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新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3单元第2章第1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新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3单元第2章第1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1-28 16:39:34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够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②说出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重点)
③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解释呼吸运动发生的原理。(重点,难点)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观看呼吸系统的图形与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利用图形视频等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小组制作模型,各尽其能,充分享受合作中的愉快。
③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http: / / www.21cnjy.com )
我在张老师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希望这节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更加完善。第一,增加复习提问这一环节,通过提问植物的呼吸作用,让学生既回顾了上学期的内容,又自然导出了本节课题;第二,学生自己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印象深刻,效果更好;第三,介绍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多媒体投影肺泡结构示意图,此图更形象地展示了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第四,在演示膈肌收缩和舒张的实验时,把向下拉橡皮膜改为向上推橡皮膜,这样与实际膈肌的移动方向一致,学生更容易理解;第五,板书过于简单,增加了板书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3、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 4、呼吸运动电动模型。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2分钟 提问:什么是呼吸作用?植物需要呼吸,人同样需要呼吸。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外界空气是如何到达人体的。 学生回顾植物的呼吸作用,并积极回答。 复习回顾上册内容,自然导入本节课题。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小游戏: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生活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营养,现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医学研究表明,人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命极限最多7天。3天不进食或者7天不喝水,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而人憋气能憋多久?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看谁憋得时间长?我说一二,大家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体会憋气的感受,看谁憋得时间长。我用秒表计时。(注意不让学生憋得太久,注意安全)导入语:通过游戏我们体会到呼吸对人体是多么的重要,但为什么屏住呼吸会感到胸闷,头晕?呼吸时我们的胸口为什么会起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学生共同做小游戏,体会并说出憋气的感受。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呼吸对人体有多么的重要,自然地引出课题。
展示目标1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读标识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向
(1)温暖空气:鼻腔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
(3)湿润空气:鼻腔内的黏液湿润吸入的空气。
教师说明: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我们称作呼吸道。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2.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有哪些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出示肺泡模型多媒体投影肺泡结构示意图:指导:数目多( 成人约有3亿个肺泡)丰富(肺泡的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薄(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哪些特点有利于吸收?与肺泡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注意强调:肺泡外缠绕的弹性纤维是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为讲述呼吸运动时气体进出肺泡的原理打下基础。教师总结: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它们的特点都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实际上所有的物质交换的部位都有相似的特点,也就是说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学生先阅读课本, 然后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呼吸系统的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观察肺泡模型和肺泡结构示意图,并描述肺泡的结构特点回忆小肠有利于吸收的结构特点:面积大(环形皱襞与小肠绒毛,200平方米,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丰富( 小肠绒毛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薄( 小肠绒毛的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结合自身呼吸的体验,并利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与肺泡模型,能较好的掌握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泡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效果更好。肺泡结构示意图能形象地展示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认为有必要展示给学生。肺泡的特点与小肠的特点对比着讲,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于找到所有“物质交换”器官的共同特点,为学习“毛细血管”的特点奠定基础,并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探索体验新知13分钟 过渡:呼吸系统是人体呼吸的结构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就是就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首先我们来探索呼吸的第一个过程,肺与外界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1.播放视频 了解胸廓 播放视频:有关胸廓、胸腔的视频片段。