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经调节 单元达标测试AB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神经调节 单元达标测试AB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11 22:24:41

文档简介

第2章 神经调节 A卷 基础夯实
——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足球场上,球员之间密切地配合,神经调节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
②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③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④神经元的轴突较长,属于神经元的一种细胞器
⑤神经元的树突很多,有利于接受信息并传递信息
A. ①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⑤
2.在用脊蛙(去除脑而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活动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在脊蚌左后肢中的部分结构,观察两侧后肢对刺激产生的收缩反应,结果如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前缩 右后肢前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缩腿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A.感受器 B.效应器和传入神经
C.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效应器
3.如图所示为中华传统武术动作“金鸡独立”中屈肌收缩的同时伸肌舒张的神经调节过程,其中A、B、C、D为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B.图中有4个神经元,3处突触
C.给予C处适当刺激可产生膝跳反射
D.若阻断C处,对完成该动作影响不大
4.一氧化氮(NO)是最早发现能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的气体。NO可增强靶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胞质内cGMP升高,产生生物效应,如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O可储存于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
B.NO与乙酰胆碱均需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NO与乙酰胆碱都能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D.冠状动脉收缩引起的心绞痛可用NO剂治疗
5.图1为神经纤维某点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图,图2和图3分别是刺激强度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强度和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BC段由钠离子内流所致,钠离子的内流消耗ATP
B.图1中C点表示动作电位,其大小取决于钾离子的外流量
C.只要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就能产生兴奋且传导具有双向性
D.图3中的CD段膜电位不为零
6.在离体条件下,某突触的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或处理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加大P点时的刺激强度,则膜电位的峰值增大
B.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Ⅳ
C.曲线Ⅰ无下降段可能是突触后膜K+外流受阻所致
D.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再给予适宜刺激,则膜电位变化应为曲线Ⅲ
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
B.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
8.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反应
破坏前 破坏后
左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 左后肢收缩 右后肢收缩 左后肢不收缩 右后肢收缩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②效应器
③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⑤感受器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③或⑤ B.②或③或④ C.③或④或⑤ D.①或②或④
9.微电流计连接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神经纤维膜的表面,并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微电流计偏转1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
B.微电流计偏转1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C.微电流计偏转2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
D.微电流计偏转2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
10.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的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nm,带电离子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传递时在该突触的相邻细胞膜上发生了信号的转换
B.兴奋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兴奋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
D.该突触结构的存在可能不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作出反应
11.河鲀毒素(TTX)能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对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科学家利用枪乌贼神经元进行实验,探究TTX对兴奋传递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处理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并测得动作电位峰值(mV) 室温,0.5ms后测得突触后神经 元动作电位峰值(mV)
Ⅰ 未加TTX(对照) 75 75
Ⅱ 浸润在TTX中5min后 65 65
Ⅲ 浸润在TTX中10min后 50 25
Ⅳ 浸润在TTX中15min后 40 0
A.枪乌贼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树突将兴奋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
B.三个实验组中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峰值不同是微电极刺激强度不同导致的
C.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峰值的降低可能是突触后神经元膜上Na+转运蛋白受损引起的
D.河鲀毒素可用来开发治疗肌肉松弛症的药物
12.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使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较低浓度的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D.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13.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其刚柔并济、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是由神经系统对肢体和躯干各肌群的精巧调控及各肌群间相互协调完成的。其中“白鹤亮翅”的伸肘动作在脊髓水平上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实现伸肌的收缩和屈肌的舒张。下列叙述正确叶是( )
