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昆虫记》检测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昆虫记》是“昆虫的史诗”。下面对相关昆虫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螳螂的外形娇小可爱,但本性残酷,是吃肉不吐骨头的凶残幽灵,雄螳螂会在新婚当天或第二天就吃掉自己的伴侣。
B.蟋蟀的歌唱原理与蝈蝈、螽斯相似,都借助于“有齿条的琴”和振动膜,只是蟋蟀是右撇子,其他歌唱家是左撇子
C.发育成熟的雄、雌性萤火虫虽然体型不同,但是屁股上都挂着灯笼,它们能自己控制发光器,并且可以随时熄灭。
D.天牛幼虫在自己挖掘的长廊中行动自如,在光滑的桌面上却寸步难行,它们的足是退化的器官,始终不起任何作用。
2.下列对《昆虫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足足花了三十年时间写成这本巨著,罗曼·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B.《昆虫记》中法布尔称赞黄蜂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
C.《昆虫记》中的蝉要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蜜蜂能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因为惦念着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可以凭借一种不可解释的本能飞回巢中。
D.《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3.下列有关《昆虫记》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中,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
B.作者关注的是昆虫生命的过程,他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
C.黄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D.从生到死,萤火虫都是发着亮光的,甚至连它的卵也是发光的,但雌萤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受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
4.下面名著片段中的“它”是( )
在选择住所时,它常常轻视那些偶然碰到的以天然的隐蔽场所为家的种类。它总是非常谨慎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凡是这样的地方,都被视为佳地,要优先选择。
A.蝉 B.虎甲虫 C.红蚂蚁 D.蟋蟀
5.下列对名著《昆虫记》相关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几十年时间写成的科普巨著。
B.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方法独特,他一反常规,把昆虫放在盒子里,浸在酒精里观察,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C.《昆虫记》中的蝉要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蜜蜂因为惦念着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可以凭借一种不可解释的本能飞回巢中,而这种本能正是我们人类所缺少的。
D.《昆虫记》除了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阅读时我们应仔细加以品味。
二、填空题
6.填空:《昆虫记》是法国著名 学家 (人名)所著。这部书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被誉为“ ”。
7.“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罗斯丹)阅读他的名著《 》,便成为让人惊叹不已、欲罢不能的探索与发现之旅。
8.根据相关内容填空。
《昆虫记》的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 国昆虫学家 花了足足三十年的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书中,作者将观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如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的盖子……
9.下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 (国家)的 (人名),该书被誉为“ ”。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10.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应该停下来,给经典多一些时间,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为此,班级开展了“经典阅读知识竞赛”的活力,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 A 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A 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来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 A 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 A 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 A 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这段文字出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其中的“ A ”指的是他笔下的 。他一反常规,用 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他的《昆虫记》,堪称 完美结合的典范,赢得了“昆虫的史诗”的美誉。
三、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果萤火虫只会像亲吻似的轻拍蜗牛,对它施以麻醉术,而没有其他本领的话,那它也就不会这么出名,这么家喻户晓了。它真正名扬四海的原因,是它能在尾部亮起一盏灯。
