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3:5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温故知新
子 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 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上几句名言出自《______》一书,该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孟子》是____________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
记录孟子言行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____,字子舆。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______ 以统一天下,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战国

亚圣
施行仁政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准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自读自译,勾画疑难,小组交流
释疑难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啊,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思路
中心论点
举例论证
得出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类 推
战例1:进攻
战例2:
两个战争例子能否删去一个?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已有提示,完成以下表格。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译文: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读思想
课文和此文都共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准确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竖线代表合纵,横线代表连横,合纵就是五国连起来对抗秦国。连横就是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连横
合纵
张仪
景春和张仪、公孙衍都是纵横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政策,连横亲秦;公孙衍主张合纵,合纵抗秦。纵横家是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策辩之士,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早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是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为儒家所不认同。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次对话。
资料链接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诚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
把顺从做为常法,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女子之嫁也……妾妇之道也。”
指出公孙、张二人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
他们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不算大丈夫。
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用_ _ _ _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以此讽刺。二者有何相通之处?
2.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找出文中原句回答。并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立下:仁、礼、义)
②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守正道。(践行:仁、礼、义)
③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坚守:仁、礼、义))
这三个条件能否颠倒位置?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排比、比喻。用“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君子之风: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道路(原则)。
体现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与情怀。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人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人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人屈服意志。表明了人不要让外界的因素影响自身的价值和道德。体现了孟子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浩然之气。
不能。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这一句是大丈夫应该坚守的根本原则:仁、礼、义修身,是核心和基础。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这一句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一句“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偶然性,又是进一步补充。
这三个条件能否颠倒位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自读自译,勾画疑难,小组交流
释疑难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间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上被赎出后被选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 拂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 忍 性,曾益 其 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方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有困扰,在思虑上受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脸色上表现出憔悴枯槁;从声音上发出吟咏叹息之气,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的国家),这个国家常往往会灭亡。
磨难出人才
经受磨难的好处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已有提示,完成以下表格。
理思路
(人才客观条件 )
( )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很深刻,你能否举出同类的例子来印证这个观点?
举例子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
曹雪芹晚年衣食不保而留《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古、今;正、反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这三篇文章如何体现其“雄辩”的?
说雄辩
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政”思想——核心思想
(其中也包含了“民本”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还有“性善”四端论——天生有仁义礼智的本心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