偏偏在这开放的20年里头 主家忍不住又盘问起来。
保姆冲口说道:干部的过,干部带的头。主家断言:干部是最具体的现实,农民看干部,天经地义。
孩子又忽然冒出来一句30年、50年不变不变的,早说也好些。主家想起一句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小看这孩子,指的是政策疏漏,也不及时。
可是都还说不通透森林的灭亡,那得是巨大力量摧毁大自然嘛。
世界上每当科技有了重要发现,好比说“原子论”,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建设核电站,也可以制造原子弹。眼前的“基因论”才起步,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已经亦喜亦忧,说:科技是双刃剑。
战争年代,运动年头,再无法无天也懒肯多砍,因为费劲又个人卖不出钱来。这20年走向市场经济,这法宝发出来的力量,排山倒海,改天换地。可不可以向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借一句话,作为小小的注脚:法宝也是双刃剑。
保姆和孩子都不明白,眼睁睁看着主家跟自己不住地点头。
【注释】①墒,shāng,意思是耕地时开出的垄沟,也可以指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②20年,指改革开放20年。
【情节梳理】
12.(2分)小说围绕着“树”展开情节,请你完成情节梳理。
保姆儿子①树→保姆忆树→主家问树→“法宝”②树
【语言品读】
13.(4分)林斤澜的小说语言非常值得品读,请完成以下任务。
(1)你会用什么语气朗读下面的句子,请选择一项并阐述理由。
A.慷慨激昂 B.震惊不解 C.悲伤深沉
这还可说,怎么倒叫山里来的孩子,稀罕起可怜巴巴的几棵树来,岂有此理!
(2)下面句子语言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林子里看不见天,踩不着地呀——净烂叶子烂泥呀。
【人物分析】
14.(4分)小语和小文对“主家”这一人物有不同评价,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理由。
小语:我觉得主家是一个喜欢咬文嚼字、说话让人难懂、与普通百姓有距离的人。
小文:我认为“主家”是一个睿智、有忧患意识、有悲悯情怀的人。
【主旨探究】
15.(5分)小说题目引人深思,“惊树”到底惊了谁?请你参与小语和小文的对话,一起挖掘题目的深刻内涵。
小语:我觉得这篇小说的题目“惊树”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第①段字面上看到的就是①。
小文:有趣的是,孩子的惊讶引起了主家的惊讶:②。
小语:主家不仅仅震惊于孩子的惊讶,通过“不是政府也着急了”,他还发现了北京政府被惊动了,“拆房子、改农田、不惜血本地扩大绿化面积吗”说明北京政府发现了③。
小文:读完小说,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很震惊!从“④”看到战争和运动都毁不了森林,但是“这20年走向市场经济,这法宝发出来的力量,排山倒海,改天换地。”
可见,这里的“法宝”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意味⑤。
小语:《惊树》“惊”动的对象就有孩子、主家、北京政府乃至读者,作家林斤澜取的这个标题真是有情趣有内涵啊。
(三)文言文阅读
16.(10分)(2023山东烟台·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回答问题。
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学无不览,文章俶傥①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常念荫松柏,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②,历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撰《晋史》,奇功未遂,春秋二十有八。与余有青云之交③,非直衔杯酒而已。
(节选自《袁友人传》)
【注】①俶傥:卓异不凡。②仕: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俯眉暂仕
②数百年未有此人焉
③奇功未遂
④非直衔杯酒而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
(3)作者对袁炳的读书和写作赞赏有加。袁炳读书有什么特点?(4分)
(四)诗歌鉴赏阅读
(4分)(2022江西萍乡·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注】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天边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指代宋代汴京景物。
17.(2分)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景洗练,写情起伏跌宕,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抑郁之情。
B.上片开头两句以写景起,点出地点是在汴京,时序是在深秋。
C.上片后两句将客居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含深厚。
D.下片抒发感慨,先抑后扬,想以狂醉来排遣忧愁,然而结果却是“断肠”。
18.(2分)说说“欲将沉醉换悲凉”中的“换”字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作文(任选一题写作,共50分)
19.(1)(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平凡的生活让很多人习惯于不以为意。然而,对于有心人来说,留意生活中的某个时候,在不经意间,我们会有意外的发现。不经意间,发现了美;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长大;不经意间,对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请将“不经意间,我_______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600字左右:
③文章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2)(2023吉林延边·八年级统考期末)作文(1)题目:你是我的那束光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所在学校名。第2周周测卷:第一单元同步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测试内容:八上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后的课外诵读古诗
注意事项:
1.答卷前,一定要保持稳定呼吸,不要焦躁,要自信,相信自己能找到答案!
2.拿到试卷后,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上。
3.不要舍不得放弃,一道题无思路做不出来,你在那里耗时间,就是在减少试卷分数!