②我的手和眼仍然很听使唤,做起解剖来还算得心应手,因此,我便想解剖一下萤火虫的发光器官,以便彻底搞清楚其构造。我终于成功地把一根发光宽带的大部分给剥离开来。我在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条宽带,发现其上有一种白色涂料,由极其细腻的黏性物质构成。这白色涂料显然就是萤火虫的光化物质。紧靠着这白色涂料,有一根奇异的气管,主千很短却很粗,下面长了不少的细枝,延伸至发光层上,甚至深入体内。
③发光器官受到呼吸气管的支配,发光是氧化所导致的。白色涂层提供可氧化的物质,而长有许多细枝的粗气管则把空气分送到这物质上。现在,我很想搞清楚这个涂层的发光物质究竟为何物。起初,人们以为那是磷,还把它加以燃烧,以化验其元素,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显然,磷并非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尽管人们有时把磷光称之为萤光。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在这里,而是另有原因。
④萤火虫能够随意地散布它的光亮吗?它能否随意地增强、减弱、熄灭其亮光?它怎么做的呢?它有没有一个不透明的屏幕朝着光源,能够把光源或遮住或暴露出来呢?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知道得很清楚,萤火虫并没有这样的器官,这样的器官对它来说是没有用的,它拥有更好的办法来控制它的明灯。若想增强光的亮度,遍布光化层的光管就会加大空气的流量;如果它把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气,光度就变弱,甚至熄灭。总之,这个机理与油灯的机理一样,其亮度是通过控制空气进入灯芯的量来调节的。
⑤从各种实验的结果来看,极其明显的是,萤火虫是自己在控制着身上的发光器,它可以随意地使之或亮或灭。不过,在某种情况之下,有无萤火虫的调节都无关紧要。我从其光化层上弄下来一块表皮,把它放进玻璃管里,用湿棉花把管口堵住,免得表皮过快地蒸发干了。只见这块表皮仍在发光,只不过其亮度不如在萤火虫身上那么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有无生命并不要紧。氧化物质,亦即发光层,是与其周围空气直接接触的,无须通过气管输入氧气,它就像是真正的化学磷一样,与空气接触就会发光。还应该指出的是,这层表皮在含有空气的水中所发出的亮光,与在空气中所发出的亮光的强弱一样。不过,如果把水煮开,沸腾,没了空气,那么,表皮的光就熄灭了。这就更加证明,萤火虫的发光是缓慢氧化的结果。
⑥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在黑暗处,我用一只萤火虫在一行印刷文字上移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个字母,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不太长的词儿来,但是,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就看不见了。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1.本文围绕萤火虫的发光,依次介绍了 、发光控制原理和 等知识。
12.“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3.小麋和小鹿对“囊萤”能否读书起了争议,这时你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小麋:你知道吗,萤火虫的光还能读书呢!古代就有人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白绢做的口袋里,夜里读书用。
小鹿:你说的是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吧,我觉得这只是传说而已,“囊萤”的光是没法读书的。
14.小丰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极具《昆虫记》特色的元旦祝福: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这样写萤火虫:萤火虫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一盏灯,在黑夜中,照亮前方的行程。2023年,让我们也做一只萤火虫吧,带着自己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让自己的心,暖暖地,也给周围的人带去希望。
请你参照以上示例,编辑一条信息表达新年祝福。要求:体现《昆虫记》中至少一种昆虫的习性或特点。(参考:蝉、蟋蟀、隧蜂……)
昆虫记(节选)
法布尔
①如果撇开致命的凶器不看,螳螂没有任何令人害怕之处。它甚至还不乏高雅:轻盈的体态、优雅的上衣,淡绿的体色、罗纱般的长翼。它没有会像剪刀一样张开的凶狠大颚;相反,它只有一张尖尖的小嘴,似乎是啄食用的。脖子柔韧灵活,露出于前胸之上;头可以旋转,左右灵活,上下自如。所有的昆虫中,只有螳螂能控制自己的视线,随意打量、观察;它几乎还有面部表情。
②螳螂的整个身体透着安静和祥和,这与它的杀人凶器——被恰如其分地形容为“残忍锋利”的前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螳螂的髋长而有力,可以帮助它向前抛出捕兽器,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捕兽器上有一些装饰,使它显得很美。在里面的一侧,髋的根部饰有一个漂亮的黑色圆点,圆点上有白色斑块,还点缀着几行精致的小珍珠。
③螳螂的大腿更长,像扁平的纺锤,前半部分的内侧长着两排尖锐的锯齿。里面的一排锯齿共有十二个,长短相间,长的是黑色,短的是绿色。锯齿这么长短交错,增加了它的咬合程度,使武器更加有效。外面一排更简单,只有四个锯齿。最后,在两排锯齿的后面,还有三根刺,在所有的锯齿中是最长的。总之,螳螂的大腿是一把长着两排平行锯齿的锯子,两排锯齿之间有一个空槽,可以让小腿折叠放入。
④小腿和大腿的连接处非常灵活,它也是一把双排锯,锯齿比大腿上的略小,但却更多、更密。小腿末端长着一个强壮的弯钩,钩尖的锋利程度和最好的钢针不相上下,钩下还有一道细槽,槽上有两把刀片,像修树枝的剪子。
⑤这弯钩是一件高度完美的刺割工具,曾给我留下过火辣的回忆。捕捉螳螂时,有多少次,我被刚抓住的小虫子钩住,双手挣脱不得,只好求别人帮忙,以便从这个顽固的俘虏的爪子下摆脱出来。如果在强行挣脱之前不把刺到肉里的弯钩拔出,就会被划得一道一道的,如同被玫瑰花的刺划过一样。没有比螳螂更难对付的昆虫了。如果您想活捉它,手指就不能太用力,否则那虫子虽然不再挣扎,可也就被掐死了;但要是不用力,螳螂就会用修枝剪的尖端抓您,用针刺您,用钳子夹您,让您几乎招架不住。
(《螳螂的捕食》节选)
15.请以下面的两个句子为例,注意加点的词语,探究《昆虫记》的语言特点。
(1)它甚至还不乏高雅:轻盈的体态、优雅的上衣,淡绿的体色、罗纱般的长翼。