A.图中所示的反射弧中含有4个神经元,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末梢及伸肌
B.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内负外正
C.若神经元轴突外的Na+浓度升高,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将增大
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能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4.抑制性神经元可使其后的神经元更不容易发生神经冲动。图中的Ⅰ、Ⅱ是两种常见的神经中枢抑制方式,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神经元,虚线框1、2表示突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突触1中释放神经递质的是神经元①的树突末梢
B.抑制性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促进神经元③的Na+内流
C.抑制性神经元b是其所在反射弧的效应器
D.抑制性神经元b可抑制神经元④和⑤的活动
15.图1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连有电表Ⅰ、Ⅱ。在P点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若将N处的电极移至N处膜外,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3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电表Ⅰ记录到图2中b点的电位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
B.电表Ⅰ记录到的图2中c点的电位对应图3中d点的电位
C.若将S处电极移至膜外,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则电表Ⅱ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D.若将该神经细胞置于更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图2中c点下移
16.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曲线图
B.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说明d点处于未兴奋状态
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7.下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C点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迟
B.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较高浓度海水中重复实验,图2中B点值将会变大
C.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将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人体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18.脊蛙是指除去大脑的青蛙,这种青蛙可用于有关非条件反射的实验。实验人员用麻醉药处理脊蛙的左腿,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刺激左趾尖和右趾尖,观察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表示发生缩腿反射,“-”表示不发生缩腿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用药前 用药后5分钟 用药后10分钟 用药后15分钟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左腿 右腿
刺激左趾尖 + + + + - + - -
刺激右趾尖 + + + + - + - +
A.实验过程中,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
B.10分钟后,脊蛙左腿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或两者均被麻醉
C.15分钟后,脊蛙左腿的传入神经或感受器或两者均被麻醉
D.实验中,传出神经先于传入神经被麻醉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如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电信号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兴奋再由α传出神经传到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传出,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2)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这说明____。
20.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能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图1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细胞或结构)。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回答下列问题:
(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_____(填图1中序号)是传出神经。
(2)图1中_____(填图中序号)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填“甲”“乙”或“丙”),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_____(填“甲”“乙”或“丙”)。
(3)若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正确的操作是_____(单选)。
A.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N点
B.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M点两侧,刺激感受器
C.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N点
D.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21.图1和图2分别表示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请据图回答:
(1)如果神经递质与____上的____结合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膜电位由____变为____。膜电位的变化与多种通道蛋白的工作有关,由图1可知,γ-氨基丁酸可引起突触后膜上____开放,使得膜内电位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____(填“兴奋”或“抑制”)。
(2)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内的____中,其释放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的特点。
(3)已知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效果。由图2可知,该局部麻醉药与辣椒素同时使用时,可阻断突触后膜____开放。γ-氨基丁酸与此种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理____(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①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的,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①错误;
②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是脊髓发出的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②正确;
③自主神经系统是脑和脊髓发出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③错误;
