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达标训练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积累(21分)
【理新闻之思】时代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内容庞杂的消息时刻传递着,它们瞬息万变,体现着社会的心跳、时代的脉搏。新闻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和掌握外面世界的千变万化,我们能从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几则新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解放军战士冲破重重险阻,气势锐不可当;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设立遗嘱把奖项和奖金bān( )发给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年轻姑娘吕伟凌空一跃的瞬间,动作是如此潇洒;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为了这一幕,多少人殚( )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累倒在试验场,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悟新闻之道】中新社莫斯科9月3日电 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近日,俄罗斯专家在接受中俄媒体采访时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强调俄中反对任何篡改历史的行为。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高级研究员说,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盟军的重要一环。日本入侵东亚、东南亚制造了多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国军民长期坚持抵抗日本侵略者,牵制了日本大量兵力,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品新闻之趣】202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十一,停办了三年的宾阳炮龙节回归,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狂欢活动开始了。
正午刚过,宾阳各炮龙队早早整装。宾州南街,宾客盈门,部分老宅门前摆放着艳丽喜庆的炮龙,当地居民敲锣打鼓为晚上的舞炮龙盛会造势。“炮声不停,龙舞不止。”当地人认为,炮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新的一年就会越顺利。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舞炮龙通常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人们还会举行传统送龙仪式。一整夜,民众可尽情参与传统文化狂欢,理解浓浓的文化年味。
1.阅读以上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1)奖金bān( ) (2)殚( )精竭虑
2.文段【理新闻之思】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文段【悟新闻之道】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篡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惨绝人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配合纪念日活动,学校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对联的知识及给出的下联,将上联补充完整。(3分)
上联:野狼露齿,血染金陵,白骨筑碑___________
下联:历史牵心,钟鸣威世,鲜花代我祭英魂
5.下列从以上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4分)
A.为了这一幕,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累倒在试验场,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B.中国军民长期坚持抵抗日本侵略者,牵制了日本大量的兵力,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当地人认为,炮龙在自家门前停得越久,新的一年就会越顺利。
D.一整夜,民众可尽情参与传统文化狂欢,理解浓浓的文化年味。
二、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2015年2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会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住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
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的第二年,便迎来了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2016年8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被固定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的“追思时刻”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
“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的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
(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
【材料二】当地时间2022年2月20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谐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来。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
英国体育网站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折柳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
【材料三】“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出现了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这也让中国人不由得想起给逝去的亲人扫墓的情景。相关负责人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夜夜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
在时长3分02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半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地活下去。而这正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
(摘编自《北京晚报》)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
B.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
C.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
D.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
7.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爱护。
B.“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逝去的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
C.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
D.这一创意环节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
8.与前三届相比,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缅怀”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21分)
草木知音吴征镒
吴晶晶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一定也是其中一个。吴征镒,这位一生与草本打交道的科学家,凭借他对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的杰出贡献,在92岁高龄之际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结缘草木
这位一生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心里。“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这位老科学家说。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S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8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然是家里的后花园。那时才五六岁的他常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人们哪会想到,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学家。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源自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简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2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他还用整整10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这些卡片后来成为《中国植物志》基本的资料之一。“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摔跤冠军”
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
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纪录。
他总是自己做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
壮心不已
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他的秘书杨云珊说。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路说:“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摘编自新华网)
这篇人物通讯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个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2万多号标本”“他还用整整10年时间······完成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句中的数字突出了什么?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吴征镒的评价?写这些人的评价目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吴征镒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事迹能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写出三点即可,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14分)
1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8分)
(1)【知媒体】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2023年5月30日18时22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某中学校报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后,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神舟十六号消息”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媒体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报纸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比例 12.7% 1.6% 30.5% 55.2%
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话标题】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相关消息,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神舟十六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太空会师名场面再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请根据上面的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名著理解。(6分)
跨越时空,与作者相遇。当你读完一部名著,通常会有一些问题想向作者请教,或是有一些感受想和作者交流。请你依据最近读的一部名著,设计两个问题。(6分)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50分)
15.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工农红军经历重重磨难,谱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中国科研学者们经历重重磨难,打造了属于中国人民的国之重器······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拨开云雾,见到彩虹;只有经过挑战,才能磨炼意志,实现梦想。
请以《挑战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自我、困难······”;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④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达标训练参考答案
一、1.(1)颁(2)dān
2.瞬息万变 千变万化 锐不可当 殚精竭虑(写出三个即可)
3.(1)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2)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悲惨的事。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
4.示例:铭国耻
5.D(“理解”和“年味”搭配不当,应将“理解”改成“体验”)
二、(一)6.B[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2015年2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会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住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可知,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是“奥运闭幕式还会首次设立“追思时刻'”,与2015年2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本项说法错误]
7.A(根据材料三“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地活下
去。而这正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可知,“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死观)
8.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二)9.因为吴征镒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所以称他为“草木知音”。
10.这些数字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真实,显得确凿可信,突出了吴征镒的潜心研究,成果丰硕。这些数字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11.文章中引用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吴征镒的秘书等对吴征镒的评价,真实客观,突出了吴征镒优秀的学术品质和他在植物学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
12.①热爱事业,坚持不懈,雨季到云南考察常常摔跟头,依然坚持,耄耋之年仍然关注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②注重积累,重视基础,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整理调查所得,分科分属编写:③深入实践,一次次到西藏、新疆、云南等地考察;④为人谦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面对荣誉,吴征镒表示“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自己能力有限,愿意把自己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三、13.(1)示例一: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示例二:新兴媒体已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打击 示例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给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 示例四:传统媒体被新兴媒体超越 示例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已不再是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媒体(2)特点:提示新闻内容,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意思对即可)
14.示例一: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你为什么要强调“这是真的”?示例二:作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您采访了红军领袖毛主席,请您谈谈对他的印象。
四、15.【写作指导】题目的核心是“只有经过挑战,才能磨炼意志,实现梦想”,文章的视角应该是第一人称,或者是作者自己,或者是行文中的叙述者,强调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弄清了题意之后,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或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成是阐述某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