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共9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共9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1-27 13:0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2张PPT。过去的深圳今天的深圳
江阴市青阳中学 丛地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温故而知新】 1、 工业区位的选择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水源、土地、原料、能源等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
科技等。2、 主要的导向型工业
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的费用较高。
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环境因素:(1)概念;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3、 城市化的概念及主要标志(2)标志: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一般是指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长期不断变化的过程,其间往往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工业占主导地位转变,另一方面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一般将工业化划分为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以表示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阅读思考阅读P70第一段文字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2.简述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带来 促进 推动 推动 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一般做法 条件较好优惠政策条件较好优惠政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珠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海陆位置—临南海。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
相对位置—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紧靠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位置—我国“南大门”珠江三角洲概况(1)沿河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
(2)沿海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广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深圳、珠海、(香港、澳门)观察,珠三角城市分布有何特点?小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大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共9个地级市与香港、澳门。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海南九个省份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范围示意图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案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思考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良好的区位条件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地理条件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美国几个主要的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产值变动表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调整探究一1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有何影响探究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探究影响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前店后厂)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中国第一侨乡——江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考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良好的区位条件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地理条件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经济环境)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位置、侨乡最关键的条件: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条件对比分析活动3.结合下面的资料,就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三角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国家有条件地区相互促进推动力优惠政策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良好的区位条件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地理条件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问题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第一阶段工业总产值增长缓慢的原因?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有利/不利条件。3、这一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示:2、在外资工厂的生产分工中,中国企业的任务是什么?加工、组装优惠政策
劳动力
土地
服务设施本地提供资金
生产设备
技术指导
原料、配件、图样外商提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珠三角对外开放早期外资工厂生产模式出口第一阶段:起步外向型是它的主要特点。出口1979~1990年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
③侨乡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问题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第二阶段为什么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3、这一阶段珠三角地区的主导产业。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示: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的地区和城市(到1988年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由此开始了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985年把闽南三角地带、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海南岛设为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改革开放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不明显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1985-2008年深圳职工平均工资及增长情况年元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劳动力成本上升改革开放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不明显大量廉价劳动力思考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出路何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背景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结构调整。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中西部世界经济全球化
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腾笼换鸟”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区腾笼换鸟成效显著亿元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08年1980-2008年深圳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慢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快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1990年以后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1990年以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1979


1990
年薄弱 贫乏 丰富______
___优势改革开放
初期主导产业___密集
型产业____、技
术、_____引进外商投资
规模___附加
值__ 珠江三角
洲地区工
业增加值
增长____工业基础 矿产资源 政策、侨
乡 较慢 劳动 劳动力低 资金 设备 小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一阶段第二阶段1990


后珠





区________已不明显 _________产
业不能支撑该
地区工业化的
进一步发展抓住机遇世界:经济_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_______________。 发展
政策优势 产业
升级 高新
技术产业 劳动密集型 全球化、信息化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低问题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影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城市数量在增加城市规模在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上升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外资企业的建立对外开放工业化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珠江三角洲模式是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是由于小商品经营的个体私营企业带来的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东北模式是由于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带来的。 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得益于( )
A. 良好的区位条件
B.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练习下列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
B.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抑制工业化
C.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
D.不同区域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差异 关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C.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劳动力和资源导向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第一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增加 值最为迅速 B.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导向型产业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 C.凭借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 D.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吸引的外资额增长相对较慢 第75页“活动”
珠三角模式: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侨乡的优势,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驻,推动本地区工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
温州模式: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个体私营企业这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和主体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苏南模式: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东北模式:建国后伴随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例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大陆经济的增长极。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① 工业基础雄厚,产值高 ②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 良好的区位条件 ? 全国最大的侨乡 ? 煤、石油等资源丰富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B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 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B原材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D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D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问题1(三)问题与对策
1、问题 ⑴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材料:从2005年爆发“民工荒”以来,缺工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珠三角的上空。民工荒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合同法的问题,更是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那些技术含量低、规模不经济、只会依靠挤压劳动者待遇来获利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民工荒中淘汰出局。⑵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南岭  珠三角和长三角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全国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的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发生转变;而长三角的外贸依存度在10年内迅速增长。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腹地,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较小较弱薄弱受南岭阻隔,腹地范围小大强雄厚大产业升级困难的原因城市建设相对落后——问题2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 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城市规划和管理落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城市盲目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在土地利用结构上,村村办厂,镇镇投资,造成低规模效应,大大削弱了乡镇企业在城市化中的动力效应。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珠三角国道省道“市街化”
“一字长蛇阵”现象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材料:从1978年到1998年的短短20年,珠三角的城镇密度增加了至少10倍以上。从超特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数量构成看,珠三角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级别呈1:6:5:20,而长三角是1:3:4:4.资料:由于缺乏宏观规划和指导,城市功能定位模糊,城市之间的互补性较差。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间盲目的土地、项目、龙头之争影响了珠三角整体竞争力。除了高密度的机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各地产业结构也日渐趋同。汽车本是广州的“独门暗器”,但最近深圳放言也要搞汽车。会展业方面,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高交会、东莞有电博会。
恶斗的结果,便是整体力量的削弱,区域竞争优势大打折扣。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城中村城中有村,村里有城,
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问题3以下图片是在珠三角地区城市或者城市郊区拍摄的一些图片,看图说出自己的看法。 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的珠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问题3 (生态)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e.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2、对策(三)、问题与对策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2、对策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工业化、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制约因素(三)、问题与对策对策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 “泛珠三角”经济圈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广西 “泛珠三角”计划又叫“9+2”,是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 “9+2”合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缘和文化上的相对接近,内地华南、西南九省区的历史往来早已呈“白热”之势; ◆ 内地各省(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 毗邻港澳的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有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与周边省(区)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泛珠三角区域横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加强这一区域的合作,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源由中西部向沿海地区流动,产业则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对于促进大珠三角产业升级,带动华南、中南、西南的经济发展,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顺利实施,带动内地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意义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①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
②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逐步趋同,使得工业化、城市化的动力减弱对策3——加强规划与管理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
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②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现象较普遍问题与对策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我国著名重工业基地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北重
中间综
南轻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小渔村),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 D.科技因素
(2)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BD活动: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12510282358  1.读图4.27,并结合图4.23,填写表4.4,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活动探究请自主探究P78—79“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3.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因水资源有限而使一些城市缺水严重
B.珠江三角洲是以轻工业为主的地区,环境污染只表现为水污染,其他影响不大
C.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发展能够统筹兼顾,利于珠江三角洲一体化的发展
D.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市”,大量占用良田,造成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印刷工业生产能力已超过美国东北部。图为珠江三角洲印刷工业和造纸工业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珠江三角洲印刷业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经济发展快,市场需求大;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交通便利;造纸原料丰富
(2)珠江三角洲丰富的造纸原料主要有
可实现农产品和加工业的废物利用。
(3)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地方,有利区位因素有哪些?甘蔗渣农作物秸秆 毗邻港、澳,离东南亚地区近;全国最大的侨乡之
一;交通便利;劳动力廉价;农业发达;政策条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