④神经元的轴突较长,轴突是细胞膜的突起,不是神经元的一种细胞器,④错误;
⑤神经元的树突很多,有利于接受信息并传递信息,⑤正确。
综上所述,②⑤正确,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根据破坏前刺激右后肢的实验结果可知,若只破坏左后肢中的感受器,那么刺激右后肢时,左后肢应收缩,A不符合题意。若同时破坏左后肢中的效应器和传入神经,那么刺激左后肢时,左、右后肢都不收缩;刺激右后肢时,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B符合题意。若同时破坏左后肢中的感受器和传人神经,那么刺激右后肢时,左后肢应收缩,C不符合题意。若只破坏左后肢中的效应器,那么刺激左后肢时,右后肢应收缩,D不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A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与伸肌相连,故伸肌是感受器,整个动作过程中,伸肌处于舒张状态,不是效应器,A错误;图中有4个神经元,不止3处突触(还有神经—肌肉突触),B错误;在C处给予适当刺激可引起伸肌收缩,但这不属于反射活动,反射活动必须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活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该反射中C处本身被抑制,所以阻断C处对完成该动作影响不大,D正确:
4.答案:D
解析:某些神经元含有一氧化氮合酶,该酶可利用精氨酸合成NO。生成的NO从一个神经元弥散到另一神经元中,而后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并提高其活力,从而使鸟苷酸环化酶发挥出生理作用。因此,NO是神经元间信息沟通的传递物质,但与一般神经递质有区别。NO不储存于突触小泡中,它的释放不依赖于胞吐,而是通过弥散,A错误;乙酰胆碱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NO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是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B错误;乙酰胆碱能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而NO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是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因此不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C错误;NO剂可弓起平滑肌舒张,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收缩引起的心绞痛,D正确。
5.答案:D
解析:钠离子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消耗ATP,A错误;动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钠离子的内流量,B错误;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兴奋才能产生,C错误;图3中CD段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并不为零,D正确。
6.答案:A
解析:加大刺激强度,膜电位的峰值不会发生改变,A错误;用药物促使突触后膜Cl-通道开放,大量Cl-进入细胞内,增大膜内外的电位差,保持外正内负电位,B正确;曲线Ⅰ无下降段可能是因为K+外流受阻,C正确;用药物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再给予适宜刺激,不会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7.答案:D
解析: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A错误; B、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中部的调控,B错误; C、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 D、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①若只有左后肢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受损,则破坏后,刺激右后肢时,左后肢也会收缩,故①错误;②若只有左后肢的效应器受损,则破坏后,刺激左后肢时,右后肢也会收缩,故②错误;③若左后肢的传入和传出神经都受损,则符合题干实验现象,③正确;④若左后肢的传入神经和效应器都受损,则符合题干实验现象,④正确;⑤若左后肢的感受器和传出神经都受损,则符合题干实验现象,⑤正确;综上所述,①②错误,③④⑤正确,所以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故选C。
9.答案:D
解析:若微电流计偏转1次,说明兴奋只传递到了一侧的电极,这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不符,A、B错误;若微电流计偏转2次,说明兴奋传递到了两侧的电极,可说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C错误,D正确。
10.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种特殊的突触的突触间隙极小,带电离子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即以电信号形式传递,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推测兴奋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A错误、C正确。兴奋在该突触中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未发生胞吞、胞吐等现象,即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兴奋在该突触中传递时不发生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电信号的传递速度快,时间短,因此该突触结构的存在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作出反应,D错误。
11.答案:C
解析:枪乌贼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轴突将兴奋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A错误;本实验是探究TTX对兴奋传递的影响,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浸润在TTX中的时间,微电极刺激强度是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TTX对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峰值有影响,动作电位峰值取决于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峰值的降低可能是突触后神经元膜上的Na+转运蛋白受损引起的,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河鲀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会阻碍肌肉收缩,不可用来开发治疗肌肉松弛症的药物,D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选C。
13.答案:C
解析:A、图中有4个神经元,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元和屈肌运动神经元末梢以及它们支配的相应肌肉,A错误;
B、兴奋传至a处时,a处产生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此时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错误;
C、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升高,由于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而钠离子内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则此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增多,则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C正确;
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产生和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抑制屈肌活动,D错误;
