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男人的精神突围——初中语文1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个中年男人的精神突围——初中语文1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1 15: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一个中年男人的精神突围
一、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通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梳理课文中的人景物,读准、理解并积累独特的文言表达,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观察方法、景物特点及写法,从修辞、视觉、形态等方面品析表达效果。
(二)价值目标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之趣的认知,感受作者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品质。培养可以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和笑对人生的美好品质。
(三)情感目标 了解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融情入境的手法,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题目是文眼,尤其是文言文,引导学生从文题里读出蕴含的信息,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打开走进文本、走近写作者内心情感的渠道。
(一)读出文题蕴含的信息
1.由“记”读出体裁:与上一篇《答谢中书书》联系起来,“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主张,大多都是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由“承天寺”“夜游”读出游的地点和时间,为设疑铺垫。
(二)读出文题隐藏的疑问
1.为什么要夜游?(游之因)
2.和谁一起游的?或者:为什么找张怀民一起游?(游之人)
3.游看到了什么?(游之景)
4.游生发了怎样的感慨?(游之情)
二、读“游之因”,走近苏轼的人
面对月光,像朱光潜笔下不同的人面对古松一样,“深人所见亦深,浅人所见亦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按照当下时令已经是十一月了,十一月中旬的天气是清冷的,夜本是入梦的好时候,然此时,苏轼游兴大发,这游兴从哪里来的呢?
(一)客观之“月色”
读苏轼起游的原因。生很容易找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读“欣然”。
清冷的夜晚,苏轼不睡起行,其心情是怎样的?
透过“欣然”,探到作者此时是:欢欣的、高兴的、愉悦的、兴奋的、激动的、痛快的……让学生自由言说,感受作者的欢愉之情。
2.读“月色”。
是什么让作者“欣然起行”?“月色入户”。结合“木兰当户织”“当户理红妆”,“草色入帘青”句理解体悟“月色”“照进”“门”的景象,此时的月亮应该是:明亮的、皎洁的、洁白的、清澈的、灵动的、银白的、轻柔的、浪漫的、温馨的……学生根据自我的经历体验自由想象言说对“月色入户”“由景及情”的场景呈现。
(二)主观之“经历”
1.读过去的心境。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闲职);元丰三年正月,到达黄州,生活窘迫,开垦东坡田亲自耕种聊以生活;元丰六年四月,得知好友曾巩在江宁府离世;元丰六年七月,弟弟苏辙受其影响在“五年不得升调”的惩处之外,再一次遭到贬谪。
梳理苏轼被贬黄州四年的生活经历,生自由言说苏轼的心境。来到黄州的这四年,苏轼是——难过的、郁闷的、担忧的、伤心的、压抑的、痛苦的、沉重的……
2.读现在的心情。
“乌台诗案”,苏轼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夜夜不成寐,此后四年来经历的一切像一块巨大的石头一样压在苏轼的心上,此时的“月色入户”让苏轼的眼前为之一亮,他想起了六年前在密州的中秋节,和八年未见的苏辙共享的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月的变化乃自然之现象,人应该豁然面对才是,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扫阴霾,眼下,那个豁达而又乐观的苏轼回来了,放下四年来压在心头的大石头,因这“入户”的“月色”“欣然”“起行”。
三、读“游之人”,走近苏轼的心
词人柳永曾感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苏轼也曾因为“乌台诗案”,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一朝被贬谪,人情变凉薄”的经历,但是此时的苏轼全然没有一点犹豫。他去找了谁?
(一)读张怀民。
张怀民,苏轼的京中好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主簿之类的小官,后在江边筑亭而居,苏轼名之“快哉亭”,苏辙为之写《快哉亭记》。
庄周说,莫逆于心,遂相与友。这世间所有的快乐和伤悲,只有在懂你的和你懂的人那里才可以是相通和慰藉的。文中的张怀民,课下注释为:苏轼的朋友,不看注释,你能从文中哪些字、词、句感受到张怀民和苏轼是彼此惺惺相惜的朋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学生尽情品读“念”“无与为乐”“遂”“寻”“亦”“未寝”“相与”“步”等字、词、句,体悟苏轼与张怀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读苏东坡。
张怀民被贬到黄州时,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这四年,苏轼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被贬黄州的第一年,苏轼住在定慧寺,因乌台诗案的阴影,苏轼大半个月都不曾见人。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漏断:深夜
读这首词感受苏轼被贬黄州以来的心境,生活是难的,理想是虚无缥缈的,内心的幽怨和孤独寂寞是无人能理解的。所以,作为过来人的苏轼,他懂张怀民的心,当初的自己有多“冷”,现在的张怀民就有多“寒”。
再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你又读到了什么?
