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1《消息二则》部编版语文课件【课件研究所】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1.1《消息二则》部编版语文课件【课件研究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3 18:13:41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消息二则
八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
学习目标
01
02
03
整体感知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学习两则新闻各种写作特点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contents
01
常识积累
02
文章浅析
03
深层理解
04
拓展延伸
PART ONE
第一部分
常识积累
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词识记
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以致命打击。
1949年4月,国共谈判开始,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清晨,毛泽东、朱德发布命令,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两则新闻稿均为毛泽东于4月22日撰写,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动态。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2——1976.9)
男 83岁 湖南 湘潭
无产阶级革命家
军事家
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之一
战略家
政治家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诗人
书法家
理论家
作品介绍
《实践论》、
《矛盾论》、
《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等
《沁园春.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字词识记
芜湖


荻港


泄气
xiè

督战


歼灭
jiān

摧枯拉朽
xiǔ

经营
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例句: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释义: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例句: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锐不可当
释义: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例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关系。
要塞
释义: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防御设备的据点。
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PART two
第二部分
文章浅析
课文朗读、结构梳理及内容主旨
课文朗读
17:54
6月29日 周二 下午
消息二则
听课文,找出两则新闻稿在写渡江、战斗时的不同之处。
—毛泽东
第一则没有详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第二则详细描写了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问题思考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为什么不详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略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不堪一击,所以不值得详写。
结构脉络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主体
结语
时间:
二十一日
人数:
约三十万
我军英勇进军
敌人纷纷溃退
英雄式的战斗
报道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英勇善战的精神
结构脉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主体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扬我军威展现战役盛况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渡江概况
具体战况
PART three
第三部分
深层理解
课文重点句段详细解读人物形象探究
文本探究
第一则消息中“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能去掉。
“已”表示“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句中“经营”和“溃退”能否换成“构筑”和“败退”?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不能换。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的败退程度,表现了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透露出豪迈的情怀。
第二则消息中“不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能。
“不含”说明“九江”不包括在渡江范围内,体现出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教你一招
关键词替换或删除类题型三步回答法:
判断词语能否替换或删去(一般都不能)。
解释这个词语的语境义。
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有的可以说说替换或删除之后的变化。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段话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前者略,因为代表人民的解放军战斗力强悍不言而喻;
后者详写,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渡江战役发起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更有力地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的正确性。
第二则消息明明东路军和西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作者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因为西路军和中路军一样,所遇敌军“抵抗甚微”,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并能合在一起分析,最后说东路军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PART FOUR
第四部分
拓展延伸
写作特色、中考考点及答题要点拓展
写作特色
语言准确、简洁生动
本则新闻语言简洁,感彩鲜明。如“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壮阔场面,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真实客观地报道了新闻事件。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报道各战线的战况时,对东路军的战况比较详细。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其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叙议结合
在报道了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的必然性,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考点拓展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等
新闻(消息)的主要特点:
新闻
狭义的新闻只指消息(初中课本里都是指消息)。
短:
指篇幅短小
新:
指反映事实是最近发生的
快:
指报道迅速
从结构上讲,一般新闻大体是由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构成,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新闻
标题:
新闻内容的提要,
导语:
一般是开头的一两句话,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事实或主题
主体:
阐述导语提到的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要求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洁。
下节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