故选C。
14.答案:BD
解析:突触1中释放神经递质的是神经元①的轴突末梢,A错误;动作电位形成时,Na+内流,抑制性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使神经元③产生动作电位,不会促进神经元③的Na+内流,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抑制性神经元b是其所在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中的神经元,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抑制性神经元b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④和⑤,故能抑制神经元④和⑤的活动,D正确。
15.答案:ABC
解析:图2中b点时膜电位没有发生逆转,膜外电位为正电位,A正确;图2中c点的电位是动作电位的最大值(峰值),对应图3中d点的电位,B正确;若将S处电极移到膜外,在T点给予适宜刺激,S处先发生膜电位逆转,此时电表Ⅱ指针偏转一次,当兴奋传到R处时,R处膜电位发生逆转,电表Ⅱ指针又偏转一次,C正确;若外界溶液中Na+浓度增大,则膜内外Na+的浓度差增大,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图2中c点上移,D错误。
16.答案:AC
解析:丙图表示先后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动作电位,由图可知,表1可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正确;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说明d点处于兴奋状态,B错误;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此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C正确;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处于静息状态,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错误。
17.答案:ABC
解析:
18.答案:ABC
解析:完整的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必要条件,用药后l5分钟刺激右趾尖,右腿依然发生缩腿反射,说明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A正确;用药后10分钟,脊蛙左腿不发生缩腿反射,右腿发生缩腿反射,说明10分钟后脊蛙左腿的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或两者均被麻醉,B正确;右腿的反射弧始终未被麻醉,而15分钟后,刺激脊蛙左趾尖,右腿不再发生缩腿反射,说明15分钟后,脊蛙左腿的传入神经或感受器或两者均被麻醉,C正确;假定10分钟后麻醉的是脊蛙左腿的效应器,15分钟后麻醉的是脊蛙左腿的传入神经,而脊蛙左腿的传出神经始终未被麻醉,也符合实验结果,故D错误。
19.答案:(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要通过突触来传递,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正反馈
(2)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解析:(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要通过突触来传递兴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经γ传出神经传出,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属于正反馈(或反馈)调节。
(2)调控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该动作能维持一段时间,是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20.答案:(1)④⑧
(2)⑤;甲;乙
(3)D
解析:(1)结合前面的分析,图1所示的反射弧中,④⑧是传出神经。
(2)发生膝跳反射时,屈肌⑦处于舒张状态,支配它的神经元⑤应该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到下一个神经元⑥,所以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对应图2中的甲;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乙。
(3)若要检测图1中M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需要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M点膜内和膜外,并刺激感受器。
21.答案:(1)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外正内负;外负内正;Cl-通道;降低;抑制(2)突触小泡;一定的流动性
(3)Na+通道;不同
解析:(1)如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膜电位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膜电位的变化与多种通道蛋白的工作有关,由图1可知,γ-氨基丁酸可引起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使得膜内电位降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其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3)由图2可知,此种局部麻醉药与辣椒素同时使用时,可阻断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γ-氨基丁酸与此种局部麻醉药的作用机理不同。
2第2章 神经调节 B卷 能力提升
——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处理 心率(次/分)
正常情况 90
阻断副交感神经 180
阻断交感神经 70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博动减慢
B.对心脏支配作用较强的是副交感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2.如图是人体内部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针刺后,在a处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B.针扎手后人体产生痛觉与a→b过程有关,属于非条件反射
C.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1次方向向右的偏转
D.针刺取血时人体不会缩手,这与大脑对脊髓的分级调节有关
3.在对警犬进行“安静训练”时,助训员通常以可疑的动作靠近犬,当犬欲叫时,训练员发出“静”的口令,同时轻击犬嘴,使其保持安静,当犬安静后立即给了食物奖励。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警犬听到口令便会安静下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警犬看到助训员以可疑的动作靠近时吠叫属于条件反射
B.经过训练,“静”的口令从非条件刺激转变成了条件刺激
C.为防止该反射消退,只需不断用“静”的口令刺激警犬
D.警犬听到口令后安静下来,这与其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
4.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
B.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C.此时丁区域的电位差是靠K+外流维持的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定是双向的
5.亨廷顿舞蹈症(HD)患者大脑中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的调控身体运动的兴奋性“讯号”的传递具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细胞产生并传递“讯号”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
B.HD患者大脑皮层中的运动中枢可能过度兴奋,患者的身体会不受控制地运动
C.M的功能可能是减小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使钾离子加速外流
D.M可能是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发挥其抑制作用的
