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篱种菊,心底宁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修篱种菊,心底宁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4:3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修篱种菊,心底宁静——《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疏通诗意,能够准确地背诵诗歌。
2. 能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意境,理解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宁静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晋陶渊明独爱菊”导入新课。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晋陶渊明独爱菊”,在世人心目中,菊花与陶渊明已经形成了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源于何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饮酒(其五)》,就能解开这个谜团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学过的课文入手,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破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读准诗歌
(一)学生读诗歌,校正读音。
1. 先找一位同学来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教师认真听,并且校正字音。
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庐,喧,辨
【设计意图】读准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在读准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够写正确,这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一般来说,理解对才不易错。
2. 教师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注意 “二三”节奏。然后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把握节奏,才能读出韵味。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节奏来读,并全班齐读,落实读准诗歌这个小目标。
(二)理解诗歌体裁
了解古体与近体的区别,并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三、读懂诗意
(一)学生分小组交流,疏通诗意。
(二)同学逐句疏通诗意,教师讲解时,重点理清诗歌的结构:前四句叙事说理,后六句写景抒情。重点讲解“心远地自偏”的哲理与“见”与“望”的区别。
【设计意图】讲解清楚诗句的意思,才能够真正品味诗歌的妙处。否则,难以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读出诗境
(一)《饮酒》组诗一共有20首,为什么取名“饮酒”呢?
1. 学生猜原因。
2. 读小序,理解背后的情感。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预设:陶渊明嗜酒如命,这些诗歌都是酒醉后写作的。其实是借这些诗歌抒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我们感受到陶渊明“酒”后之意,从而引出诗歌体现的审美境界,进入到诗境的赏析中。
(二)品味“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无我之境。即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感受不到“我”的存在。我们从这句诗中体会一下,你觉得王国维的说法有道理吗?
预设:“悠然”既指诗人内心的闲适安逸,也可以指山的悠然,“见”既是“我”见南山,也是南山见“我”。“我”与南山心意相通,融为一体,不是刻意相望,却是自然而然的呈现。
2.看教材的插图,请问插图符合诗歌的意境吗?说说为什么?
预设:符合,插图中的诗人若隐若现,仿佛与自然融合,正好体现了诗人此刻悠然自得,无比宁静的心境,也正好现了“无我之境”。
【设计意图】品味这两句诗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能够感受到这两句诗的无我之境也才能真正理解陶渊明归元田园内心的宁静。因此,我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直接品味诗句,感悟诗境,再通过课文的插图,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诗境的感受。
五、对话陶渊明觅知音
读完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觅得心灵宁静的幸福,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无比美好。但是,陶渊明离开黑暗的观察,其隐居生活其实非常清苦,甚至常常揭不开锅。假如,此刻你来到陶渊明的家门口,见到采菊的陶渊明,你想对他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看看谁能成为陶渊明真正的知音。
【设计意图】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我们更看重什么?通过这一环节,我们要打通诗歌与学生的生活,滋养学生的心灵。我们做陶渊明的知音,更是为了寻找我们内心世界里那个宁静而安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