生自由叙说:一份担忧,一份关爱,一份温暖,一份胸怀,一份悲悯,一份携手并肩……
此夜,苏轼寻张怀民,也是在寻当初的自己,他以自己当初最需要的,给予张怀民此刻最想要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后来的张怀民,如苏辙在《快哉亭记》中所写,“不以谪为患”“而自放山水间”,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很快渡过了初到黄州的艰苦岁月,成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不能说,这样的生命状态没有苏轼的膏泽。黄州之贬,让苏轼从此成为了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让他从容地面对此后的苦境,“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从此,一首首诗词照亮了中国的文化,黄州成全了东坡,东坡亦成全了黄州。
四、读“景与情”,感悟苏轼的精神突围
两个心有灵犀的中年男人就这样肩并着肩悠然步于庭下,文中写景之句可谓是神奇之笔,梁衡先生曾评价这幅“画”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其神奇体现在哪里?
(一)读“景”
1.比读,明其意。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句: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两个句子的表意效果:
“如”字透露出这里所写之景为“月色”而非庭院里的积水(第一环节已铺垫),所以这里是“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
“盖”字是“大概是”的意思,既交代了“水中的藻荇”是庭院里的“竹柏”,又表现了对“空明之月色”的沉醉。
这样一来,用“空明”的“积水”将月光具象化,让今天的我们闭上眼,仿佛也置身于一池澄澈静静的清水畔;“藻荇交横”从侧面烘托月色的“空明”,具有动态的摇曳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这个句子不着一个“月”字,却把“月”的神奇特点写得淋漓尽致。
2.换读,悟其妙。
再读这个句子,学生品说,今夜的月色是——明亮的,皎洁的,空灵的,清明的,澄澈的……
依次换词代入朗读:
庭下如积水明亮,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皎洁,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灵,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再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夜静春山空,潭影空人心。深入体悟“空明”二字的内涵,“空”有释然、放空之意,“明”为清明、澄澈,联系作者的生命经历,这里的“空明”还表达出作者的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和格局。
(二)读情
面对如此空明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反复品读,理解句意。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又没有竹柏呢?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节选
读陶渊明的“闲”,两者表达的“闲”意思一样吗?
引领学生读出陶渊明的人生向往,自少年起就没有随俗气韵,天性热爱自然,回归田园后,没有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和悠闲。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御史台前也有许多的柏树,乌鸦经常栖息在上面,老百姓索性将柏台叫作乌台。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柏树,苏轼忍不住又发出感慨,生反复品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22岁中进士;
39岁任密州太守,扫蝗虫,赈灾救孤;
42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4岁—48岁,贬黄州团练副使,无实名;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治国济民,是苏轼的人生理想,为了理想,人生走得跌跌撞撞,他曾在570多首诗词中,写到自己与月亮的相守相望、倾诉衷肠。同样,今夜的月光也唤起了苏轼的欣然之情。只是这澄澈空明的月光映照下的柏树,又勾起了苏轼的伤心往事。
通读全文,重复读最后景情句,你能读出“闲人”的意蕴吗?
“闲”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
生自由言说:
“闲”里有赏月的欣喜;
“闲”有自由漫步的悠闲;
“闲”有对与好友处境的自我解嘲;
“闲”有被贬谪的苦闷;
“闲”有无法治国救民的不甘;
“闲”有人生未卜的感慨……
以苏轼的口吻再读全文,体悟“闲”中蕴藏的东坡的胸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五、结课:东坡,我想对你说
1.结合板书小结:回到“记”,短短84个字,有记叙、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景物描写出奇,情感表达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友人、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以“东坡,我想对你说,你的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一句话表达收获。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