6.排尿受脊髓和大脑皮层的共同控制,有些人由于外伤等丧失意识,会出现像婴儿那样尿床的情况。如图表示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②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B.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成人可有意识憋尿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D.由图可知,兴奋不仅在反射弧中传导,还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7.当声波引起的振动传至耳蜗后,静纤毛的运动可引起蛋白X的改变,Ca2+进入毛细胞,使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Y结合,进而引起听觉神经末梢兴奋,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Ca2+进入细胞时X的结构会发生改变,但不会变性
B.若组织液中Ca2+浓度降低,则最终听觉神经末梢的兴奋会增强
C.神经递质与受体Y结合后,会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
D.某人听力下降可能是其毛细胞、静纤毛数量减少导致的
8.恐惧是小鼠的情感反应之一。小鼠经历条件恐惧后,当再次接触条件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自主神经紧张、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以及防御行为增多等。如图甲、乙、丙为小鼠恐惧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乙中的电击属于引起恐惧反射的非条件刺激
B.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需要电击和声音多次结合
C.图丙中的小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会逐渐消退
D.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比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经历时间长
9.抗丁顿氏病(HD)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的神经纤维构成,而且大脑有丰富的沟回,使之具有更大的表面积
B.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
C.M的抑制作用,可能增加突触后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
D.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实现的
10.NO作为脑内的气体分子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信息传递、发育及再生等过程,NO发挥作用主要依赖谷氨酸(Glu),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NO与Glu分布不同,NO不储存于囊泡中,通过自由扩散在细胞间参与信号传递
B.NO作用于含有Glu的突触小泡,促进谷氨酸通过胞吐形式释放
C.Glu自突触前膜释放并经突触后膜上的AMPA、NMDA受体运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
D.突触后膜兴奋,Ca2+经离子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促进NO合成,维持NO浓度差
11.给脑桥(脑干的一部分)注射了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M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下列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
A.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
B.注射物质M使脑桥的兴奋性降低
C.小鼠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
D.排尿后,小鼠细胞的γ-氨基丁酸受体将减少
12.如图为某一反射活动的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反射弧中的两个神经元,若按图示部位剪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中K+外流后,膜外K+浓度仍低于膜内
B.该反射弧中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都位于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
C.若刺激M点肌肉收缩,则甲为传入神经元
D.乙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作用于肌肉
13.人在长时间阅读后出现困倦时常用咖啡因提神,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是其有着与腺苷相似的结构。人在困倦时身体中会产生腺苷,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使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身体疲惫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B.腺苷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
C.咖啡因能提神可能是因为它能与突触后膜上的腺苷受体结合,导致腺苷不能传递信息
D.困倦打呵欠与体内CO2浓度过高有关,人体通过脑干调节呼吸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4.图1为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某离体神经纤维上某处在两种处理条件下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图2为突触处兴奋的传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将两电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外侧,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可得到a、b曲线
B.若图1刺激强度相同,则a、b曲线的差异可能是溶液中Na+浓度相同、K+浓度不同导致的
C.兴奋在图1和图2中传导和传递的速度不同,形式也不同
D.若图1神经纤维位于图2突触前神经元,则a、b曲线对应刺激均可引起图2神经递质的释放
15.图1表示多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现将一示波器的两极连接在D神经元膜内外两侧,用同种强度的电流分别刺激A、B、C ,不同刺激方式(Ⅰ表示分别单次电刺激A 或成Ⅱ表示连续电刺激A, Ⅲ表示单次电刺激C )产生的结果如图2 所示。 (注:阈电位表示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三种刺激方式下在突触前膜处均发生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神经元A、B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元C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C. 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
D. 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A 和B,示波器上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
16.心脏的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其中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质膜上的M型受体,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受到抑制,心率减慢;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和心肌细胞质膜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强度不是等同的,利用心得安和阿托品进行如下实验(心得安是β-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对两组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阿托品和心得安各4次,给药次序和测得的平均心率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一组的每只小鼠都进行了9次心率的测定