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通过视频,认识胸廓是由脊柱、胸骨、肋骨围成的笼状支架。胸廓、肋间肌与膈肌围成胸腔。胸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起着保护和支持心脏、肺的作用。 让学生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及胸廓的位置。出示胸廓示意图:教师讲解胸廓结构图。特别强调胸骨、脊柱、肋骨、肋间肌的位置。2.自主体验 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胸廓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手按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在缓缓地呼气,仔细体验吸气和呼气时胸骨、肋骨、胸廓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的? 体验的感觉对不对呢?让我们来测量一下。请两位同学上台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差,记录测量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总结并过渡:通过我们的体验与测量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中我们学过,骨骼不能自己产生运动,骨骼运动的动力来自什么?3.溯根追源 同理,呼吸运动的动力也来自于骨骼肌的舒缩,产生呼吸运动的骨骼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它们的舒缩产生的动力是如何引起胸骨、肋骨变化的呢? 学生实验活动(一)根据胸廓的结构,老师做了一个胸廓的模型,大家看看这个模型各部分代表了胸廓的什么结构? ⑴当肋间肌舒张时,A状态,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⑵用手固定住“脊柱”,当肋间肌收缩时,B状态,观察“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讨论: 肋间肌收缩与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变化。学生实验活动(二)过渡,我们知道,胸廓的前后左右径是由肋间肌的收缩引起的,那它的上下径在呼吸中的有没有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师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上推模型的橡皮膜(表示膈肌舒张),然后逐渐松手(表示膈肌收缩),观察气球(表示肺)的变化。讨论: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分析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学生实验活动(三) 体验肺内气压的变化过渡:由以上两个实验可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出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增大,肺扩张,处于吸气状态,为什么胸廓增大,肺扩张,会处于吸气状态?这和肺内的气压有关,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活动。要求:取一个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右手把推进器拉出一段距离,左手手指将管口堵住,此时针管内部相当于我们胸腔,里面有一定量的气体。请问: 用右手把推进器往里推时,有什么感觉?松开右手又有什么现象?师生共同分析: 这与针管的内的气压变化有关,当把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器往里推时,管内的容积变小,气体不变,气压就会升高,,就推不动了;而松手时,因为里面的气压较高,因此推进器就退出来了。推进器在退出时,管内的容积逐渐变大,气体压力又逐渐下降,直到内外气压平衡为止。得出结论:肺扩张 肺内气压下降 吸气肺回缩 肺内气压上升 呼气 由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很容易得出呼吸运动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 胸廓的肋间 收缩 肋骨 前后径 胸廓 肺 肌 胸骨 左右径 容积 扩膈肌 上升 上下径 增大 张 增大肋间 舒张 肋骨 前后径 胸廓 肺 肌 胸骨 左右径 容积 回膈肌 下降 上下径 缩小 缩 变小 根据看到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同位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我认为,此图更形象地展示胸廓的构成,故替换原图。亲自体验,得出结论: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亲自测量,进一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来自于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学生首先明确模型各部分代表的结构名称小组讨论后回答:肋间肌收缩 肋骨、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肋间肌舒张则相反。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过程并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膈肌收缩 胸廓上下径增大→肺容积变大膈肌舒张则相反各组学生活动后回答:逐渐的推不动了;松开右手,推进器被退出来了。肺内气压 吸气低于 大气压肺内气压 呼气高于 大气压 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以及找出自己胸廓的位置,直观形象的让学生了解胸廓的组成、位置, 为深入探究呼吸运动奠定了基础。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亲自测量亲眼观察亲笔记录先感性体验,再科学测量,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使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自制的模型等直观教具,把抽象“肋间肌、膈肌的舒缩与骨骼的运动关系”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巧妙的化解难点。我认为原图演示与实际膈肌的移动方向不一致,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改用此演示方法。将常见的物品注射器引入课堂,通过动手操作,直观的感受气体容积与气压的关系,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把握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课堂小结约2分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答 知识的回顾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3)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此时肺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气压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4)请说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情
一对夫妇被指控用水溺死了女婴,但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对夫妇坚决否认,宣称女婴生下来就是死的。于是法医立即解剖了死婴,取出肺将其放在水中,法官在看到肺沉入水底后,当庭宣判这对夫妇无罪释放。那么法官做出这样的判决的依据是什么?法庭内旁听的观众很不理解这个判决。我们在座的小生物学家们能否向这些观众说明一下“沉肺断案”的理由?
教师点拨:婴儿在出生前不用肺呼吸,所以,肺内是没有空气的。出生后,肺内才进入空气。
学生独立限时完成学生讨论 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与答题速度。 尽量做到当堂完成,当堂面批,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我是小法官”的题目,增加了生物的趣味性,同时渗透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学好生物很重要!