(2)所有的昆虫中,只有螳螂能控制自己的视线,随意打量、观察;它几乎还有面部表情。
分析上面两个句子的语言,我的探究结果是: 。
16.法布尔坚持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昆虫记》中体现的科学精神让人动容,请以第⑤段为例,分析《昆虫记》中作者渗透的科学精神。
17.《昆虫记》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虫性中渗透着人性,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A.“雄螳螂会在新婚当天或第二天就吃掉自己的伴侣”有误。应是雌螳螂在“新婚之夜”会吃掉雄螳螂。
故选A。
2.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C.有误,能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是螳螂,而不是蜜蜂;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C.“黄蜂”错,应是樵叶蜂。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
根据“它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可知,“它”指的是蟋蟀,在《昆虫记》中,蟋蟀被誉为“建筑大师”。
故选D。
5.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B.法布尔研究昆虫,主要采用了科学探究的观察法。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行为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昆虫放在盒子里,浸在酒精里观察,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是一般的科学家采取的做法;
故选B。
6. 昆虫(动物行为) 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等,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等动物行为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全书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这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7.昆虫记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根据题干“科学家”,他能像“哲学家”“美术家”“文学家”一样去观察、写作,由此可知,这位科学家是法布尔,其作品为《昆虫记》。法布尔并不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更像哲学家一样关注昆虫的生命,在对于昆虫的各种描述中,处处带有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同时这部书还体现了法布尔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
8. 法 法布尔 蝉 螳螂 切叶蜂
【详解】考查名著常识。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书中描述了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的蝉,善于利用“心理战”制服敌人的螳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做巢穴的盖子的切叶蜂。
9. 法国 法布尔 昆虫的史诗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本文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该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法布尔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10. 蝉 野外观察 科学与文学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能力。
①空,依据《昆虫记》和选文内容可知,本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蝉”。据此填写即可。
②空,依据“我曾见过它们咬紧A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A的吸管,想把它拉掉”可知,这是作者的近距离观察蝉的行为,来研究蝉的习性和本能。据此可以填写“野外观察”。
③空,《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这部著作的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其内容表现出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的艺术特点。据此填写“科学与文学”。
11. 发光器官 光的颜色和亮度
12.不能删去。“理想的”修饰“效果”,指的是人们用燃烧涂层的发光物质来化验其元素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理想。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成了“没有收到任何效果”,表达就不准确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3.示例一:我认为“囊萤”能够读书。萤火虫的光能够用来看清不多的文字,车胤利用较多的萤火虫,在书本上方移动,就可以读书。
示例二:我认为“囊萤”不能读书。萤火虫的光不具备较强的照射能力,只能看清很小的范围,其他东西就什么也看不见,不便于读书。
14.示例: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这样写蝉:地下四年的黑暗,才换来阳光下大约五个星期的放声歌唱。2023年,让我们也做一只蝉吧,在阳光下,那就尽情歌唱,享受生命的美好;如果所遇的是黑暗,也学着多一点隐忍与等待的耐心。
【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的提炼与概括。
由第②段“我在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条宽带,发现其上有一种白色涂料,由极其细腻的黏性物质构成。这白色涂料显然就是萤火虫的光化物质。紧靠着这白色涂料,有一根奇异的气管,主千很短却很粗,下面长了不少的细枝,延伸至发光层上,甚或深入体内”,第③段“发光器官受到呼吸气管的支配,发光是氧化所导致的。白色涂层提供可氧化的物质,而长有许多细枝的粗气管则把空气分送到这物质上”等内容可知,该部分介绍发光器官;