B.注射阿托品后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
C.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得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D.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
17.研究发现,单独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能形成自突触,如图甲所示。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树突可引起兴奋,其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甲 乙
A.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由树突和轴突组成
B.神经元维持-68mV膜电位时,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低
C.图乙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的原因是刺激直接引发的Na+内流
D.图乙电位变化出现第二个峰值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引发的Na+内流
18.如图所示,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具有较厚的髓鞘,每间隔1毫米左右髓鞘中断,在两段髓鞘之间是无髓鞘的部分,称为郎飞氏结,其电阻要比有髓鞘部分小得多。在神经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氏结,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传导。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跳跃传导方式极大地加快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
B.参与构成髓鞘的细胞是具有支持、保护等功能的特殊神经元
C.兴奋传导至郎飞氏结部位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有髓鞘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随传导距离的增加,兴奋强度会下降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在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更____(填“容易”或“不易”)产生兴奋。
(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次电刺激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神经冲动的产生,判断依据是____。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____处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____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改变的机制之一。
20.感知外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快速躲避天敌并作出最适宜的防御反应是动物生存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探究本能恐惧内在的运作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如下实验:
(1)将小鼠置于图1所示的装置中,用圆盘在小鼠视野范围内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天敌(如老鹰)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____,神经末梢释放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使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记录小鼠脑内腹侧被盖区(VTA)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____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使小鼠产生逃跑行为。
(3)研究人员使光敏感的通道蛋白在某一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中特异性表达,并通过特定波长的光刺激来调控神经元活动。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会导致Na+内流,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会导致Cl-内流。应用此技术设计实验进一步证实了VTA区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是使小鼠产生逃跑行为的必要条件。请从A~H中选择字母填入表中,将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及相应结果补充完整。
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①________ 黄光、②________ 未见逃跑行为
实验组二 VTA中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③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
A.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B.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
C.阴影刺激
D.无阴影刺激
E.黄光
F.蓝光
G.未见逃跑行为
H.迅速逃跑躲避
21.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释放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图甲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的回收,并导致体内T细胞数目下降,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MNDA的作用是____。
(2)由图甲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____,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这一过程可以用图乙中曲线____(填“x”“y”或“z”)表示。
(3)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MNDA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一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体内____(填一种激素名称)的含量减少。
(4)吸食可卡因的吸毒者容易被细菌、病毒感染而患病,原因是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博动起抑制作用,A正确;由表格可知,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大幅度提高,而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的变化并不明显,推测对心脏支配作用较强的是副交感神经,B正确;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因此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C错误;阻断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后,心率均有变化,说明正常情况下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均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均可以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正确。
2.答案:D
解析:兴奋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A错误;针扎手后人体产生痛觉需要经过a→b过程,因为反射弧不完整,所以不属于反射,B错误;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处的神经纤维先后兴奋,因此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错误;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针刺取血时人体不会发生缩手反射,D正确。