板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腔

呼吸道 喉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气管 清洁、温暖、湿润空气
支气管
肺 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
二、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
吸气动作 肺被动的扩张和回缩
呼吸运动 过程 肺内气压下降和升高
呼气动作 气体进出肺泡
吸气和呼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
概述肺泡内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过程。(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归纳呼吸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组实验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准备:打火机、细木条等
教师准备:集气瓶、水槽、澄清石灰水、玻璃弯管等实验用品、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动画、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2分钟 现有甲、乙两瓶气体,分别是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其成分如下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甲79.00%20.90%0.04%0.06%乙79.00%16.30%4.5%0.20%哪个瓶中的气体是人体呼出的气体?并说出你的理由?同学们是依据生活经验作出的判断,到底事实是不是这样?大家想不想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吸入的气体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学生观察表格后作出判断:乙瓶是呼出的气体生:乙瓶中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所以乙瓶是呼出的气体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进入课堂,并引入课题。
分组实验合作探究6分钟 过渡:在实验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实验的有关知识,结合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知识背景: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人们常用这种性质检验二氧化碳。 2.氧气有 的作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一、分组实验:比较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6页分组实验的内容我们共同简要的归纳实验的方法步骤:(1)取四个集气瓶,分别表为甲、乙、丙、丁(2)取甲、乙两个集气瓶,置于空气中,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瓶内的气体成分与 相同 。(3)将丙、丁两个集气瓶装满 ,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毛玻璃盖盖住瓶口,翻转过来,倒置于水槽中,将集气瓶稍微上提一点(图3.2-5),将弯导管伸入集气瓶内,用嘴向集气瓶 ,待有气泡向瓶外冒出时(瓶内无水),在水下用毛玻璃盖盖住瓶口,取出集气瓶 在桌面上待用,用此法收集 的气体(4)向 两个集气瓶内分别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瓶中石灰水的变化。(5)向 两个集气瓶中分别伸入一根点燃的细木条,观察细木条的燃烧情况。你认为实验中哪个步骤不好操作?教师演示并描述要领提出问题:本实验中有几组对照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表达交流 (1)向甲、丙两集气瓶内分别倒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瓶中石灰水的变化。 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 。 (2)向乙、丁两集气瓶中分别深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根点燃的细木条,观察细木条的燃烧情况。 瓶中的细木条很快熄灭。说明 。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吸入的气体中 多,呼出的气体中 多有关专家也做了相关的测定,具体数据如下: 你能看出什么变化? 总结:呼出气体中 含量减少, 含量增多。说明人体内发生了气体交换。(板书课题: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易错点点拨: ①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②呼出的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甲79.00%20.90%0.04%0.06%乙79.00%16.30%4.5%0.20%解决问题:依据实验论证和科学的数据你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出到底哪瓶是呼出的气体 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了解实验有关原理生1:变浑浊生2:助燃、复燃学生自学教材,了解实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述实验的方法步骤生:空气生:水,吹气,丁,呼出生:甲、丙生:乙、丁学生大多认为步骤3不好操作学生观察教师演示生:2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甲、丙和乙、丁生:丙。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生:丁,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少生:氧气、二氧化碳学生观察图表描述变化: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学生总结:氧气、二氧化碳学生辨析并说明理由生1:不管是呼出的气体还是呼出的气体都是氮气含量最高生2: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气体相比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生:乙瓶是呼出的气体 明确实验先关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实验的把握更准确以填空的形式强调实验中关键的步骤,学生对实验步骤了然于心,对后面的实验操作做好铺垫,使分组实验更加有序和高效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学生对实验 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导入时的问题,前后呼应,同时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加深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20分钟 二、气体扩散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现象:妈妈在厨房做饭时,你在很远就能闻见香味。这说明气体是运动的还是扩散的?为了让大家更直接的观察到气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扩散,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瓶气体,大家猜测如果拿掉两个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棕黄色的气体会往哪运动 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 教师演示实验:气体的扩散说明气体是怎样运动的? 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 点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就是气体扩散原理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的原理也是气体扩散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28页相关内容概括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哪两个过程? 点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知识点一: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么进行的?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第29页第一段内容,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肺泡内气体交换指肺泡和什么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2.在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3.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变化?教师板图,学生在简图中分别标示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的向,并描述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师生小结: 提出问题:肺泡中氧气从哪儿来的? 点拨:当空气通过呼吸运动由呼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进入肺泡后,由于肺泡内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中氧气的含量,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所以肺泡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因此,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这种含氧气丰富的血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 知识点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渡:气体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随着血液在人体内运输,这一环节我们称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的运输需要一定的载体,请观察教材图3.2-10运输氧气的载体是 。运输二氧化碳的载体是 。