4.越狂躁,越容易粗心,和答案失之交臂!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溃退(kuì) 刹那(chà) 悄然不惊(qiāo)
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bǐng)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悄”应读“qiǎo”;B项“翘”应读“qiáo”;D项“湃”应读“pài”。故选C。
2.(2分)下面有关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B.新闻,从广义来讲,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讲,专指消息。
C.新闻的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形象,详尽生动。
D.新闻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答案】C
【解析】C.“语言形象,详尽生动”表述错误。应是:简明性。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简明扼要,针对性强。
故选C。
3.(3分)给下面新闻拟写的标题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对小麦来说是致命威胁,严重时甚至导致小麦大面积绝产。日前,山东农业大学吴佳洁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刘登才团队、美国爱达荷大学付道林团队等合作,成功克隆了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国际编号Yr28),从而为预防该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9月上旬,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相关成果。
A.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致命威胁。 B.合作才能成功取得成功。
C.基因疫苗有望攻克小麦“黄疸病” D.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
【答案】C
【解析】考查内容概括。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结构,从主到次。标题应概括消息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来概括内容。文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内容是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的危害;第二句内容为:成功克隆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为预防小麦条锈病流行提供新的“基因疫苗”;第三句内容为:《自然 通讯》在线发表了相关成果。整合归纳为:基因疫苗有望攻克小麦“黄疸病”。故选C。
4.(3分)(2022河南安阳·八年级统考期末)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没有它,我们将活得漫无目的,鸡零狗碎。
①但一定要有一件事
②也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导归之处
③是我们做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
④不见得我们一定会做得多棒
⑤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
A.④①⑤③② B.④②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 D.③④⑤①②
【答案】A
【解析】考查句子排序。
④句紧承前句“一定要有所热爱”,为首句。
①句中的“但”与④句形成语义的转折,为第二句。
⑤句中的“它”指的是④句中的“一件事”,为第三句。
根据③句中的“是”和②句中的“也是”可知,最后两句是③②。
故选A。
5.(6分)默写古诗文。
(1),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赠从弟》刘桢)
(3),志在千里。(《龟虽寿》)
(4)柴门何萧条,。(《》曹植)
【答案】馨香盈怀袖松枝一何劲老骥伏枥曹操狐兔翔我宇梁甫行
【解析】注意“馨”“盈”“骥”“枥”“翔”等字的正确书定。
6.(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中新网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朱晓颖)13日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步入纪念馆,黑色的“灾难之墙”上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白字。集会广场一侧,电子大屏幕上播放着1937年南京大屠杀黑白视频史料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则新闻的核心内容。(不超过20个字)(2分)
(2)以下是网友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创作的四副楹联,请你选择最佳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3分)
①金陵响警钟,声声震耳,,莫在坑前空拭泪;
历史遗棱镜,面面揪心,对百年屈辱,宜从蹄底永铭殇。
②悼冤魂,恨日寇猖狂,我族积弱;铭国耻,吾辈图强。
③,积怨难消,万众同悲国耻事;枕戈而待旦,除倭务尽,千秋不怠警钟声。
④五千年铁血所凝,,有谁敢忘?三十万亡灵且待,看长风更起,催我出征。
A.欣中华复兴 抚泪以追昔 问国耻未消 祭卅万亡灵
B.抚泪以追昔 问国耻未消 祭卅万亡灵 欣中华复兴
C.问国耻未消 祭卅万亡灵 欣中华复兴 抚泪以追昔
D.祭卅万亡灵 欣中华复兴 抚泪以追昔 问国耻未消
【答案】(1)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2)D
【解析】(1)考查一句话概括新闻。
概括新闻时,按照“人物+事件”的格式,要在对材料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抓住材料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作答即可。由“13日上午8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当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可知,核心内容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据此回答即可。
(2)考查对联。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①“卅万亡灵”与“百年屈辱”相对;②“恨”与“欣”相对,“日寇猖狂”和“中华复兴”相对;③“以追昔”和“而待旦”语义相对;④“问”和“看”,“未消”和“更起”相对。
故选D。
7.(5分)阅读下面新闻,完成小题,并简述理由。
新华社西昌6月23日电(记者李国利、张汩汩、胡喆)天为棋盘星作子,中国北斗耀太空。因技术原因推迟一周发射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23日上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启”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称,这颗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择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完整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
“中国北斗,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引领人类的梦想和脚步走向更远的远方,作出中国航天应有的贡献。
(1)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2分)
