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堂练习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谷传响(响亮)
B.略无阙处(完全没有)
C.属引凄异(连接)
D.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B.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C.至于夏水襄陵 每至晴初霜旦
D.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3.对课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3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有/高猿长啸
B.每/至晴初霜旦
C.有时/朝发白帝
D.至于/夏水襄陵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 ) (2)不以疾也( )
(3)虽乘奔御风( ) (4)略无阙处( )
(5)自非亭午夜分( ) (6)至于夏水襄陵( )
(7)属引凄异( ) (8)哀转久绝(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三峡》一文描写了三峡的壮丽风光。文中正面描绘三峡两岸连山之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迅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的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三峡景物?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文章结尾处引用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何作用?
(3)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
《三峡》一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三峡的特点。请你运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A,【解析】“响”在此处的意思是“回声”。
2.C 【解析】A项,断绝/停止。B项,清波/清澈。C项,到。D项,在/如果。
3 B 【解析】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天三峡水流的急,并非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故B项错误。
4.B 【解析】正确的划分应为“每至/晴初霜旦”。
5.(1)顺流而下 (2) 迅速,快 (3)即使(4)同“缺”,空隙、缺口。(5)如果不是。(6)冲上、漫上。(7)接连不断。(8)声音悲凉婉转。
7.(1)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8.(1)顺序:作者先写“山”后写“水”。原因: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高峻挺拔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先写夏水,接着写春冬之景,最后写秋景。为写水势,第1段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大流速快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而水以山为基,水势凭山势而发,水以夏季为盛,故先从“夏水”写起。
(2)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凄惨生活的同情。
(3)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4)示例: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