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检测试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检测试题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5:59: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检测试题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笔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作者是美国记者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中,切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C.《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通过访谈和对话,搜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红星照耀中国》中,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2.《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深入红区了解中国共产党,接触了许多优秀的红军领袖,下列人物介绍有误的一项( )
A.朱德十七岁曾领导饥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后参加国民革命跟随孙中山从事谍报工作。
B.彭德怀从小因为强烈的反抗意识遭到家人的斥责而被迫九岁就离开家,闯荡世界。
C.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剪去了辫子并在师范学校团结了一批学生成立了新民学会。
D.贺龙曾是土匪头子,在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农民大屠杀”激起了他的愤怒,凭“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3.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书是一部纪实作品,记录了清朝末期至新中国成立的一段历史。
B.作品里细致的描述构成了传神而又立体的影像,令读者无不身临其境,为之动容。
C.作品没有过多政治说教和歌功颂德,富有生活气息,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
D.作品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
4.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把菜刀闹革命”的人是贺龙,他为人谦逊,同情穷苦百姓,深受广大农村人民的爱戴。
B.张学良把司令部迁到西北后,开始大举进攻红军,几个月后,他和他的一些军官才认识到,他所打的“土匪”实际上是由抗日爱国的能干指挥员领导的。
C.《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其中毛泽东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他领导红军长征胜利,带领军民革命改变中国和民众的命运。
5.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中人物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
A.“(他)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这里介绍的“他”是杨昌济,毛泽东的老师,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
B.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有一点较为显著,就是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
C.“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段话是毛泽东回忆时的叙述,体现了毛的叛逆性格,对知识的渴求。
D.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E.“他从来没有出过国,不会说也不会读任何外语,但是他不到三十岁就博得了红军内外人士的尊重。他以“短促突击战”创始者著称,在中国红军的军事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受到南京方面的研究和评论。”这段文字介绍的是红军将领彭德怀。
二、填空题
6.《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 国记者 (人名)的所见所闻,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本书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在 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 红色中国 ”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7.刘伯承、贺龙两位开国元勋都曾在丰都这片土地上战斗过,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对他们擅做群众工作都有过详略不同的描述,请在原文中正确补写他们的姓名。
①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李长林说 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② 曾在四川一个军阀的军队里当过军官,他熟悉这个部落民族,熟悉他们的内争和不满。
8.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似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文中的他是 。
9.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情节片段填空。
情节片段:他为我开列了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他答应让我骑马到保安去,并且给我安排好第二天早晨就动身,因为我可以跟着回到临时首都去的一部分通讯部队同行。他同意打一个电报给他们。
上面情节中的“我”是 ,“他”是 。
10.《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中,很多红军将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面容瘦削,身材高大,背有些驼,看上去像林肯的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又大又黑的眼睛富于热情”的 。
三、阅读理解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后面各题。
①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②(A)过去即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A)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中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③我住在(A)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④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
⑤我必须承认(A)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使我很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A)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荆门外(jì)
C.驱犊(dú) 日暮(mù) 萧关(xiāo) 带禽归(qíng)
D.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1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和坚守,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让人敬佩、巧妙绝伦的作品和奇迹,成为一座座丰碑。
B.这首曲子开篇以“啾啾”“喳喳”模仿小鸟“对话”,惟妙惟肖的“拌嘴”声惹得观众忍俊不禁。
C.由于二十多年没有见过面,这两个同学今天一见面就热情拥抱,交头接耳。
D.他的棋下得很高明,在全校是独一无二的。
13.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汤问》。本文是一篇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C.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江阴”指的就是长江的南岸。
14.下列有关书中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是一个精研文史哲的学者,也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
B.通过面对面地交谈,贺龙的好口才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彭德怀大公无私,除了两套统一发放的红军军装,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D.“红小鬼们”勤奋、忠实,热爱红军,有着革命的热情。
15.选段中的(A)是指 。
16.联系原著,说说“六千英里的长征”中有哪些英勇事迹?请列举三个。
17.以选段为例分析A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专题阅读,老师选择两个片段,请完成下面小题。
片段一:
我们都知道,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但我们推托说“没有法子”。有少数人尝试过,但失败了。这就被看成是做不到的事。大家都认为没有谁能够进了红区后活着回来的。在报纸受到像意大利或德国那样严格检查和管制的国家里,长年累月的反共宣传就有那么大的力量。
后来,到一九三六年六月,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但是,当时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在得到上述消息的同时,了解到我可能有办法进入红区。这需要我立即动身。机会千载难逢,不能错过。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
我那样做,确实是有危险的,不过后来报上发表我的死讯,说是“已遭土匪杀害”,那又太夸张了……
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
片段二: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A)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而我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西安府。这个地名有“西方平安”的意思,是陕西省的省会,要从北京向西南做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才能到达陇海路西端的这个终点站。我的计划是从那里向北走,进入位于大西北中心的苏区。在西安府以北大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一个市镇——洛川,当时是陕西红区的起点。洛川以北的地区,(B)除了公路干线两旁的几个狭长地段以及下文将要提到的几个地点外,已经全部染红了。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那条宽阔的浊流从西藏边缘往北流经甘肃和宁夏,在长城北面进入内蒙古的绥远省,然后曲曲折折地向东流行许多英里,又折而向南,穿过长城而构成陕西、山西两省的分界线。
