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梦回繁华》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著名画家毛宁在介绍画作时,采用“画作分类——画家画意——画作概貌——画面内容——特色价值”的顺序,凸显画卷的繁华之状。所以该文的文本特质在于,作者选择介绍内容时紧扣作品主要内容特征和艺术特征。介绍语言不仅符合作品特征,也考虑到了读者接受水平和期待。介绍顺序同样符合观赏者的欣赏顺序和画作的安排顺序,贴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文章属极佳范文,极具模仿,因此,教学时,既要突出自读课文的特色,还要达到巧设生活情境,提升思维品质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通过教材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等说明文,初步积累了说明文文体常识,了解到相关说明文体裁。本篇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说明文。“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速读、跳读为主要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从“阅读提示”中,去掌握说明文自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并能与生活情境之——补《清明上河图》主题展“入场券”结合起来,抓关键语句,梳理主要内容。
2.细读重点段落,并能与生活情境之——安排展板布局,编辑展板文字,落实重点段落及全文的说明文三要素。
3.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和遣词造句等写作特色,并能与生活情境之——模仿文章介绍某个艺术品或、画作、乐曲等。
4、让学生感受到前人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体会繁华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以及作者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资料补充:
1、作者简介
毛宁(1975—),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虚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2、作品简介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时代背景:
(1)政治上:宋徽宗继位之初,重用蔡京,蔡京得势后,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路:①培植党羽,把控朝政;②收拢国家人事选拔、财政管理大权;③停止用科举取士的方法。
(2)经济上:【重税】除去农业上的苛捐杂税外,宋徽宗听取了蔡京竭天下财富用于享乐的建议。商业和农业上的重税,加深了民众对蔡京和宋徽宗的不满。
(3)外交上:宋徽宗在位期间,是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联金灭辽和靖康之变,宋朝还需要额外支付金国一大笔费用。
(4)思想上:宋朝的君王们推崇“重文轻武”思想。
一、导入
“岁月皆刻画墨中,百态尽显绢绫上。黄粱一梦到汴京,浮生惊醒在画中。”《清明上河图》是开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一朵艺术奇葩,它是文化的瑰宝。它,一笔绘尽一世繁华:初春薄雾,农舍掩映,阡陌纵横;屋宇错落,古柳参差,车水马龙……全景之壮观,局部之生动,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宋朝,更是为我们开启了一场纸上的汴京之游。走进赵米英老师的《梦回繁华》课堂,一起欣赏那独一无二的画卷,感受百年前的繁华盛世。
读音释义
①工:善于(画)。
②跋涉(bá shè):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③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④摩肩接踵(zhǒng):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锺,脚后跟。
⑤络绎(yì)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⑥遒劲(qiú jìnɡ):雄健有力。
⑦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微带寒意。料峭,微寒。
⑧冗:多余的;烦琐。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说明对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主要特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三、趣味游园——《梦回繁华》主题展
活动一:知展——填写入场券
1.老师设计了张入场券,背后缺说明性语言,请用课文每段内容中的句子补全下面句子。
《清明上河图》是 。
预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有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寓意在里面 ;
《清明上河图》是描绘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由开卷处的汴京近郊风光,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三部分构成 ;
《清明上河图》是艺术性极高、历史价值丰富的重要料;
2.合成一段说明性语言,为此次展览做介绍:
预设:《梦回繁华》主题展,主要是立足于国宝级画作《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由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张择端所画,画作内容由开卷处的汴京近郊风光,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三部分构成,表现了北宋时期风俗,有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寓意在里面 。艺术性极高、历史价值丰富,是您不容错过的饕餮盛宴!
活动二:观展——安排展画区;
我们安排展画区,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个展区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展区:背景及其画作成就;
第二展区:画家及其创作动机;
第三展区:材质及其尺幅概貌;
第四展区:画作及其具体内容;
第五展区:艺术及其历史价值;
活动三:说展——赏悟品内涵;
1.你若是讲解员,你会用课文文字把哪个展区做重点讲解?请从说明文知识角度谈谈你对课文本段文字的看法。
2.这五个展区,三、四、五展区都是围绕《清明上河图》做介绍,所以,全文可以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画作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其画作成就;
第二部分:(2)介绍画家及其他作画的动机;
第三部分:(3-5)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材质尺幅、概貌、内容及其价值。
3.讲讲画作为何以“清明上河图”去命名?