由第④段“若想增强光的亮度,遍布光化层的光管就会加大空气的流量;如果它把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气,光度就变弱,甚至熄灭”,第⑤段“萤火虫是自己在控制着身上的发光器,它可以随意地使之或亮或灭”等内容可知,该部分介绍发光控制原理;
由第⑥段“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可知,该部分介绍光的颜色和亮度。
1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解答此类题一般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理解删去此词后句子的意思,最后明确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除。“理想的”意为人们对其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希望,是对“效果”的修饰,文中指人们用燃烧涂层的发光物质来化验其元素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理想。删去后,就变成这种方法什么效果也没有和事实不符合。“理想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3.本题考查观点看法。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囊萤”能够读书。由文章第⑥段“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我用一只萤火虫在一行印刷文字上移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个字母,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不太长的词儿来”可知,萤火虫的光能够用来看清不多的文字,如果车胤利用较多的萤火虫,在书本上方移动,就可以读书。
示例二:我认为“囊萤”不能读书。由文章第⑥段“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但是,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就看不见了”可知,萤火虫的光虽然可以照明,但是不具备较强的照射能力,看清的范围也很小,不便于读书。
14.本题考查拓展阅读能力。
示例: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这样写大孔雀蛾:有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有多远,天有多暗,途中有多少困难,它总能找到它的爱人。2023年,让我们也做一只大孔雀蛾吧,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的理想,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会实现它。
15.一是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盎然情趣。如第(1)句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轻盈”“优雅”等词语写出了螳螂的“高雅”,把螳螂的“长翼”比作“罗纱”,使语言形象生动。
二是语言具有科学性。如第(2)句中的“只有”一词表示唯一的,说明能够控制自己视线的昆虫只有螳螂这一种,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16.(1)法布尔重视实践,亲自捕捉螳螂进行观察,在捕捉过程中,他的手指多次被螳螂小腿上的弯钩钩住,但他仍然亲自实践,不顾危险地进行研究。
(2)《昆虫记》中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法布尔一丝不苟,细心观察,如文中对从螳螂爪子下摆脱出来的过程描写得细致入微,对螳螂是否应当用力也描述地非常详细。 17.在《昆虫记》中,昆虫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如“致命的凶器”“杀人凶器”将螳螂的前肢比作了人类杀人的凶器;“温柔”“优雅”“安静和祥和”将螳螂外表的温柔和漂亮描写的淋漓尽致。“脖子柔韧灵活”“它几乎还有面部表情”“点缀着几行精致的小珍珠”“这弯钩是一件高度完美的刺割工具”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语言赏析。
“它甚至还不乏高雅:轻盈的体态、优雅的上衣,淡绿的体色、罗纱般的长翼”法布尔笔下的螳螂是“高雅”“轻盈”“优雅”用拟人修辞将螳螂赋予人的情态,用比喻修辞把螳螂的“长翼”比作“罗纱”可以看出《昆虫记》中语言形象生动、语调轻松诙谐,充满盎然情趣。
“所有的昆虫中,只有螳螂能控制自己的视线,随意打量、观察;它几乎还有面部表情”中“只有”表示唯一的,说明能够控制自己视线的昆虫只有螳螂这一种,“几乎”指差不多,表现出了作者观察的细致,这些词都体现了《昆虫记》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曾给我留下过火辣的回忆。捕捉螳螂时,有多少次,我被刚抓住的小虫子钩住,双手挣脱不得”此处变现出法布尔重视科学实践,亲自捕捉螳螂进行观察,在捕捉过程中,他的手指多次被螳螂小腿上的弯钩钩住,但他仍然亲自实践,表现出法布尔极高的科学探索精神;
“如果在强行挣脱之前不把刺到肉里的弯钩拔出,就会被划得一道一道的,如同被玫瑰花的刺划过一样”“如果您想活捉它,手指就不能太用力,否则那虫子虽然不再挣扎,可也就被掐死了;但要是不用力,螳螂就会用修枝剪的尖端抓您,用针刺您,用钳子夹您,让您几乎招架不住”此处法布尔细致入微描写了从螳螂爪子下摆脱出来的过程,并且对螳螂是否应当用力也描述地非常详细,展现出了法布尔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细致入微。
据此回答即可。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①段“如果撇开致命的凶器不看,螳螂没有任何令人害怕之处”将螳螂的前肢比作了人类杀人的凶器;
第①段“它甚至还不乏高雅:轻盈的体态、优雅的上衣,淡绿的体色、罗纱般的长翼”第②段“螳螂的整个身体透着安静和祥和”法布尔笔下的螳螂是“高雅”“轻盈”“优雅”“安静和祥和”用拟人修辞将螳螂赋予人的情态;
第①段“脖子柔韧灵活”“它几乎还有面部表情”第②段“在里面的一侧,髋的根部饰有一个漂亮的黑色圆点,圆点上有白色斑块,还点缀着几行精致的小珍珠”第⑤段“这弯钩是一件高度完美的刺割工具”等表现出了螳螂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细致的观察,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