(2)北斗三号组网成功后,计划将实现哪两项目标?请根据新闻内容,简洁概括(每点不超过15字)(3分)
近期:
2035年:
【答案】(1)示例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示例二:我国提前半年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
(2)近期:提供完整的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35年:建设完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解析】(1)拟写新闻标题。要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旗帜鲜明;生动活泼。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可提取导语一句“因技术原因推迟一周发射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23日上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重启’发射后成功布阵太空”压缩整理:谁——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怎么样——发射成功。
(2)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根据“近期”的提示,找到“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择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完整的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一句,可概括为“提供完整的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根据“2035年”的提示,找到“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一句,可概括为“建设完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二、阅读与鉴赏(共44分)
(一)现代文阅读
(15分)(2022浙江金华·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宝马雕车香满路,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记者 陈玉杰 吴婷
①公路成网、高铁飞驰、轻轨穿梭、邮路畅通……十年来,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金东建设蹄疾步稳。
②条条大道,连通南北、纵贯东西。大路通四方,天堑变通途,金东构筑了发展大格局,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③交通建设大变迁,见证了金东十年的沧海桑田。
火车开进塘雅,葡萄进了杭州市民的菜篮子
④第一次变化,是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塘雅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响起火车的轰鸣。
⑤“记得小时候,我们塘雅车站满满当当都是人,大伙儿都要从这里坐火车出门。”塘雅镇竹园村党支部书记范荣建年轻时曾在车站做过十余年的装卸工。他说,当时节假日列车上人满为患,就连厕所和行李架上都挤满了人。有数据记载,1984年塘雅火车站旅客流量达6.9万人次,货运达33297吨。
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促进了竹园村乃至整个塘雅镇的发展。“当时我们村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银行、税务所、邮电所、供销社、食品商店应有尽有,被称为‘小香港’。”范荣建指着残存的当时建筑,骄傲又遗憾地说。火车让村里富起来了,也拉近了村庄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⑦后来,经塘雅镇政府沟通,葡萄销售旺季列车停靠时间由原来的3分钟延长到6分钟,还专门增挂了两节车厢专供果农卖葡萄,为塘雅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⑧通过火车,塘雅葡萄销往各地,尤其受到杭州市民的喜爱。
⑨1990年,浙赣铁路金华段复线建设全部完成,老火车站低调退隐,塘雅昔日的繁华也在岁月中渐渐沉寂下来。
⑩改革开放以后,头脑活络的塘雅果农便发现了商机一到火车站销售葡萄。“天没亮我们就挑着葡萄去火车站了,车厢里卖不完,我们就到杭州站下车,在街头巷尾叫卖,等葡萄卖完后再坐火车回家。”果农黄根伙回忆。每年7月到9月,一支上百号人的“葡萄大军”穿梭在金华至杭州的列车上,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公路挺起脊梁铺就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第二次蜕变,是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两条主干线路贯穿塘雅,形成“十”字框架,挺起了塘雅发展脊梁,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因路而兴,因路致富,越来越多的塘雅人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
七月骄阳下,条条大道犹如银色的玉带,把人流载进“七彩田园”、载进“木版年画基地”、载进“奇石文化村”、载进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村景区,同时又让塘雅的火龙果、葡萄、奇石、田园风光插上翅膀,飞出塘雅,飞向外地。
当前,G235金义中央大道正在火热建设中,力争明年10月底建成通车。这条被誉为“金华第一路”“不收费的高速公路”的明星道路,将给塘雅带来怎样的发展,值得期待!
轻轨飞驰穿梭,开启未来新生活
第三次蝶变,则是今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的通车,全市唯一的轨道交通——“大本营”车辆段落户塘雅。
与其他轻轨途经乡镇不同的是,塘雅还承建了轨道交通车辆段,肩负着金华市整个市域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停放、运用整备、定期检修以及日常维修的重担。“塘雅车辆段兼具了停车场功能,维修保养市域范围内目前仅规划这一处。”金华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独此一家,别无他处,意义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更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车辆段上方将出现五六十万平方米的上盖物业。从塘雅车辆段鸟瞰效果图来看,高楼林立,繁花似锦,就是一个长条形的现代化都市街区,几乎看不到轨道和车辆。维保、停车等功能都隐藏在了未来之城的下方。
几年后,塘雅将如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都市人流如梭的地铁上盖物业一样,崛起一个绿色低碳、智慧共享、舒适宜居的未来社区之城。这个体量庞大的综合体“航母”,在带来轨道交通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将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
(有删改)
8.(4分)快速阅读这篇新闻作品,还原下面这张新闻写作提纲。每处不超过20字。
新闻写作提纲
三次变化 具体变化 变化结果
第一次 (1) 村里富起来,拉近村庄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第二次 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 (2)
第三次 (3) (4)
