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5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5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3:3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15 白杨礼赞
茅 盾
1.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有《茅盾全集》行世。
托物言志
将个人之“志”(志向、情趣、情感、理想、追求等)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作者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同时也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托物言志散文 鉴赏步骤:1.找出所托之物的外部特征;2.体会所托之物的精神品格;3.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人的精神品质。
文章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而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开垦  主宰  倦怠  丫枝 
倔强  婆娑  虬枝  伟岸 
傲然  宛然  秀颀  鄙视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kěn
zǎi
dài

jué
suō
qiú
àn
ào
wǎn


ǒu

qián
yān

náo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旁逸斜出:指(枝干)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纵横绝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婆娑: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5-6):描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旨。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
解题
1.何为礼赞?
表示崇敬和赞美
2.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
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
第一部分(1)
1.阅读2、3段,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第二部分(2-4)
2.作者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①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从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从反面为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生长在高原上:雄壮、伟大;倦怠、单调
色彩
辽阔
平坦
3.白杨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黄绿错综色
无边无垠大
坦荡如砥平
生长环境
雄壮伟大
单调
正衬
反衬
对比
不平凡
这篇散文不仅思想内涵丰裕,在艺术上也极具感染力。作者托物言志,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