生活中煤气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你知道煤气的成分吗? 一氧化碳的特性:一氧化碳与红细胞的结合能力特别强,要比氧气与红细胞的结合能力强200多倍;并且一氧化碳一旦与红细胞结合就很难与之分离。缺氧案例: 一氧化碳含量高时,会造成中毒,使人体缺氧而导致呼吸障碍甚至死亡。请试着分析原因?知识点三: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渡:气体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又进行一次气体交换,称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1.观察图片,结合教材29页第二段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组织内气体交换指组织细胞和什么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什么方向扩散? (3)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变化? 观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动画,请同学们给动画做配音解说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师生小结:提出问题:氧气到底哪去了?二氧化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人体内总存在气体的浓度差?为什么气体的扩散不停的进行?人体内氧气含量最低的地方是哪?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地方是哪?呼吸作用的实质是什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公式试着表达吗?点拨:因为组织细胞中不停地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不断地消耗着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因而组织细胞内氧气的含量低于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氧气通过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进入血液。这样,组织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就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及时地运走。 生:气体是运动的学生猜测:气体会从下往上运动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生:气体从浓度高像浓度低的地方扩散学生举例:香烟的飘散、喷香水等等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总结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学生观看动画,结合教材,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组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组2:氧气从肺泡内向血液扩散;二氧化碳从血液中向肺泡内扩散组3: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升高了,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了学生标示出气体的扩散方向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氧气是由呼吸运动由呼吸道进入肺泡的生:红细胞生:血浆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一氧化碳争夺红细胞,阻碍氧气的运输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组1: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组2:氧气从血液向组织细胞处扩散;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组3:经过气体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了,氧气含量降低了观察动画,学生描述组织里气体交换的过程生:氧气进入到组织细胞处,二氧化碳是组织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产生的生: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更直观形象的观察到气体的扩散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结合动画对疑难问题再组织讨论、分析,降低学习难度,有助于学生理解很自然的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表达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深化和整体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呼吸有整体的系统的认识,同时为讲解呼吸的全过程打基础。拓展学生知识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和实用性学生了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后在观察动画,使学生更形象直接的观察其过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呼吸有更深入的认识。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4分钟 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过度: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全过程到底是怎样的?观察图片3.2-10概括呼吸的全过程其中第一、二、四个环节分别是通过什么实现的? 师生小结:呼吸的四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环节依次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第一个环节实现的方式是呼吸运动,第二、四个环节实现的方式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通过这四个过程,人体内的细胞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获得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承担着为全身各部位输送氧气的作用,这四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身体的生理机能,就会对人体造成很大危害,甚至有生命危险。生活链接对溺水者施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先要清除口、鼻内的污物,并进行控水 溺水死亡是呼吸的哪一个环节发生障碍?氧气的旅行请以”氧气的旅行”为题写以第一名称写“我”的经历。例如:我叫氧气,是气体大家族中的一员。一天,我利用主人吸气的机会来到了鼻腔。从此,我便开始了不平凡的旅行。 学生分析讨论、概括生:保证呼吸道通畅,使肺(和胃)内的积水流出,有利于肺的通气。是呼吸的第一个环节——肺的通气发生障碍,最后导致全身缺氧而溺死;描述氧气的旅行 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对知识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实现知识升华。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描写氧气进入人体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整合,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达标检测题6分钟 当堂达标:1. 人在剧烈运动后,呼出的气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增多 B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C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D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部位是( )A鼻腔 B肺和气管C血液内 D肺泡和组织细胞3. 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 ) A 肺泡 B 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C 组织细胞 D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4.外界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人体后最终到达( )  A肺  B血液  C心脏  D细胞5.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原理是 : 一种气体总是从 的地方向 的地方扩散,直到达到 状态。6.下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 回答。 (1)图中甲处是 之间的气体交换,a代表的气体是 ,由 扩散进 ;b代表的气体是 。 (2)图中乙处是 的气体交换,由组织细胞扩散进入血液的是气体[ ] 。 认真做题,相互讨论,准确给出答案1: B2:D3: C4: D5:浓度高的 浓度低的 平衡学生识图填写。6.(1)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 a代表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肺泡周围毛细血管 b代表二氧化碳 。(2)组织细胞与细胞周围毛细血管 [ b ] 二氧化碳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情。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填图,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板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的
气体交换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 http: / / www.21cnjy.com )
实验后
实验前
氧气
二氧化碳
肺泡
血液
CO2
O2
二氧化碳
血液
组织细胞
氧气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
肺泡内的
气体交换
扩散作用
气体在血液的运输
组织里的
气体交换
扩散作用
血液
肺泡
(氧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血液
组织细胞
(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