9.(4分)新闻作品的体裁很多,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请快速阅读上面这篇文章,判断它与以下教材中的文章体裁最接近的是哪一项?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理由。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C《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0.(3分)2012年-2022年,是不平凡的十年。请你以“非凡十年”为话题,向你的家人进行采访,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请确定对象,拟定两个合适的问题。
采访对象: 采访问题:(1) (2)
11.(4分)在新闻作品之后,记者们往往会写下“记者手记”,请你也来当一回小记者,补写这篇新闻作品的“记者手记”。50字左右。
小贴士:记者手记也称之为记者札记,是指记者在完成新闻稿件后对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主要体现记者所思所想的个人意志。
记者手记:
【答案】8. 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通车,车辆段落户塘雅。便利生活,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 9.C,这是一篇通讯。本文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了新闻事实,选择“金东十年的交通建设大变迁”这个纵剖面,从火车到金义快速路和曹塘澧公路,再到轻轨,交代得很完整,让读者感受到金东十年的巨变。 10.采访爷爷。爷爷,你觉得我们家这十年有哪些变化?爷爷,你能给我讲讲你这十年的最大感受? 11.塘雅是金东的一镇,却浓缩了10年来金东交通的巨变。一条条铁轨,一条条公路,一列列轻轨,都是发展强劲的见证者。
【解析】8.考查学生提炼概括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相关材料,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1)结合第④段“第一次变化,是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可概括为“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
(2)结合第 段“第二次蜕变,是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两条主干线路贯穿塘雅,形成‘十’字框架,挺起了塘雅发展脊梁,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可概括为“铺就起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3)结合第 段“第三次蝶变,则是今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的通车,全市唯一的轨道交通——‘大本营’车辆段落户塘雅”可概括为“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通车,车辆段落户塘雅”。
(4)结合第 段“几年后,塘雅将如东京、纽约、香港等国际都市人流如梭的地铁上盖物业一样,崛起一个绿色低碳、智慧共享、舒适宜居的未来社区之城。这个体量庞大的综合体‘航母’,在带来轨道交通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将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可概括出“便利生活,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
9.考查对新闻作品体裁的辨析。新闻作品的体裁很多,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及时、客观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这件事。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属于消息。
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叙了中国运动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获得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情景。文章重点描写了吕伟跳水的三个动作,展现了生动的画面。属于新闻特写。
C.《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完整地记叙了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舰载机歼-15首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翔实而生动地报道了这件事。属于通讯。
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人民日报》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发表的文章,在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惊醒世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文章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属于新闻评论。
本文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了新闻事实,选择“金东十年的交通建设大变迁”这个纵剖面,从火车到金义快速路和曹塘澧公路,再到轻轨,交代得很完整,让读者感受到金东十年的巨变。属于通讯。故选C。
10.考查拟写采访问题。根据采访对象合理设计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示例:采访对象:爸爸。
采访问题:1、爸爸,您认为这十年间咱们家变化最大的是什么?2、对于家中的变化您有什么感受和期望呢?
11.考查写记者手记的能力。记者手记也称之为记者札记,是指记者在完成新闻稿件后对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主要体现记者所思所想的个人意志。这篇通讯选择“金东十年的交通建设大变迁”这个纵剖面,生动形象地报道了从火车到金义快速路和曹塘澧公路,再到轻轨的发展变化,让读者感受到金东十年的巨变。记者手记可以围绕这些发展变化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示例:塘雅的十年代表了金东交通的巨变,从火车到公路,再到轻轨,一条条交通线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15分)(2023·浙江温州·八年级统考期中)“浙”里秀美的山水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家,林斤澜(温州)就是其中的一位,栏目组请你一起听林斤澜讲《惊树》的故事,完成下面的题目。
惊树(林斤澜)
①主家久居北京,请了个保姆照顾老人。保姆是西北麦积山那边的山里人,约35岁。去年,她的15岁的儿子到北京来探亲。这个孩子第一次到大城市,发生许多惊讶自不消说。不过其中一个惊讶,却叫主家倒吃一惊,孩子叹道:北京,多好的树呀!
②主家心想:比起老北京来,树木少多了。若和人口、楼房、车辆比较,更加不成比例,不是政府也着急了,拆房子、改农田、不惜血本地扩大绿化面积吗
③这还可说,怎么倒叫山里来的孩子,稀罕起可怜巴巴的几棵树来,岂有此理!
④保姆说,她像孩子那么大的时候,也就是20来年前,她们家守着树林子住。姑娘们进林子搂柴火、摘蘑菇、拣松果,都要三五成伙:一怕迷路,二怕野物。从林子里出来,姑娘们都“哈——好自在!”林子里看不见天,踩不着地呀——净烂叶子烂泥呀。
⑤“腐殖质”,主家点着头说了句字儿话。又说那就不叫树林,该是森林。主家咬文嚼字的时候,爱跟自个儿点头。
⑥孩子听着瞪大了眼睛,他不知道妈妈说的是哪儿的话。
⑦主家想想也猜疑,盘问道:战争时候,没伤着林子
⑧伤。边伤边长。
⑨大跃进、炼钢铁,你们那里不砍树
⑩砍,也就个把山头。累,懒肯多砍。
那么就20年里头②,森林全没了
孩子忽然冒出来一句:不做墒①了。
主家不大明白“墒”什么的。孩子和保姆这一句那一句地解释:下一夜雨,第二天刨地,下边还是干的,没有“墒”,庄稼长不好。一年二年,雨水也少了,更不能墒了。主家一明白就明白得很,点着头说:恶性循环。
保姆这才和主家说,孩子实际不是来探亲,山里荒了想到北京当个小工吃饭,是探活路来的。
主家叹道:北京不许用童工。
保姆吞吐,孩子哑巴。主家也头绪纷乱,却又听见保姆没头没脑地叹气:好难过呀!
