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白杨礼赞 第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白杨礼赞 第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10:4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白杨礼赞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文精讲】
第一部分(第1段)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
突出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起笔有力,总领全文,这是礼赞的原因,也是文章的抒情线索,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4段)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扑)呼应“奔驰”,突出汽车速度之快,写出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比喻 黄土高原
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的高原图景,写出了白杨树的生存背景。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欲扬先抑
从“雄壮”“伟大”到“单调”的感觉变化,构成了“欲扬先抑”手法中的“抑”,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蓄势。
【知识卡片】
欲扬先抑
“扬”是赞美、褒扬,“抑,是批评、贬低。欲扬先抑是本欲赞美某人某事,却并不从褒扬处入手,而是先宕开一笔,用曲解的态度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通过前后的落差来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在结构上,既照应首段,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以“极普通”衬托“不平凡”,也是为下文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军民预设的伏笔。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用烘托、映衬手法,先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第三部分(第5-6段)
第5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的?分别突出了什么特点?
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部分(第7-8段)
作者是如何写白杨内在品质“不平凡”的?
(真题模拟)第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引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简要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考点:分析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1)点明手法,即点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分析内容,结合文章内容说清楚“抑”了什么,“扬”了什么;
(3)分析效果,突出强调了……(“扬”的内容),表现了……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开头先用两个否定句和一个假设句,似乎要承认白杨树“不美”,这是先抑;接着用“但是”一词转折,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接着,连用四个反问句,将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北方抗日军民、抗日军民的精神与意志建立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个“难道”反问句式 ,层层递进、层出迭见,气势恢弘,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第五部分(第9段)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有什么用意?
考点:理解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考查形式:
(1)说说××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2)文中作者仅仅是在写××吗?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文章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题技法】
1.联系写作背景分析。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一般都有一定的目的和用意。因而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文中所描绘的具体情境,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2.抓住事物特征分析。
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所描写的事物,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这是分析象征意义的前提。
3.由相似点展开联想。
找准象征物的具体形象与被象征者的思想或感情之间的相似点,结合背景,通过展开合理而丰富的联想,便可获得该事物的象征意义。
4.联系情感意图分析。
联想分析时,要紧扣文章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情感、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有什么用意?
答题模式: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用……(象征物)象征……(被象征者),表现了……的精神(品质),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立意深刻,含蓄委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答案:
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白杨树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楠木是贵族化的象征;两者所代表的人不同,白杨树代表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军民,楠木代表“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深层探究】
1.文章几次说到“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是不是有些重复?
不重复。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
这样的一条线索使得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
普通: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
不平凡:独特的外形,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品格和精神风貌。
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本文的风格属于阳刚、雄壮的类型,结合全文思考:这一风格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把白杨树放在西北高原这一阔大、粗犷的环境中来写,突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强调其像“哨兵”似的“傲然”耸立的形象所带来的震撼之感。
描绘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笔直” “紧紧靠拢”“努力向上”“不折不挠”,强调精神,重在神似。
不像多数托物言志作品那样委婉含蓄地表达象征意义,而是直接表达。
选用的词语阳刚、大气,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感叹、反问、排比等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板书设计】
【课文小结】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赞美了白杨树倔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团结向上、坚强质朴的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拓展延伸】
植物的象征意义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 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长篇小说奖。它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其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设立了“茅盾文学奖”,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
【课后作业】
欲扬先抑
本文第7段作者在赞美白杨树时,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然后再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前后对比,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阅读的“惊喜”,这种写作手法叫作“欲扬先抑”。请你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
写作指导:
运用欲扬先抑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目标要明确。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目的是突出人物形象或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感情,故态度必须鲜明。
②尺度要恰当。欲扬先抑,必须以“扬”为重点,“抑”为“扬”做铺垫,不可动摇人物或事物的根本优点。
③角度要选好。抑什么扬什么,要在不同层面展开,而且相互之间应该形成梯度,譬如,“抑”的是长相,“扬”的是精神。
④过渡要自然。“抑”和“扬”本是两个极点,由抑转扬不可牵强生硬,而应当平稳过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