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3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15 08: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4.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能自主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鲜美的肉汤放置久了,就会变酸。这是谁搞的恶作剧?
师:早在 150年前,人们已证实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那么,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是从哪儿来的?你知道吗?
生: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至空气。
师:这只是你的猜想,我们如何证明你猜想是对的呢?通过探究实验、查找证据等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研究生物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的方法还有哪些?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导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学生大声朗读。
三、讲授新知
(一)创设情境,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为后面巴斯德实验做知识铺垫。
1、教师: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糖能使水变甜吗?”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严谨,教师要多鼓励。
预设:
生 1:用杯子加水加糖,然后尝一尝。
师:这样就能说明糖能使水变甜吗?也可能是杯子的原因?或者水原来就是甜的?怎么排出这两种情况?师逐步引导学生设计出对照实验:
取 A和 B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A杯内加 100毫升的水,B内加 100毫升水和 30克糖,搅拌一下,尝一尝。
设问:
(1)设置 A的目的是什么?(作对照)
(2)A、B不同之处是什么?(有无糖)
师点拨:有无糖是本实验的变量。所谓变量就是指在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像这样只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像 A一样,不做变量处理的、已知的或自然状态下的那一组为对照组。像 B一样,做变量处理的一组为实验组。
(3)用不同的杯子可以吗?
预设:
学生:不可以,这样就有两个变量,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不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为研究这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且适宜。这就是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
2、巩固练习: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高温和干燥 D.低温和室温
(二)问题呈现,逐步解析巴斯德实验
1、出示一碗鲜美的牛肉汤,师追问:使鲜美的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是来自于空气,还是来自于肉汤自身?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
生 1:来自于肉汤自身。
生 2:来自于空气。
师:关于这个问题在科学界争论了 20多年。最终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 经过不懈探究,终于给出了正确结论。
2、认识巴斯德:巴斯德,法国生物学家,创立细菌理论。从此,整个医学迈进了细菌学时代,人们的寿命因此在一个世纪里延长了三十年之久,而且创立了巴氏灭菌法,现在大部分牛奶采用巴氏消毒法。那么巴斯德设计了怎样的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解析巴斯德实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P10~11,回答下列问题;
①、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②、根据提出的问题,巴斯德作出了怎样的科学假设?
③、在巴斯德试验中将肉汤煮沸的目的是什么?曲颈瓶的设计妙在何处?
④、在巴斯德的试验中,设置 A瓶的作用是什么?
⑤、根据实验结果,巴斯德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师解析实验过程,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1、提出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是肉汤自身产生的,还是来自于空气?
2、作出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师引导学生思考:要验证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排除肉汤中微生物的干扰?怎么设计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怎么控制变量?怎么使一个装置内有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另一个没有?
3、出示实验第一步:注入肉汤,设问:B曲颈瓶的设计妙在何处?学生很难回答出答案,师引导学生分析:A瓶空气以及空气中的微生物均能进入,而 B瓶微生物在通过“曲颈”时沉积在弯曲处,故 B瓶设计的妙处是只让空气进入,而微生物无法进入。
4、出示实验第二步:对 A、B两个烧瓶进行煮沸。煮沸的目的是什么?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5、出示第三步:将 A、B两个烧瓶静置
(1)在实验中,设置 A瓶的作用是什么?(对照)
(2)变量是什么?(微生物)
(3)哪个是对照组? A
(4)哪个是实验组? B
6、出示第四步:将 B烧瓶长颈打断。B烧瓶内肉汤有什么变化?(变质)。师点拨:瓶颈打断之前和打断之后也可以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也是微生物。巴斯德之所以设计这一步是进一步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小结: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做实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三)归纳梳理科学探究过程。巴斯德证明自己假设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回忆巴斯德实验过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过程:
(1)生物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大致包括哪几个步骤?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想一想,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是什么?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情感升华:科学探究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就能顺利完成,科学家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用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致科学家:以我们崇高的敬意!
(四)常用的探究方法:
快速浏览课本 P11-12页,找出常用的探究方法,同时简单了解各方法的特点。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运用的主要的探究方法是哪种。人们对生命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既需要观察和实验,有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判断,所以往往是多种探究方法并用。
(五)学以致用
思考课本 P13第一题,并回答:
(1)“假设”是:黄粉虫能够吃塑料,并能将塑料消化吸收; “变量”是:食物中的泡沫塑料。
(2)进行多次试验为了防止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3)可以利用黄粉虫来处理塑料垃圾,消除环境中的白色污染。
(六)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