出气深沉,出的字儿可就三两个。主家心想:耗尽祖宗产业,连子孙饭也鼓捣了。偏偏在这开放的20年里头 主家忍不住又盘问起来。
保姆冲口说道:干部的过,干部带的头。主家断言:干部是最具体的现实,农民看干部,天经地义。
孩子又忽然冒出来一句30年、50年不变不变的,早说也好些。主家想起一句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小看这孩子,指的是政策疏漏,也不及时。
可是都还说不通透森林的灭亡,那得是巨大力量摧毁大自然嘛。
世界上每当科技有了重要发现,好比说“原子论”,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建设核电站,也可以制造原子弹。眼前的“基因论”才起步,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已经亦喜亦忧,说:科技是双刃剑。
战争年代,运动年头,再无法无天也懒肯多砍,因为费劲又个人卖不出钱来。这20年走向市场经济,这法宝发出来的力量,排山倒海,改天换地。可不可以向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借一句话,作为小小的注脚:法宝也是双刃剑。
保姆和孩子都不明白,眼睁睁看着主家跟自己不住地点头。
【注释】①墒,shāng,意思是耕地时开出的垄沟,也可以指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②20年,指改革开放20年。
【情节梳理】
12.(2分)小说围绕着“树”展开情节,请你完成情节梳理。
保姆儿子①树→保姆忆树→主家问树→“法宝”②树
【语言品读】
13.(4分)林斤澜的小说语言非常值得品读,请完成以下任务。
(1)你会用什么语气朗读下面的句子,请选择一项并阐述理由。
A.慷慨激昂 B.震惊不解 C.悲伤深沉
这还可说,怎么倒叫山里来的孩子,稀罕起可怜巴巴的几棵树来,岂有此理!
(2)下面句子语言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林子里看不见天,踩不着地呀——净烂叶子烂泥呀。
【人物分析】
14.(4分)小语和小文对“主家”这一人物有不同评价,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理由。
小语:我觉得主家是一个喜欢咬文嚼字、说话让人难懂、与普通百姓有距离的人。
小文:我认为“主家”是一个睿智、有忧患意识、有悲悯情怀的人。
【主旨探究】
15.(5分)小说题目引人深思,“惊树”到底惊了谁?请你参与小语和小文的对话,一起挖掘题目的深刻内涵。
小语:我觉得这篇小说的题目“惊树”有着丰富的内涵,从第①段字面上看到的就是①。
小文:有趣的是,孩子的惊讶引起了主家的惊讶:②。
小语:主家不仅仅震惊于孩子的惊讶,通过“不是政府也着急了”,他还发现了北京政府被惊动了,“拆房子、改农田、不惜血本地扩大绿化面积吗”说明北京政府发现了③。
小文:读完小说,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很震惊!从“④”看到战争和运动都毁不了森林,但是“这20年走向市场经济,这法宝发出来的力量,排山倒海,改天换地。”
可见,这里的“法宝”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意味⑤。
小语:《惊树》“惊”动的对象就有孩子、主家、北京政府乃至读者,作家林斤澜取的这个标题真是有情趣有内涵啊。
【答案】12.【情节梳理】惊毁(绝、灭亦可) 13.【语言品读】我选B。在主家看来“可怜巴巴的几棵树”不足以让山里来的孩子吃惊,但孩子却表现得很“稀罕”,他觉得毫无道理,因此应该以震惊不解的语气来读。从“看不见天”“踩不着地”“净”等词可以看出来语言口语化,平白质朴,简练地写出林子的茂密,腐殖质层的深厚,与下文短短20年间变成满山荒芜,对比强烈,引发人们思考。 14.【人物分析】示例一:我认同小语的观点,文中的主家在与保姆和儿子对话的过程用了“字儿话”,如“腐殖质”“恶性循环”“法宝是把双刃剑”,不考虑保姆母子能听得懂,所以他是一个与普通百姓有距离的人。
示例二:我认同小文的观点,主家能够通过与保姆母子的对话,看出山林荒芜的深层原因,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文中主家听说保姆儿子是到北京来“探活路”,但“北京不许用童工”时的“叹道”,看出主家对保姆母子充满同情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可见他是一个睿智有忧患意识,有悲悯情怀的人。 15.【主旨探究】“惊”了保姆的儿子,他惊讶于北京有“多好的树”; “惊”了“主家”,他对山里孩子“稀罕”城里“可怜巴巴”的树感到震惊不解并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惊”了政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有科学发展观,注意维持经济与环境的平衡。或政府已经意识到政策的疏漏。战争年代,运动年头,再无法无天也懒肯多砍 “法宝”这个词充满了嘲讽的意味,让人充分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不顾及环境的保护,最终这把双刃剑终将伤及百姓和政府本身。(整道题能说出文章明白写着的内容,也能对主家的惊作出解读,并且能联系主家的心理和语言分析出政府方面的“惊”能进一步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惊”的内涵)
【解析】12.考查内容理解和情节梳理概括。
第一空,结合①段中“这个孩子第一次到大城市,发生许多惊讶自不消说。不过其中一个惊讶,却叫主家倒吃一惊,孩子叹道:北京,多好的树呀!”可概括为:惊;
第二空,结合 段中“战争年代,运动年头,再无法无天也懒肯多砍,因为费劲又个人卖不出钱来。这20年走向市场经济,这法宝发出来的力量,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内容可概括为:砍。
13.(1)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①段中“主家久居北京,请了个保姆照顾老人。保姆是西北麦积山那边的山里人,约35岁。去年,她的15岁的儿子到北京来探亲。这个孩子第一次到大城市,发生许多惊讶自不消说。不过其中一个惊讶,却叫主家倒吃一惊,孩子叹道:北京,多好的树呀!”,②段中“主家心想:比起老北京来,树木少多了。若和人口、楼房、车辆比较,更加不成比例,不是政府也着急了,拆房子、改农田、不惜血本地扩大绿化面积吗?”的内容可知,“这还可说,怎么倒叫山里来的孩子,稀罕起可怜巴巴的几棵树来,岂有此理!”句说明了在主家看来“可怜巴巴的几棵树”不足以让山里来的孩子吃惊,但孩子却表现得很“稀罕”,他觉得毫无道理,所以应该以震惊不解的语气来读;
故选B。
(2)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林子里看不见天,踩不着地呀——净烂叶子烂泥呀”的内容可知,本句运用了“看不见天”“踩不着地”“净”等口语化,平白质朴的词语,简练地写出林子的茂密,腐殖质层的深厚;结合下文“那么就20年里头,森林全没了?”的内容可知,与下文短短20年间变成满山荒芜,形成强烈比对,引发人们的思考。
