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10:3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概念: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要求写真人真事,并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
二、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三、散文的分类: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藤野先生》教案
鲁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学习,品析散文的语言,梳理结构,把握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味作者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了解鲁迅弃医从文思想的改变,体会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品析散文的语言,梳理结构,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鲁迅弃医从文思想的改变,体会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1、知人论世
藤野严九郎(1874---1945):一九零四年至一九一五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作品有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 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二、写作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
三、读读写写
1.挟【xié】 2.樱花【yīng huā】 3.绯红【fēi hóng】 4.宛如【wǎn rú】
5.掌故【zhǎng gù】 6.落第【luò dì】 7.畸形【jī xíng】 8.不逊【bú xùn】
9.匿名【nì míng】 10.诘责【jié zé】 11.呜呼【wū hū】 12.凄然【qī rán】
13.教诲【jiào huì】
14.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jiàn】: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15.杳无消息【yǎo wú xiāo xī】:没有一点儿音信。杳:无影无踪。
16.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17.正人君子【zhèng rén jūn z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18,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í】: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四、整体感知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2. 从文中找出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途中记忆最深刻的两个地名。说说记忆深刻的原因。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北京——仙台
记住“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通读全文,按照地点的转移,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一层(4—5):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激发“我”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我”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第三部分(36—38):“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情感线索: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五、深入探究
第一部分:在 东 京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所见所闻——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爱 国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1、“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什么感情?
——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2、“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夸张、比喻。有嘲讽意味。
3、“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4、“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6、“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鉴”是什么词性?什么意思?
——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有讽刺作用。
鉴 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第二部分:去 仙 台
触发忧国之情
日暮里:爱国
第一层:去仙台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
2、在仙台:环境艰苦,悠然处之 与“留学生”对比
“居然睡着了” :出乎意料 乐观 幽默
第二层: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如这一层就选用了四个典型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1)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添改讲义---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实习---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民族偏见
抓住人物的 典求实精神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2)本文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
1、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2、语言描写:“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3、神态、语言描写: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没有这回事。”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第三层: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
用反语表讽刺
“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
这是多么谎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3、“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⑴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⑵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⑶被刺痛了的人(我)。
5、“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6、弃医从文的原因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国
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先生:神情、叹息、赠照相
题字、叮嘱---感情
“我”:说谎---内心不安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敌对势力迫害,在藤野先生精神的鼓舞下,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
六、文本总结
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