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藤野先生》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藤野先生》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6: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体裁:
6 藤野先生
鲁迅
选自散文集《 》
朝花夕拾
回忆性散文
一、资料链接
【名家名作】
鲁迅(1881一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 、 。
自第一篇 小说《 》开始用“鲁迅”作笔名。代表作品有散文诗集《 》,散文集《 》,小说集《 》《 》,杂文集《 》《 》等。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白话
狂人日记
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华盖集

【背景资料】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二、字词积累
烂熳( ) 发髻( ) 芦荟( )
绯红( ) 解剖( ) 畸形( )
杳无消息( ) 瞥见( ) 宛如(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绝( )
màn

huì
fēi

pōu
piē
yǎo
wǎn
xùn

jié
cuò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一、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找出表明地点的语句,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整体感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仙台
离开
相识
相处
离别
1--3
4--35
36--38
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看看课文采用了什么顺序。
第一部分(1-3)在东京: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知、相处、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之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时间顺序、地点转换
研读,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浏览6-10段,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人物形象
课文是如何
描写藤野先生
形象的?
外貌
动作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缓慢而很有顿挫
语言
我就是……
研读,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浏览11-23段,找出文章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相处的哪几件事?要求给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说说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用一句话来评价藤野先生。
典型事例 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尊重科学,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热情关心,真挚诚恳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批改的鲁迅讲义
原本,老师认真批注学生的讲义并不是特别值得感恩的事,可因为当时鲁迅在日本,而且还是总被瞧不起的弱国留学生,所以,他难免觉得藤野先生所为是“极大的恩德”。
人在黑暗中时,你给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道光,也可以照亮整个夜空。
当时藤野先生对鲁迅讲义的红色批注,犹如一道光,照亮了异国备受冷遇的鲁迅的世界。
(阅读24—35)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个人与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思想受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 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医学只能治病,不能救国,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
中国民众的不觉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想用文艺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灵魂。
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
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失望厌恶,新生离意)
一(1—3)
在仙台
二(4—35)
去仙台路上的见闻
初到仙台受到优待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弃医从文-匿名信、看电影
与先生惜别-善意的谎言,赠照片
离仙台:怀念先生
三(36—38)
收藏讲义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④添改讲义
⑤先生纠正解剖图
⑥关心解剖实习
⑦了解女人裹脚
(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要求严格)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探讨交流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明线:
作者的爱国之情
(一)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暗线(内在线索):
研读第一部分
细读第1一4段抓住流露“我” 情感的语句,讨论“我”到仙台之前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
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1)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2)细读第1-3段,回答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鞭辟入里地揭露出来。
“实在标致极了”是反语,正话反说,意味深长,作者将内心的厌恶倾泻而出,极富幽默感,极尽嘲讽之能事。
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发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20世纪初,辫子已经成为清朝臣民愚昧、落后象征。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表示是“保皇派”。
  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
厌恶之极,失望悲愤 ,不屑与之为伍
浑浑噩噩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庸俗
爱 国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①匿名信事件: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因为是“弱国”,所以“低能”的荒谬因果,极大地反讽了日本干事的无理,从“所以"“当然”“便"“也”几个词中,我们读出作者积蓄了极大的不满、愤怒与辛酸。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摘自藤野严九郎 《谨忆周树人君》
②看电影事件: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呜呼,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呜呼,无法可想!”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所以“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使“我”内心陷入极度的地望和痛苦之中,也激发起“我”作为弱国子民的自省和图强之心,“我”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
作者留学日本的心灵轨迹:寻求——失望——学医—— 弃医从文。
探究: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 ,是作者 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
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做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
的直接原因。
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忧国之情
学医
弃医从文
正面陪衬
反面衬托
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并决心不学医学
2.“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前后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前一个“他们”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
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没有。前半句符合中国的实际,但后半句是荒谬的,中国人并非因国家衰弱而低能,鲁迅的成绩就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这么说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对这种谬论的强烈的愤慨之情,为下文写自己思想的转变作有力铺垫。
4.“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了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拯救民族迫在眉睫。作者觉得刺耳是因为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5.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作者评价(议论)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小而言之”,表明藤野先生 ;“大而言之”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医学的发展不受国界限制,能造福全人类。他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又矢志于医学事业。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没有民族偏见
二、积累与拓展
①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1.……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速成班……宛如小姑娘的
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标致”,“漂亮”的意思,这里是反语,用“实在”修饰“标致”,再加上一个“极了”,强烈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咚地响得震天”“满房烟尘斗乱”,写出了留学生会馆的乌烟瘴气,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及留学生的不务正业、不学无术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
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反语,所谓对“时事”精通,其实不过是懂得“跳舞”之类无聊的事情而已,“精通”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良心发现”指作者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3.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而且增加勇气了”,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
“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作者决心以笔代替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课文主旨
课文记述了的一段 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 而后 的过程,赞扬了藤野先生
、 、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 和 ,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 以及强烈的 、

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
学医
弃医从文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真挚怀念
感激
忧患意识
民族自尊心
爱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