14.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认同小语的观点,结合⑤段中“‘腐殖质’,主家点着头说了句字儿话。又说那就不叫树林,该是森林。主家咬文嚼字的时候,爱跟自个儿点头”, 段中“一年二年,雨水也少了,更不能墒了。主家一明白就明白得很,点着头说:恶性循环”, 段中“世界上每当科技有了重要发现,好比说‘原子论’,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建设核电站,也可以制造原子弹。眼前的‘基因论’才起步,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已经亦喜亦忧,说:科技是双刃剑”的内容可知,文中的主家在与保姆和儿子对话的过程用了“字儿话”,如“腐殖质”“恶性循环”“法宝是把双刃剑”,不考虑保姆母子能听得懂,所以他是一个与普通百姓有距离的人。
如认同小文的观点,结合 段中“保姆这才和主家说,孩子实际不是来探亲,山里荒了想到北京当个小工吃饭,是探活路来的”,第 段中“主家叹道:北京不许用童工”的内容可知,文中主家听说保姆儿子是到北京来“探活路”,但“北京不许用童工”时的“叹道”,看出主家对保姆母子充满同情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可见他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人;结合 段中“世界上每当科技有了重要发现,好比说‘原子论’,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建设核电站,也可以制造原子弹。眼前的‘基因论’才起步,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已经亦喜亦忧,说:科技是双刃剑”的内容可知主家能够通过与保姆母子的对话,看出山林荒芜的深层原因,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可见他是一个睿智有忧患意识的人;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5.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①段中“主家久居北京,请了个保姆照顾老人。保姆是西北麦积山那边的山里人,约35岁。去年,她的15岁的儿子到北京来探亲。这个孩子第一次到大城市,发生许多惊讶自不消说。不过其中一个惊讶,却叫主家倒吃一惊,孩子叹道:北京,多好的树呀!”可概括为:“惊”了保姆的儿子,他惊讶于北京有“多好的树”;
第二空,结合③段中“这还可说,怎么倒叫山里来的孩子,稀罕起可怜巴巴的几棵树来,岂有此理!”, 段中“世界上每当科技有了重要发现,好比说‘原子论’,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以建设核电站,也可以制造原子弹。眼前的‘基因论’才起步,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已经亦喜亦忧,说:科技是双刃剑”的内容可概括为:“惊”了“主家”,他对山里孩子“稀罕”城里“可怜巴巴”的树感到震惊不解并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第三空,结合 段中“保姆冲口说道:干部的过,干部带的头。主家断言:干部是最具体的现实,农民看干部,天经地义”, 段中“孩子又忽然冒出来一句30年、50年不变不变的,早说也好些。主家想起一句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别小看这孩子,指的是政策疏漏,也不及时”可概括为:“惊”了政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有科学发展观,注意维持经济与环境的平衡,政府已经意识到政策的疏漏;
第四空,结合 段中“战争年代,运动年头,再无法无天也懒肯多砍,因为费劲又个人卖不出钱来。这20年走向市场经济,这法宝发出来的力量,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内容可知概括为:战争年代,运动年头,再无法无天也懒肯多砍;
第五空,“法宝”,比喻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 段中“战争年代,运动年头,再无法无天也懒肯多砍,因为费劲又个人卖不出钱来。这20年走向市场经济,这法宝发出来的力量,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内容可知,“法宝”这个词充满了嘲讽的意味,结合“可不可以向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借一句话,作为小小的注脚:法宝也是双刃剑”,让人充分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不顾及环境的保护,最终这把双刃剑终将伤及百姓和政府本身。
(三)文言文阅读
16.(10分)(2023山东烟台·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回答问题。
友人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学无不览,文章俶傥①清淡出一时,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常念荫松柏,志气跌宕,不与俗人交②,历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其为节也如此,撰《晋史》,奇功未遂,春秋二十有八。与余有青云之交③,非直衔杯酒而已。
(节选自《袁友人传》)
【注】①俶傥:卓异不凡。②仕: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远之志的友谊。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俯眉暂仕
②数百年未有此人焉
③奇功未遂
④非直衔杯酒而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粟之入者,悉散以赡亲。
(3)作者对袁炳的读书和写作赞赏有加。袁炳读书有什么特点?(4分)
【答案】(1) 低头屈服这完成只
(2)得到的俸禄,全部散给他人用来赡养老人。
(3)袁炳博览群书,不拘泥于章句。
【解析】(1)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低头屈服于时势暂且为官。俯眉:低头屈服。
②句意:几百年没有这样的人出现。此,这。
③句意:这一大的功绩尚未完成。遂:完成。
④句意:并非仅仅是举杯饮酒而已。直:同“只”,只、仅仅。
(2)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重点词有:粟,米,此处指俸禄;悉,全、都;以:用来;赡:赡养。