3.答案:D
解析:警犬看到助训员以可疑的动作靠近时吠叫是与生俱来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在警犬未形成听到口令便会安静的条件反射前,食物为非条件刺激,“静”的口令为无关刺激,经过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静”的口令就转变成了条件刺激,B错误;为防止该条件反射消退,需要不断用“静”的口令刺激警犬,并在犬安静后立即给予食物奖励,C错误;警犬听到口令后安静下来是经过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D正确。
4.答案:D
解析:甲区域与丙区域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也有可能是兴奋还没传到时所保持的静息电位,A正确。由图可知,乙区域膜内为正电位而丁区域膜内为负电位,电流是从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B正确。丁区域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是靠K+外流维持的,C正确。因图示为一段轴突,若处于离体状态,则兴奋传导的方向有可能是双向的;若为反射弧上的一段,则兴奋传导方向是单向的,D错误。
5.答案:C
解析: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一般由ATP水解提供,A正确;HD患者大脑中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而正常情况下M对大脑皮层产生的调控身体运动的兴奋性“讯号”的传递具有抑制作用,推测HD患者大脑皮层中的运动中枢会过度兴奋,患者的身体会不受控制地运动,B正确;局部神经元(M)发挥作用可能会导致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加速钾离子外流,抑制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起到抑制兴奋性“讯号”传递的作用,C错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实现的,D正确。
6.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②为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它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利于排尿A正确;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活动B错误;成人可有意识憋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C正确;由题图可知,兴奋不仅可在反射弧中传导,还可从脊髓传至大脑皮层,即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D正确。
7.答案:B
解析:Ca2+进入细胞时蛋白X的结构会改变,但这种改变是可逆的,不会导致变性,A正确。若组织液中Ca2+浓度降低,则最终听觉神经末梢的兴奋会减弱甚至不能兴奋,B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Y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开放,引起Na+内流,即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C正确。静纤毛、毛细胞数量减少时,进入毛细胞的Ca2+减少,毛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数量降低,使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减少,导致听觉神经产生的兴奋减弱或不产生兴奋,进而影响听力,D正确。
8.答案:D
解析:由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故电击属于引起恐惧反射的非条件刺激,A正确;据图可知,一开始声音不能使小鼠产生恐惧,需要电击和声音多次结合,才能引起恐惧反射,B正确;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C正确;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为条件反射,前者经历时间短,D错误。
9.答案:A
解析: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主要由神经元细胞体和树突构成,而且大脑有着丰富的沟回,使之具有更大的表面积,A错误;抗丁顿氏病(HD)患者大脑的局部神经元(M)发生退化,而M对大脑皮层产生掌管身体动作的兴奋性“讯号”具有抑制作用,因此HD可导致患者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过度兴奋,身体产生不自主的动作,B正确;局部神经元(M)可能会增加突触后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增大静息电位,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C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神经元M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来实现的, D正确。
10.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NO与Glu分布不同,前者不储存于囊泡中,通过自由扩散在细胞间参与信号传递,后者有囊泡包裹,A正确;NO作用于含有Glu的突触小泡,促进谷氨酸通过胞吐形式释放,该运输方式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Glu自突触前膜释放,经与突触后膜上的AMPA、NMDA受体结合,导致相应的离子通道打开,而Ca2+经离子通道进入突触后神经元,促进NO合成,维持NO浓度差,但Glu未进入突触后神经元,C错误,D正确。
11.答案:A
解析:给脑桥注射了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M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这说明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A正确;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物质M可阻止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不被抑制,可见注射物质M不会使脑桥的兴奋性降低, B错误;小鼠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根据题意无法得出排尿后小鼠细胞的γ-氨基丁酸受体将减少,D错误。
12.答案:A
解析:静息状态下,K+顺浓度梯度外流,外流后膜外K+浓度仍低于膜内,A正确;题图所示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B错误;若刺激M点能引起肌肉收缩,说明神经元甲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作用于肌肉细胞,则甲为传出神经元,C错误;仅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乙为传入神经元还是传出神经元,当乙为传入神经元时,其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无法作用于肌肉,D错误。
13.答案:B
解析:腺苷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使其更不容易兴奋,B错误。
14.答案:ABD
解析:图1中,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可得到a、b曲线,但两电极需一个置于膜外侧,一个置于膜内侧,A错误。由图可知,a、b曲线初始静息电位相同,若图1刺激强度相同,则a、b曲线的差异可能是溶液中Na+浓度不同、K+浓度相同导致的,B错误。兴奋在图1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传导速度相对较快;兴奋在图2突触处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传递速度相对较慢,C正确。若图1神经纤维位于图2突触前神经元,由于a曲线出现了电位逆转,而b曲线未发生电位逆转,故后者不能产生兴奋并传递至突触处,D错误。
15.答案:AC
