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散文二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10: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3.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课时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活着?今天,我们聆听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解读。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论教育》《物的分析》等。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内心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真实地展示了罗素一贯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怀。
【字词清单】
号(hào)召
【多音字】
折(zhē 折腾) (zhé 打折) ( shé 折本)
【理解词语】
俯瞰:俯视。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形容水、洞穴等很深。
濒临:紧接,临近。
缩影:指同一类型的人或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遏制:制止,控制。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播放朗读视频
【整体感知】
说说本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表达观点的。
(总)(1段)三种感情——(分)(2-4段)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总)(5段)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
【课文精讲】
第一部分(1)
体会第1段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形象地写出了三种人生追求对作者的重要影响。
深深的苦海 比喻 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
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难。
第二部分(2-4)
课文接下来对于这三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请同学们再细致地默读课文,围绕下列问题分小组合作探究。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3)说说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明确:它给人带来狂喜,解除孤寂,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罗素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虽然是自私的,却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
传统文化链接——讲故事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中国古代,有许多动人的爱情传说。
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郞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2)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明确:追求知识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材料补充
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每天要写3000多字才能完成这些著作。晚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家”。
罗素用自己在执着勤奋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服务人类的丰碑。
传统文化链接——赏图片,讲故事 (PPT)出示图片
在我们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发愤苦读、终成大家的经典故事。请依据屏幕中的图片提示,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匡衡凿壁偷光、孙康雪地夜读、苏秦锥刺股、车胤夏夜囊萤、孔子韦编三绝、孙敬头悬梁……
(3)爱情把罗素引向理想的境界,知识让罗素有了改造世界的力量。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他把目光投向现实,说说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明确: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进一步提问:面对现实世界的苦难,罗素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明确: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材料补充:
保卫和平的战士
早在一战期间,他就因反对英国参战被监禁了6个月。二战期间,他也一直作为一个和平主义者,支持打败法西斯。
当美国试验了一颗氢弹之后,他组织起草了有爱因斯坦等多国科学家签名的禁核声明。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他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处2个月监禁。
我们可以看出,罗素是保卫和平的战士,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减少人类的苦难。
传统文化链接——识名人,背名言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先贤至圣。请同学们看大屏,这些大家你认识吗?背一背他们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名言。
①孟子(战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屈原(战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③杜甫(唐)“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范仲淹(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陆游(宋)“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民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⑥张载(北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⑦顾炎武(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⑧郑板桥(清)“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⑨林则徐(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⑩左宗棠(清)“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左宗棠
小结: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
同情心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从“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这一句中可以看出来。
【问题探究】
1.第2段中“深渊”“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表明孤寂的可怕,反衬了爱情的美好,流露出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反衬
深渊: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没有爱情、缺少爱的世界
仙境:能够给“我”带来狂喜、带来欢愉、有甜美爱情的世界
2.课文第2、3、4段的三个追求能否在顺序上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
3.本文讲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①罗素胸怀宽广,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他认为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④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样虽然活得苦,但也没有遗憾了,所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4.下面是课文最后一段的另一版本译文,与课文相比,你认为哪一版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
观点一:课文译文好。课文译文比较简洁,口语色彩较浓,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感情让读者感觉发自肺腑,使人们能感同身受。
观点二:另一版本译文好。该译文书面色彩较浓,句子较长,语气较为舒缓,作者的思想感情仿佛是深思熟虑所得,更为沉稳厚重。
【板书设计】
【主旨】
文章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爱情、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精彩文段】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