18.对片段一中划横线的“那么大的力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国民党颠倒黑白,让人们很难了解到红军的真实情况。
B.当局制造谣言,把活人说成死人,让人感到十分恐怖。
C.以前有人试图打破封锁进入红区探访,结果均遭失败。
D.我抓住可以进入红区的机会,却带着冒死的恐惧出发。
19.片段一中划横线的“被扣的惊人事件”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20.片段二中,(1)A处,“我”为什么说“身上有点不舒服”?又为什么说“心里却非常兴奋”?(2)B处划横线的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B.有误。《红星照耀中国》中,切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故选B。
2.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彭德怀从小因为强烈的反抗意识遭到家人的斥责而被迫九岁就离开家,闯荡世界。他十七岁时曾领导饥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后参加国民革命,跟随孙中山从事谍报工作;
故选A。
3.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故选A。
4.B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B.在南方同红军打了几个月的仗以后,张学良和他的一些军官开始有了几点重要的认识:他们所打的“土匪”实际上是由抗日爱国的能干指挥员领导的,尽管如此,张学良把他的司令部迁到西北以后,仍开始大举进攻红军。选项中“张学良把司令部迁到西北后,开始大举进攻红军,几个月后,他和他的一些军官才认识到”的表述,意思是“在开始大举进攻红军,几个月后才认识到”,与原文不符,因此表述有误;
故选B。
5.AE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A.描述的是:徐特立;
E.描述的是:林彪;
故选AE。
6. 美 埃德加·斯诺 1936
【详解】《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7. 贺龙 刘伯承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①联系“他的口才很好,在国民党中是有名的”可知“他”是贺龙。
贺龙是一个勇敢无畏、有勇有谋、有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物。他爱护部下、平易近人,不较个人财物,但喜欢马的人。在《红星照耀中国》第2篇里介绍贺龙形象,他是一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仇视有钱人,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一把菜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他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贺龙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②联系“曾在四川一个军阀的军队里当过军官,他熟悉这个部落民族,熟悉他们的内争和不满”可知“他“是刘伯承。
刘伯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将领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将领,为红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刘伯承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的战斗精神,他的形象也成为了红军的代表之一。
8. 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文段中“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似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的外貌描写和作者评价,可知这是对周恩来的描写。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渐渐发觉,这位参加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生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态度温和,轻松愉快,平易近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
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这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9. 埃德加 斯诺 周恩来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知识。
根据文段中的描述,结合“他为我开列了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他答应让我骑马到保安去,并且给我安排好第二天早晨就动身”可知这是埃德加 斯诺初到陕北时,见到周恩来时的情节。“我”是埃德加 斯诺。“他”是周恩来。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0. 西行漫记 毛泽东 周恩来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名著人物识记。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在保安》第一节《苏维埃掌权人物》原文“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可知,“身材高大,看上去像林肯,双眼炯炯有神”是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第一节《遭白匪追逐》原文“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可知,“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是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使西方人第一次全面客观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所体现的革命精神。
11.D
12.C
13.A
14.B
15.彭德怀
16.①飞夺泸定桥;②强渡大渡河;③四渡赤水;④巧渡金沙江。(三个即可) 17.①关爱下属;②愉快爱笑,身体极为健康,动作敏捷;③身经百战,很有才智,善于驰骋;④生活简朴;⑤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吃苦耐劳,很活泼,精力过人;(至少四点)
【解析】11.考查字音。
A.千载(zài)——zǎi;
B.荆门外(jì)——jīng;
C.带禽归(qíng)——qín;
故选D。
12.考查成语运用。
A.巧妙绝伦: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使用正确;
B.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使用正确;
C.交头接耳:靠得很近,低声交谈。不符合“两个同学今天一见面就热情拥抱”的语境,使用错误;
D.独一无二:形容非常稀少,没有可比或相同的。使用正确;
故选C。
13.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
A.有误,《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
故选A。
14.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B.“面对面地交谈”错,斯诺是从李长林的介绍中了解到贺龙的好口才的,并非与贺龙面对面交谈;
故选B。
15.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结合②段中“(A)过去即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A)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中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的内容可知,此处人物是彭德怀。
16.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依据原著内容可知,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如: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腊子口、直罗镇大捷、激战嘉陵江、转战乌蒙山等。任举三例即可。
17.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从①段中“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可知,他关爱下属,长征途中把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从②段中“结果我却发现(A)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可见他愉快爱笑,身体极为健康;从“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可知他身经百战,很有才智;
从③段中“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可见他生活简朴;
从⑤段中“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使我很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可见他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
从⑤“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可见他吃苦耐劳,很活泼,精力过人。
18.D
19.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扣)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20.(1)打了预防针 因为到红色中国去 (2)那些地区已经被红军所控制。
【解析】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结合片段一第三段“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可知,“却带着冒死的恐惧出发”错误。故选D。
19.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结合“中国西北”“蒋介石总司令被扣”可知,“被扣的惊人事件”指西安事变。出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二章《又是白色世界》;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1)结合片段二第一段“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我是到‘红色中国’去”可直接提取答案。
(2)结合片段二第二段“大致说来,陕西红军控制的地区南到洛川,北到长城;东、西两边都以黄河为界”可知,“已经全部染红了”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那些地区已经被红军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