(3)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学无不览”可知,袁炳博览群书;根据“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可知,袁炳读书不拘泥于章句。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袁炳,字叔明,是陈郡的阳夏人。这人是当时名满天下、才德非凡的文人,小时候就有出众的才华,学习上几乎没有不读的书,写的文章洒脱豪迈,清新脱俗超出当时的人。用心读书,不拘泥于篇章字句。他常常于松柏之下咏诵诗书,志气高昂而不受拘束,平生不与俗人交往。低头屈服于时势暂且为官,历任国常侍员外郎、府功曹、临湘令。得到的俸禄,全部散给他人用来赡养老人。他为人的节操就是如此,几百年没有这样的人出现,还着手撰写《晋史》,这一大的功绩尚未完成,不幸逝世在官位上,只活了二十八岁,与我有高远之志的友谊,并非仅仅是举杯饮酒而已。
(四)诗歌鉴赏阅读
(4分)(2022江西萍乡·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注】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天边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指代宋代汴京景物。
17.(2分)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景洗练,写情起伏跌宕,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抑郁之情。
B.上片开头两句以写景起,点出地点是在汴京,时序是在深秋。
C.上片后两句将客居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含深厚。
D.下片抒发感慨,先抑后扬,想以狂醉来排遣忧愁,然而结果却是“断肠”。
18.(2分)说说“欲将沉醉换悲凉”中的“换”字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答案】17.D 18.“换”是说词人想借酒醉来忘却佳节不能回乡的悲凉,主观的愿望客观上不能实现,表达了词人对故乡深沉而强烈的思念。
【解析】1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D.有误。“先抑后扬”表述有误。下片首句“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意思是佩戴紫色兰花,头上插着黄菊,急切切重温旧日的颠狂。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渲染了宴饮的盛况。接下来“殷勤理旧狂”意思是急切切重温旧日的颠狂,词人仕宦连蹇,陆沉下位,情绪低落,不得不委屈处世,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旧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负友人的一片盛情。“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意思是: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此句一个大的转折,词人想寻求解脱、忘却,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所以下片抒发感慨,先扬后抑,想以狂醉来排遣忧愁,然而结果却是“断肠”。
故选D。
18.考查词语赏析。“欲将沉醉换悲凉”中的“换”是换取,意思是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纵观全词,重阳佳节宴饮盛况不减,而仕途失意,经历了许多风尘磨折之后,悲凉已压倒缠绵,词人似乎已经非常害怕回忆了。词人沉醉想寻求解脱、忘却,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换”字包含着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表现出词人对故乡深沉而强烈的思念和凄凉的人生感怀。
三、作文(任选一题写作,共50分)
19.(1)(2022河南郑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平凡的生活让很多人习惯于不以为意。然而,对于有心人来说,留意生活中的某个时候,在不经意间,我们会有意外的发现。不经意间,发现了美;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长大;不经意间,对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请将“不经意间,我___________”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600字左右:
③文章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2)(2023吉林延边·八年级统考期末)作文(1)题目:你是我的那束光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书写规范、整洁、美观。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所在学校名。
(1)【答案】例文:
不经意间,我发现你很美
  曾经多少沧桑与岁月,你都为了我们而奔波劳累,而我们无从报恩,只是给你带来了抹不去的疤和带不走的泪。不经意间,我发现你很美。
  记得那年的秋天,秋风萧瑟,刺骨的风催人心弦,那是个多变的季节。
  一个礼拜,即将考试,我不得不把屁股定在椅子上,安心念书,母亲你不巧正在此时叫我买东西,以往的我早就一溜烟地往商店跑去,但今天却不同往日,我说了句:“你不会自己去买啊!老是差遣小孩去做事!”你不语。
  待到吃饭的时候,我下来了,母亲你没有说话!此时,我真的觉得和很对不起你,便夹了块肉给你。你还是没有说话!我彻底醒悟了,我伤透了妈妈的心!怎么办呢?我,我到底该怎么办?今天的晚饭吃得非常慢,虽然桌上饭菜香味可口,可此时的我吃不下饭,什么饭菜也不觉得香,不觉得好吃了!听着分针与秒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我觉得心里那块大石头越来越重,越来越重压得我无法呼吸。
  吃过晚饭,我关上房门,想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但我无法控制住自己,母亲……
  终于按捺不住,我下楼准备道歉,那已是深夜,你似乎在与父亲说话:“嗨,女儿长大啦!心中的压力太大了,我觉得自己跟不上潮流,女儿开始反感我了,该怎么办呢?孩子他爸,不行,明天我得拨出些时间,和女儿散散心,这样也能清楚女儿要的是什么!”听到这句话,我终于情不自禁地流下泪了,像那七月的雨,来得及时也来得很大,淹没了我的视线!
