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16: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藤 野 先 生
鲁迅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在记录个人阅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线索把与中心相关的内容串起来。
2.梳理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借助小事与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互动质疑,教师点拨解疑。
2.教师问题导读,学生合作求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
2.生命匆匆,应该学会感恩,牢记恩师的情谊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留学阅历及其救国梦的不断探索与更变的过程。
理解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1解读鲁迅文学语言中个别语句的字面意思。
2.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以及特殊留学环境中的鲁迅的动态思想。
3.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 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做笔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三、写作背景
1902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1904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此认识了藤野先生,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四、介绍散文
1.散文的种类:
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2.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叙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是指所选的材料都要围绕中心。
新授课内容
(一)、初读课文,感知结构
1、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2.第3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与文章首句呼应,由记叙在东京的见闻感受过渡到去仙台求学,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伏笔。
内容上,独句成段,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去意决绝。
3.根据地点变化,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 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 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三部分(36-38) 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一段怎样的人生经历?
回顾了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时的生活经历。
2.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发生了哪几件事?
①离开东京之缘由。 ②仙台求学受优待。
③初识藤野先生。 ④添改讲义。
⑤纠正解剖图。 ⑥关心解剖实习。
⑦了解女人裹脚。 ⑧匿名信事件。
⑨看电影事件。 ⑩离别先生。
3.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围绕什么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围绕藤野先生展开记叙。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读课文,感知人物
(在东京)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抓住“盘辫子”这一细节,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揭示了“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表现了作者的厌恶、嘲讽。
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 赏樱花 不务正业
学跳舞 不学无术 爱国
所 感 :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在仙台)
(1).写人的技法之一:选材要突出人物特点,具有典型性
朗读11-23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藤野先生的,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对待学生 添改讲义 正直热忱、工作负责、一丝不苟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对待教学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对待学术 询问裹脚 求实精神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注重作者塑造人物的语言细节,抓住作者最想突出的人物品质特点。
(2).写人的技法之二:选取他人的行为、情感、评价等,侧面表现人物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写人的技法之二:选取他人的情感、评价、行为、等,侧面表现人物
评价 伟大的老师、给我鼓励
鲁迅 情感 使我感激、敬重、怀念
行为 收藏讲义、悬挂照片、思念先生
(3).弃医从文——体现爱国感情
在仙台还遇到什么事件?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匿名信事件 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激发作者立志 学好本领,
事件 报效祖国的决心。
看电影事件 中国老百姓的 刺激作者,加剧了
愚昧、不觉悟 “弃医从文”思想 的转变。
(在北京)
装订收藏讲义
离开仙台, 悬挂先生照片
怀念先生 多写文章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1)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因“状况无聊”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四)、文章主旨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五)、品味语言
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词,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试举例。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只不过”的意思) 第1段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失望。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第5段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 “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
3.“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第5段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31 段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5.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第29 段
(用反语 ,表讽刺 )
----“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这是多么谎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6. “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讽刺了一些“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
7. 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1)、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是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第26段
(2).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第38段
正人君子——这是反语,用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正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人。
(六)..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
 1..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可以画出他们的灵魂。
2.“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夸张。有嘲讽意味。 第1段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
(七).探究
1.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2.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作者这是在用反语来突出这种逻辑的荒谬。“也无怪他们疑惑”,正话反说,表达了作者遭受屈辱后强烈的愤懑与辛酸。
(八).课堂总结
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怀念之情。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线索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对先生的怀念
暗线——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双线并行,记叙有序
作业布置:1.课后习题
2.练习册
课后反思
讲读课文我注意了三点:一、脉络分明,言之有序。二、寻去典型事例。抓直言特点,突出人物品质。三、品味课文的语言。教学中,我依据课文的内容,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明确时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