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3: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闲言一出扬天下,胜事传说夸友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抓关键词,学习快速准确的概括事件。
2.赏析作者写景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融情于景。
3.通过了解苏轼生平和创越时空对话体验,感悟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直面风雨的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1世纪的今天,发朋友圈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如果古代名人也有朋友圈,而且好友之间可以穿越时空参与点评,又会是怎样一副热闹场景呢?这不,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一条朋友圈又又又火了!作者虽自称闲人发闲话,发表了这篇《记承天寺夜游》,30分钟却迎来了数千人点赞和数百条评论,不愧是“闲言一出扬天下,盛世传说夸友朋”,那咱们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苏轼的这篇闲言,看看他朋友圈的名人轶事。
学习活动一:初看热榜识友朋
1.请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原文(配乐),一名同学为大家大声读朋友圈里评论部分的节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再读朋友圈内容,温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点评:两位同学的语文素养非常高,无论是字音还是句读,都读得非常准确,声音也非常的洪亮,让我们再次听到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闲言。
2.同学们观察这个评论截图,你发现了哪些朋友来给东坡评论呢?他们的评论又倾向在哪些方面呢?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他的朋友圈里不仅有弟弟子由,还有爱妾朝云、朋友张怀民,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编温儒敏、散文家朱自清,还有超级语文课堂,以及苦吟诗人贾岛,还有他的老师欧阳修,还有为东坡做传的林语堂,还有他的朋友弥勒和尚,还有外国友人普希金等等。
评论内容有嘘寒问暖型,点评文章型。嘘寒问暖,嬉笑怒骂,是苏轼和他的亲人朋友之间的互动。除此以外呢,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文学大家以及朋友对文章的点评,这些点评,不仅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评价,也有情感的共鸣。
在亲人朋友的嘘寒问暖中,我们看到苏轼虽然生活艰辛,却也是有许多人爱的大宝贝。接下来咱们就重点看一看,这些文学大家以及朋友对文章的点评。
学习活动二:再看热榜识闲言
1.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编温儒敏说文章是“此乃中学生记叙文之典范啊!”迎来了朱自清和超级语文课堂的点赞,何以见得是记叙文之典范?苏轼又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抓关键词,学习快速准确的概括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记叙文的认识。)
小结:同学们概括非常精准。文章短短的80余字,却含义隽永,精致优美。记叙了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漫步赏月的事情。既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又融合了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多种手法,堪称记叙文的典范。
2.苦吟诗人贾岛称月色入户一个“入”字极妙,你看妙在何处?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对字词的赏析。)
小结:月色入户,一个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亮仿佛是多情的月亮,知道作者百无聊赖竟然主动来拜访他。这是一弯有人情味儿的月亮,也正是这一弯月亮,才有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月下漫步。这怎么是月亮惹的祸呢?这分明是月亮做的媒。
4.可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东坡怀民罢了。此处为何称他们是“闲人”?为何众人纷纷接力闲人,到底该如何理解“闲人”二字呢?
(设计意图:理解闲人二字,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闲人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已经四年有余。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丢掉性命,最后在众人的保全下,经过半年的牢狱之后,获释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职,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张怀民也被贬到黄州,寓居在承天寺。
闲人:同学们在探讨闲人二字的时候,产生了不同的思想火花,有人认为闲更注重于清闲,有人认为闲更注重于悠闲。其实,不管是清闲也好,悠闲也罢,都适用于此。清闲是因二人贬官到此无事可做,所以清闲。这颇有作者自嘲与自慰之意。悠闲,则可以理解为月常有,却少有我与怀民这样的赏月雅兴,这是作者的自豪之情。闲人既可以形容作者现在的尴尬的政治处境,也可以形容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境。
欧阳修说,沙湖道中遇雨,承天寺里夜游,景虽有异,情却如一!
林语堂之回复欧阳修:在失意之时应读苏东坡!
5.此中“情却如一”,是一种什么情?为东坡做传的林语堂为何说“在失意之时应读苏东坡”?
(设计意图:联系《定风波》,深入领会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简单拓展: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洒脱地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小结:通过探讨,我们发现,《定风波》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而此诗是写于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但是无论是外出遇雨,还是夜半无法入睡,他都能微笑面对。半生归来也似无风也无雨,这是乐观豁达的乐天派,是人生失意时的人生指路人。所以欧阳修说,景虽有异,情却如一。林语堂说,在失意时应读苏东坡。
学习活动三:置身情境评闲言
1.看完各个时代的名人穿越时空点评东坡的这篇小短文,你肯定也蠢蠢欲动了吧?如果是你在下面评论,你会评论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景,与名人对话,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收获、自己的审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同学们刚才的点评五花八门,却又各有千秋,既有对联,还有打油诗,既充满趣味,也将乐观豁达的苏东坡精神融入了骨髓。
2.课堂总结
苏轼一生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里有他人生的辉煌时刻,但更多的是风雨,他常常被生活欺骗,但他从未沉浸在悲伤中,他的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希望同学们不被生活欺骗,不会有风雨,但是如果有,请记得我们的乐天派苏东坡,记得闲人也可以活的精彩。
愿同学们从此闲时与东坡为伴,去欣赏他挥洒自如的书法,去尝试他的人间至味,去实践他豁达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