预设:
(1)指清明节
(2)《诗经》有:“肆伐大商 ,会朝清明。”《汉书》中 有:“﹝ 世祖 ﹞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所以,十八大也再提“政治清明” ,所以清明也指指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4.讲讲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清明上河图》为题,反而以《梦回繁华》为题呢?
预设:从画家和作者两方面分析,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1)“梦回繁华”是对北宋社会繁荣的真实记载;(第1自然段)
(2)“梦回繁华”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第2自然段)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商业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4)“梦回繁华”寄托了作者对中华复兴的强烈呼唤与期盼。
活动四:游展——推敲方法与顺序
1.各段的说明顺序及全文的说明顺序
2.请举例介绍本文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列数字。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语言准确。列举约数,说明画面中的人数,表达稳妥。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打比方。把“长卷”比作“乐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内容的优美丰富。
(3)《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作比较 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举例子,真实具体的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很细致。
(5)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摹状貌。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使说明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归纳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逻辑顺序。 从全文来看是逻辑顺序,即引出画作——介绍作者——介绍画作;介绍画作是重点,也采用了逻辑顺序,即整体概况——具体内容——艺术特色。
(2)空间顺序。第4段按照开卷、中段和后段这种从前到后的空间顺序,抓住画面上的主要内容逐个介绍。
小结: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活动五:仿展——涵泳创新知
选择具体的绘画、雕塑、乐曲等仿照本文,进行写作
1.学文章的布局结构
2.学文章的说明方法
3.学文章的遣词造句
明确: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
(1)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2)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来介绍《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请你认真读读这一段找一找。
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舳舻相接 规模宏敞 结构精美 宛如飞虹
车水马龙 热闹非凡 呼应相接 挥臂助阵
街道纵横 房屋林立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各行各业 无所不备
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将画面的整体和细节描摹得准确而细致这样典雅而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与文章说明的特点非常契合。
(3)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选择你喜欢的一件工艺品,运用课文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介绍给同学们。
四、繁华之后
1. 结合背景材料,再读第四段,抓住字词寻找作者背后繁杂的深意?
①画卷中段主要关注船工、纤夫和船夫等底层人物。作者用“沉重”一词写出 “粮包”的重量,写出船工的辛苦;“逆水行驶”写出纤夫们的艰辛;“聚集围观”写出世人的好奇和冷漠;“无暇一顾”除了生活忙碌之意,也淡淡透露出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世人心态……这一组底层人物的逼真刻画,道出作者对城市底层人民的赞誉,也是对他们艰辛生活的同情。
②“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之间构成了一种比照关系,而比照点则聚焦于三类人群的代步工具:长途跋涉的行旅是 “骑驴而行”以驴子作为代步工具;赶集的乡人是“驱赶着”“毛驴驼队”没有代步工具;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是被众多仆从簇拥的乘轿者,把人当做驴一样的代步工具。这样聚焦于身份差异与代步工具的不同,意在凸显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③乍一看,这座桥容易给人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宏大精美感觉,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北宋京都的繁华。但是夹在“规模宏敞”“结构精美”“宛如 飞虹”这些表达宏大绚丽意义词语之间的却是“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并非表达桥梁设计技术高超,而是暗示巨大的危机,因为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何况,漕船桅杆即将碰触的宏敞拱桥本就是随时可能垮塌的“虚架无柱”桥。在这个细节描绘中,短句的运用,尤其是句尾的四字词语,加快了“叙事节奏”,强化了紧张危险的气氛。并且,即使是情势如此紧张危急,而 “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迫于生计而“无暇一顾”。
总之,《梦回繁华》认为,《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繁华充其量不过是热闹场面掩盖重大危机的虚假繁华,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则是贯穿“繁华”始终的一条暗线。这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写实性很强”,除却文章所言“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完全一致”,还应该有其言外之意,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国运危机。《梦回繁华》结尾水到渠成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清明上河图》“不是一般的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2. 作者写这篇《梦回繁华》仅仅是描绘一幅画吗?你觉得对我们当下生活有什么启发?
本文除了描绘画面上的繁荣的景象还想告诫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
本文除了描绘画面上的繁荣景象还想告诉我们你厌倦的那些日子都是你永远也回不去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