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14 背影
第1课时
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味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感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情深,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的父亲朱鸿钧被解职,生活困顿。朱自清从北京赶赴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二人同到南京后,父亲送朱自清到浦口火车站坐车,《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
必备知识
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后,曾在杭州、扬州、台州、北京等地任教,与父亲产生了一些隔阂。1925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父亲的信,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
文学常识
散文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散文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
散文的取材广泛,包容大千世界,表现人生百态。
散文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
必备知识
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实情感,而其形式的自由,便于作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抒发情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交卸( )
蹒跚( )
赋闲( )
惦记( )
簌簌( )
琐屑( )
踌躇( )
迂腐( )
颓唐( )
举箸( )
xiè
fù
sù
chóu chú
pán shān
diàn
suǒ xiè
yū
tuí
zhù
差
( )差错
( )差事
丧
( )差等
( )奔丧
( )丧失
chā
chāi
chà
sānɡ
sànɡ
藉
( )狼藉
( )慰藉
jí
jiè
( )参差
cī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杂(的事)。
大去: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不能自已: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认真阅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1.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三部分
(1)开篇点题,难忘父亲的“背影”。
(2-6)叙述“我”跟父亲回家奔丧的有关情节,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部分
(7)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两年前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2.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1)亲自送行 (2)照看行李
(3)讲定价钱 (4)送子上车
(5)选定座位 (6)叮嘱儿子
(7)嘱咐茶房 (8)为子买橘
3.在父亲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为子买橘。“攀”“缩”“倾”,这一系列动词,没有修饰渲染,却细腻而又简练地描写出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突出了其动作的艰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
1.题目叫“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找出来并进行归纳小结。
第一次:思背影
精读课文
思念父亲
分析讨论
第二次:望背影
第三次:别背影
第四次:忆背影
望父买橘
父子分别
别后怀念
四次
2.《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1)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的泪
(2)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动的泪
(3)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的泪
(4)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的泪
四次
3.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主旨有什么联系?
艰难的步履,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地送“我”到车站,并为“我”买橘;“我”被这浓浓的父爱深深感动,流下了眼泪。有悲哀的泪、感动的泪、惜别的泪、伤心的泪,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凝聚了父子深情。
4.《背影》中父亲送儿子上学时,身为儿子的朱自清“那年已二十岁”,他本不让父亲送,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你赞成朱自清父亲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
观点一:我赞成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在父母眼里,儿子年龄再大也永远是个孩子,父亲坚持要送儿子,这体现了深沉的父爱,父亲在为儿子做事时是满足和快乐的,我们应该理解朱自清父亲的心情,理解他这种做法。
观点二:我不赞成朱自清父亲的做法。虽然他的做法是爱子的表现,但是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极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5.“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文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他为什么这样说?
“太聪明”在这里用的是反语,实际上是指“一点儿也不聪明”,因为“我”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却不能体谅父亲爱子的心情。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那时未能体会、理解父亲的深爱而悔恨、自责的心情。
6.文章中,“我”对父亲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来看,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作者的不耐烦体现在:
①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觉得他“迂”。
就文章整体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隐约透露出父子之间曾有过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思念。
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体贴,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因而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行为让“我”的内心感到了强烈的震撼。
文章通过刻画父亲的四个背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细心体贴、疼爱孩子、关心孩子、仁慈伟大的父亲形象,同时通过“我”的体会与流泪,表现了父子情深这一爱的主题。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背影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父亲四个背影:
思背影
望背影
别背影
忆背影
我四次
流泪:
难过的泪
感激的泪
惜别的泪
辛酸的泪
父
子
情
深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父子情深——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人间至情。那么这人间至情蕴含在作品的何处呢?感人的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带着这些问题,请让我们再次走近《背影》。
14 背影
第2课时
八年级上册
精读课文
02
课堂小结
03
写作培优
04
教材课后习题
05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
01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四次描绘了父亲的背影,刻画了一位慈爱且伟大的父亲,四次写自己的流泪,表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重点内容
学情回顾
这篇课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典型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外,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也作了传神的描写,在结构安排和详略的处理上也颇具匠心。请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体会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了父亲怎样的深情?
一、朴实的语言描写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怕别人照顾不周,决定亲自送“我”。简洁朴实的话语充分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深切关怀。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一切准备妥当后,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父亲的关怀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儿子路途平安与否,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时才能放心。单简的话语中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又回过头,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不舍;“里边没人”表明父亲怕“我”离开座位而丢失行李,写出了父亲的细心。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不舍。
小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朴素的言语中含有深沉的爱;平淡的语言里有不平静的心情,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牵挂之情。
阅读下面选段,体会其中动词使用的精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传神的动作描写
“攀”写手向上伸抓的动作,可见月台之高、陡;“缩”写脚的动作,表明两脚无处可蹬;“倾”写身躯的动作,表现行动不灵便,照应上文“父亲是一个胖子”。这一系列动词,没有修饰渲染,却细腻而又简练地描写出父亲攀爬月台的过程,突出了其动作的艰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疼爱儿子的慈父形象。
本文结构安排巧妙,叙述详略得当。阅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第2、3段内容?
三、结构安排巧妙,详略得当
第2、3段主要交代了家中惨淡的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微,为父亲“背影”的出现营造了惨淡、悲凉的气氛。惨淡的境况与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样艰难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要比在顺境中所做的可贵许多。这种特定环境下的“背影”充满温情、饱含深意。这样安排,更好地突出中心。
2.文中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详写的是哪一次?从哪些角度描写父亲的“背影”?
第二次——“望背影”
【描写角度】穿戴: 黑、深青; 走路姿势: 蹒跚 ;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这次“背影”集中地体现了父亲待“我”的全部感情,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并!
3.文章最后一段属于补叙,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照应第6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很好地收束了全文。
文章通过追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父亲形象,也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背影
思念父亲——难忘背影——开篇点题
回忆往事
买橘送别
怀念父亲——再忆背影——结尾照应
父
子
情
深
四个背影
四次流泪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白描
本文写父亲,采用白描手法,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请你学着用白描手法写一个描写人物的片段。(300字左右)
写作培优
【写法指导】使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时,注意以下两点:(1)突出重点。在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时,要有全局视野,选择最具特点的部分,勾勒人物形象,不求细致,只求传神表达情感。此外,还要注意描写的直接性,避免衬托和渲染。(2)用语要精简、概括。白描手法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
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教材课后习题
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慢镜头”,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另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所以作者写得这样详细。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从文章的表层看,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的人,同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儿爱护过头了。
从文章的具体描写看,如父亲的“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则体现了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父亲对儿子有深厚的感情,但这种感情是含蓄的,他既不放心儿子,想与儿子多待一会儿,又放不下“言出必行”的父亲架子,丢不开父子之间的隔膜,所以从“说定不送我”到“决定还是自己送我”的转变才那样充满犹豫与踌躇。
四、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典雅。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觉。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碎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繁冗,因为这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另外,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减少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的单调感。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作者使用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勾勒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字词,看似平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有典雅的四字词语,又有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 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为文章的某种底色。所谓自悔,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当年的“我”用理智、理性的眼光看父亲,觉得父亲迂腐、可笑;现在的“我”终于理解了父亲,他当年的所作所为是出于对“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