解析:A、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所以图1中三种刺激方式下在突触前膜处均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刺激A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说明神经元A、B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神经元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错误; C、图2中的Ⅰ表示单次电刺激A,没有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而Ⅱ表示连续电刺激A,使突触后膜产生了动作电位,说明单个突触连续多个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以叠加引发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C正确; D、用相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同时刺激A和B,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相同,所以不一定会产生叠加作用,示波器上不一定能产生动作电位, D错误。
故选:AC。
16.答案:AD
解析:加上对照组,每一组的每只健康小鼠都进行了9次心率的测定,A正确;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注射阿托品会阻断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质膜上的M型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收缩受到的抑制作用减弱,心率加快,即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B错误;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得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心肌细胞的收缩受到抑制,心率减慢,C错误;由图分析可知,注射阿托品后平均心率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心得安,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D正确。
17.答案:AB
解析:A、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A错误;B、神经元维持-68mV膜电位时,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高,B错误;C、图乙电位变化出现第一个峰值,其原因是刺激直接引发的Na+内流,导致动作电位产生,C正确;D、用电极刺激这些自突触神经元的树突引起的兴奋,传导到自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Na+内流,导致图乙电位变化出现第二个峰值,D正确。故选AB。
18.答案:BD
解析:A、郎飞氏结的电阻较小,在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氏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氏结,该传导称为跳跃传导,郎飞氏结的形成极大地加快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A正确;B、参与构成髓鞘的细胞是具有支持、保护等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B错误;C、兴奋传导至郎飞氏结部位时,Na+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C正确;D、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具有不衰减性,因此兴奋强度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D错误。故选:BD。
19.答案:(1)(神经细胞的)缺氧时间
(2)外;不易
(3)不能;该刺激强度低于该条件下的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主动运输
解析:(1)根据本实验的目的“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和结果图中横轴的会义可知,自变量应为缺氧时间。
(2)图中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即将细胞膜外侧电位定义为0mV时,细胞内电位应小于0mV。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说明神经细胞更不易产生兴奋,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兴奋。
(3)据图分析可知,缺氧处理20min时,阈强度大于30pA,给予25PA强度的单次电刺激不能检测到神经冲动的产生。
(4)含氧培养液中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改变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
20.答案:(1)神经冲动;神经递质
(2)阴影刺激组小鼠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的(阴影刺激后阴影刺激组小鼠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迅速上升),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后,小鼠立即发生逃跑行为
(3)内负外正;①B;②C;③F;④D;⑤H
解析:(1)圆盘产生的阴影刺激小鼠视网膜感受器,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使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对比图2中两条曲线可知,阴影刺激组小鼠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的,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后,小鼠立即发生逃跑行为,据此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使小鼠产生逃跑行为。
(3)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会导致Na+内流,使有关神经元兴奋,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会导致Cl-内流,使有关神经元不易兴奋。要根据题述技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刺激来调控神经元活动)设计实验进一步证实VTA区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是使小鼠产生逃跑行为的必要条件,则实验组中的一组应是在没有阴影刺激但GABA能神经元被激活的情况下,小鼠产生逃跑行为;另一组应是在有阴影刺激但GABA能神经元未被激活的情况下,小鼠未产生逃跑行为。则根据表格中实验组一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一的实验动物应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实验条件为进行黄光和有阴影刺激。根据实验组二的实验动物可知,实验组二应进行蓝光和无阴影刺激,结果为小鼠迅速逃跑躲避。
21.答案:(1)识别并结合多巴胺运输Na+
(2)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的回收;增多;y
(3)减少;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
(4)可卡因导致体内T细胞数减少,特异性免疫受损
解析:(1)据题图甲可知,MNDA位于突触后膜上,作用是识别并结合多巴胺、运输Na+。
(2)据题图甲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多中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根据题意可知,可卡因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因此回收时间比正常情况延长,但是最终可以全部回收,故这一过程可以用题图乙中曲线y表示。
(3)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会通过减少受体蛋白的数量来缓解毒品的刺激,即减少突触后膜上的MNDA,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减少。
(4)吸食可卡因的吸毒者因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而患病,原因是可卡因导致体内T细胞减少,特异性免疫受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