  我跑下了楼,对母亲你说:“对不起,妈妈,我不应该……”还没说完,你就接着我的话:“孩子,没关系,是妈妈的错……”顿时俩人无语了!陷入了沉思……
就这样一个无意地发现,使我更加清楚你对我的爱,那是一个平凡的母亲给子女们平凡的爱!是谁告诉我们花谢了还会开?是谁把我们冰凉的双手揣入她的胸怀?是谁引导我们走过沟沟坎坷?是你!我那平凡的母亲,你正以平凡的言语教导着我们,指引我们走向黎明。
一个不经意地发现,震撼了我的心灵!不经意地发现你很美!
【解析】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补题是半命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补题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半命题作文水平的高低。从材料“在不经意间,我们会有意外的发现。不经意间,发现了美;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长大;不经意间,对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知题目中的空白处填写的应是不经意间“我”的发现,“我”的变化,“我”的省悟等等。比如,不经意间,“我”发现了美;不经意间,“我”长大了;不经意间,“我”明白了等等。创作本文时,应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不经意”上。应是在不经意间,我看到了某某,正是某某让“我”明白了某些道理,发现了某些美好等等。
第二,立意。注意围绕“不经意”的发现,切不可面面俱到。可以从小的角度切入立意,比如不经意间发现老师的严厉批评里充满爱,父母置之不理背后的真相,朋友疏远自己的感动;也可以从大的角度切入立意,比如看新闻时,看到奥运赛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不经意间又感到祖国的强大,作为中国人的自豪等。在选择切入时,必须要建立在自己对材料熟悉的基础上,如果自己对初三这一年有话可说,也可选不经意间发现初三的生活美好,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情感。
第三,选材。文体应为记叙文。我们可以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或自身的遭遇,围绕“不经意间”为主题来展开,比如可以记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件,自己因为不经意间的发现,而明白了某些道理,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答案】例文:
你是我的那束光
云朵的点缀是它对蓝天的感恩,小草摇曳在风中的舞蹈是它对大地的感恩,落叶划过空中谱写的最后的歌曲是它对大地的感恩,而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您呀,我的母亲。
放眼望去,纵使一片茫茫人海,我也能一眼发现您。因为你是我生命中的那束光,纵使我的生命多么明亮,我一定会一眼认出属于你的那束。因为只有你才能给我那么暖那么美那么亮的阳光。
妈妈,您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我蜷缩在黑暗的角落时,是您出现在我面前微笑着用您微弱的光芒温暖我的绝望。你牵着我的手,带我感受春风的温顺,带我感受青草的顽强与向上的力量,带我感受美好与成长。那时的我既不懂事,成绩也不好,每天只知道和弟弟妹妹打闹,在他们面前称霸。爸爸看到此景“扇”的一声就是家常便饭,而你却轻轻的过来安慰我,拉着我去外面散散心。
晚上,父亲叫我写作文,写完了给他批改。您那时候就在他身旁,您总是说我的文章写得很好。然后在那么多异样的目光下朗诵我的文章,并鼓励我。我红着脸抬起头,看见了你那浅浅的微笑如晨曦的柔阳暖暖地笼进了我的心里。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用功。
您越来越相信我,总是叫我去做您觉得更放心的事情,有时失望而归,可你依然微笑着安慰我,鼓励我。您就像恩师一样关心着我们,宽容着我们,倾尽一切爱我们。直到那一天您和父亲外出打工,我们依然是这样,就像绿叶离开了大树,开始怀念往前游走的在风中的生活。
有人说母亲是滋润心田的温泉,有人说母亲是茫茫雨天的一把伞,有人说母亲是冰雪间的火光……
世界上有那么多美文美言来歌颂您,可我觉得都不够。我应该感激母亲,带我走向美好与希望。
妈妈,你是我心中的最美的一束光。
【解析】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文题中的“光”自然并非实指光线,而是引申义或比喻义,内涵可以是“光明”“温暖”“明亮”,还可以是“真情”“生机”“唤醒”“能量”等。“你”可以是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可以是动植物,如小狗、菊花、大树等;可以是其他事物,如文学、音乐、绘画等。只要是对你的生活、心灵、精神具有引领作用的人、事物,对“你”灵魂塑造、价值观形成的正面影响,直接或侧面影响皆可,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明确“你”是谁,如妈妈、老师、书籍、钢琴、足球等。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黑暗和迷茫之时,这时总会有一束光照进我们的心里,为我们指引光明的方向,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帮助我们学会坚韧和顽强……写作中要放在“我”遭遇黑暗、方向不明的时候,某人某物带给“我”的光明、温暖和力量。如以老师为写作对象,在具体事例的选择上,需要强调在“我”精神迷茫时,老师的引领作用,着重写“我”对老师的赞美。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你”对“我”的影响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