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4 18:5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新闻封锁,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用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加拿大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红星照耀中国》
了解作者,走进作品
美国记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和《大河彼岸》等。
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3年秋到1935年底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访问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埃德加·斯诺
1905—1972
了解作者,走进作品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客观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新闻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了解背景,理解书名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共产党,曾易名《西行漫记》,这是具有历史特色的策略性结果。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了解背景,理解书名
明确体裁,把握特点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阅读目录,探究写作顺序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目录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阅读目录,概括主要内容
1、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2、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目录
绘制路线,梳理探险历程
请根据斯诺的采访行程,画出斯诺的行走路线图。
要求:1.标注途径地点和时间(出现章节)
2.标注遇见人物及重要事件。
预望县
10彭德怀
11红小鬼
12朱德
请根据斯诺的采访行程,画出斯诺的行走路线图。
西安
洛川
安塞
保安
吴起
韦州
河连湾
1杨虎城 2邵子力
3张学良 4邓发
5刘龙火
6周恩来 7贺龙
8毛泽东
9苏区工业
13贾河忠
14苏区宗教管理政策
15李德
16西安事变
绘制路线,梳理探险历程
阅读采访,品析伟人形象
人物肖像: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毛泽东
相关情节: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②剪辫子、参军;
③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④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引起的死人事件,总是眼睛湿润;
⑤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⑥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
阅读采访,品析伟人形象
人物形象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和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毛泽东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精力过人;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阅读采访,品析伟人形象
人物肖像: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相关情节: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揽着“红小鬼”的肩在乡间散步;
④在上海和工人领袖成功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的纠察队,从军阀那里得到经验,训练了武装力量,领导举行了上海工人总罢工。
周恩来
人物形象: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平易近人,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阅读采访,品析伟人形象
人物肖像: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
②他喜欢运动,乒乓球打得挺好,篮球也打个“不厌”;
③他也喜欢读书,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
④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
⑥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而召开的大会时被捕;
相关情节:①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一起讲故事、打球;
⑦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阅读采访,品析伟人形象
人物形象: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是一个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阅读采访,品析伟人形象
人物肖像: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身体健康,不知疲倦。
贺龙
相关情节:①传说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
②不止一次把地方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
④使地主士绅闻风逃跑,行军神出鬼没。
人物形象:英勇善战,口才好,威望高,忠诚谦虚。
阅读采访,品析伟人形象
彭德怀
④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⑤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
⑥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术;
⑦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人物形象: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相关情节:①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
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
③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给小号手披;
阅读采访,品析伟人形象
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装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虽然这样,但世界是他们的:他们吃的饱,每人有一条毯子,他们头头的甚至有手枪,它们有红领章,带着大一号甚至大两号的帽子,帽檐软垂在上面,缀着红星。
“红小鬼”是泛称,是对所有红军小战士的爱称,他们爱憎分明、刚毅坚忍,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
阅读采访,梳理重点事件
长征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关于长征
长征路线: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红军各部队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今分属四川和西藏)、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14个省,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阅读采访,梳理重点事件
长征面临困难: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关于长征
长征中重大意义事件:
1四渡赤水
2巧渡金沙江
3强渡大渡河
4飞夺泸定桥
5爬雪山
6过草地
阅读采访,梳理重点事件
长征历史价值:
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关于长征
阅读采访,梳理重点事件
长征精神:
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于长征
阅读采访,梳理重点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东北人民被奴役和殖民统治,南京政府却发布不抵抗政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1936年12月7日,蒋介石赴西安准备第六次围剿。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
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的独特魅力源于书中那些鲜活的历史事实,以及作者呈现这些历史事实的艺术技巧。
1.鲜活真实的内容
(1)人物的真实性。作者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这些人的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2)叙述内容的真实性。书中记录了作者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编排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整本书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艺术特色
(3)背景环境的真实性。对背景环境的介绍和描写,奠定了整本书真实感的基础。书中记述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真实可信。
2.高超的表现技巧
(1)运用典型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如写作者刚刚进入红区时,周恩来迎接作者的细节描写,绘声绘色,让书中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2)对比手法。对比手法是作者在书中使用较多的表现手法之一。本书通过对比,表现了红区与白区两个世界的区别,在这种对比中,二者高下立判。
(3)风趣幽默的戏剧性场景。书中许多对话和场景富有戏剧性,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书中描写李克农的一个小通信员的内容。
真题演练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自____年6月至10月在中国_________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__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史》。
在斯诺的笔下,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这个人物是______。
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共产党宣言
阶级斗争
贺龙
1936
陕北革命根据地
5.《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之一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意义还在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性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
D.此书充满激情的议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真题演练
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