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说课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1-27 19:0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金堂县淮口中学 曾晓璐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学情分析五、教法、学法六、教学流程四、重点难点分析说课流程八、教学反思七、板书设计一个主题:中国向何处去?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顺乎世界之潮流作为必修三专题三的第一课,本课的知识、理论、方法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的作用。一、教材分析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三、学情分析 在知识构建上,我校史农村中学,学生整体基础较薄弱,但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政治经济专题的学习,也为本课的学习做了一定的知识铺垫。 在认知特点上,高二学生已具备一些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难点:1、康有为 “托古改制”的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同为资产阶级,为什么会同时有改良和革命两派势力,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五、教法、学法教师:设置情境,问题导向应到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合作等方式。张艺谋导演新作大型史诗型电影<顺乎世界之潮流>顺乎
世界之潮流
刘德凯
饰林则徐李保田
饰魏源陈建斌
饰康有为甄子丹
饰梁启超赵文瑄
饰孙中山导入新课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刘德凯饰林则徐:
什么是“顺乎世界之潮流”?潮流是什么?中国人怎样顺应的?解读课题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1785-1850),福建候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第一幕:“睁眼看世界”——封建地主阶级学习西方“器物”的思想概括人物思想林则徐为什么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魏源  魏源的《海国图志》据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等著作,综合自己的研究所得而增订辑成。该书1842年初的刻本为50卷,1847年扩至60卷,1852年再增为120卷。
  1854年(咸丰四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给日本思想界增添了无限活力。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奉之为“宝鉴”。日本面临着重蹈中国鸦片战争覆辙的危险,各界深感不安。《海国图志》所着力宣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恰于此时传入日本,正好适合了日本人民改变本国命运的心态,遂掀起轰轰烈烈的“攘夷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与《海国图志》有极深的思想渊源,这一点中日两国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师夷长技以制夷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再版魏源《海国图志》,征集《海国图志》再版的宣传语,请你结合今天对魏源和《海国图志》的了解,以及你对新思想的理解,用最精炼的语言为《海国图志》写一句宣传词。
示例:
A: 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B: 开中国之眼界,扬华夏之新风.
C: 《海国图志》150年前便是一本好书.……甲午海战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情境过渡早期维新思想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
“试观泰西各国,……类皆君民一心,无论政治大小,悉经议院妥酌,然后举行。……中国则不然,民之所欲,上未必知之而与之也;民之所恶,上未必察之而勿之施也”——王韬
上述主张有何共同之处?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北京强学会旧址康有为材料一 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1898年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原因是封建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子,其心则夷也“。有人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材料二 ”政体备,以 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
思考:根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述他的思想主张?第二幕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之维新变法概括人物思想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一书,着重宣传了孔子“托古改制”的思想,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它认为“六经”中尧、舜、禹等古圣先贤的盛德大业,都是按照孔子自己的理想假托出来的,假托古人的言论来实行改制,历史上不见得确有其人其事。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梁启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谭嗣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层原因,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严复
(1853——1921),福建侯官人。政







宪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翻译《天演论》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连线题:以下是为维新变法创作的宣传标语,判断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
(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即时训练 结 果:
实行103天,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戊戌六君子评价维新思想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第三幕 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之走向共和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明确提出了政治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材料二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至此,“建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根据上述材料和前面所学知识,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同:(目的)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异:(方式、政体)刘德凯
饰林则徐李保田
饰魏源陈建斌
饰康有为甄子丹
饰梁启超马绍驿
饰孙中山器物制度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顺乎世界之潮流林则徐
魏源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孙中山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日本超级电子计算机今日之潮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顺乎这个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林则徐
魏源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孙中山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