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卷】第四章 免疫调节 单元测试—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胸腺、肾、淋巴结等构成免疫器官
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C.抗原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溶菌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不包括肾,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淋巴因子和抗体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可以由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 。
故答案为:B。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①吞噬细胞等
②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 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 细胞(在骨
髓中成熟)。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可处理抗原并在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物
B.淋巴结和脾属于外周淋巴器官,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
C.B细胞活化的必需条件是蛋白质类抗原与膜上受体结合
D.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细菌、真菌及其他异物的能力
【答案】C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 A、吞噬细胞将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后,在其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物,A正确;
B、免疫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包括脾和淋巴结,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B正确;
C、成熟B细胞的活化必须有相应的抗原与膜抗体结合,不一定是蛋白质类抗原,C错误;
D、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细菌、真菌及其他异物的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①吞噬细胞等
②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 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 细胞(在骨
髓中成熟)。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3.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
C.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D.免疫系统可以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A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 A、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形成,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A错误;
B、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有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出生后才产生,通常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B正确;
C、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的,免疫调节的基础是免疫系统,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4.(2022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不属于非特性免疫过程的是( )
A.唾液中溶菌酶分解病菌
B.皮脂腺分泌油脂抑制微生物生长
C.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微生物
D.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答案】D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内有脂肪酸等物质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B正确;
C、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微生物,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C正确;
D、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5.当小刀不小心划破手指时,伤口局部区域会红肿发热,引起炎症反应。从免疫角度看属于( )
A.自然免疫 B.特异性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 D.人工免疫
【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炎症反应发生在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C。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点:先天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没有专一性。
2、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特点:只对具有抗原特征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具有专一性。
6.科学家通过对小鼠的研究发现,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A.若观察到呼吸道黏膜受损及其分泌物减少,说明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
B.若观察到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
C.若观察到B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说明免疫监视功能受到影响
D.若观察到T细胞数量异常,说明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 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若观察到呼吸道黏膜及其分泌物受损,说明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A正确;
B、 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若观察到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B正确;
C、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是执行免疫监视功能的重要细胞,若T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说明免疫监视功能受到影响,C错误;
D、 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所以若观察到T细胞数量异常,说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7.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的免疫
B.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起作用的免疫
C.吞噬细胞没有识别能力,既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为抗原后发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 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的,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A正确;
B、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起作用,B正确;
C、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能力,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如癌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8.下列描述中,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
A.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
B.皮肤、黏膜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C.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
D.细胞毒性T细胞使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裂解
【答案】D
【知识点】细胞免疫
【解析】【解答】A、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黏膜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C错误;
D、结核杆菌进入宿主细胞成为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裂解,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免疫:
9.(2023高二上·温州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主动免疫可以通过注射或口服疫苗实现
C.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D.T淋巴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
【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主动免疫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疫苗实现,使身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B正确;
C、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错误;
D、B淋巴细胞只能参与体液免疫,而T淋巴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①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②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③淋巴结: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④脾: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⑤扁桃体:具有防御功能。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②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③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包括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0.(2023高二上·永吉期末)接种疫苗是防治冬季病毒性流感的有效手段。如图表示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B.图中de段表示机体的二次免疫反应
C.图中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中表示的是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抗原—抗体免疫过程
【答案】B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 A、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所以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一定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图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符合二次免疫的抗体迅速增加的特点,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B正确;
C、图中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分化形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而不是记忆细胞,C错误;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而第二道是非特异性的,不会具备图中免疫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一般注射疫苗,是为了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二次免疫),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因此,多次适当的注射同种疫苗,可以有效的刺激机体产生足够量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来应对突发的病原感染。
11.(2023高一下·金华期末)下列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
B.HIV含两条病毒RNA,是逆转录病毒
C.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等均可能有HIV
D.HIV逆转录合成DNA时所需的酶和原料都由宿主细胞提供
【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HIV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主要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A正确;
B、一个HIV含有两条相同的RNA链,是逆转录病毒,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可见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等均可能有HIV,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经过逆转录合成DNA,所需的逆转录酶是由病毒自己提供,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12.(2023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列关于免疫异常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反应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浆细胞产生抗体,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的,一般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但在少数情况下,过敏可能会危及生命,C错误;
D、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最终患者常常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艾滋病:
13.(2023高二上·永吉期末)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
C.扁桃体发炎 D.风湿性心脏病
【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 常见自身免疫病包含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而扁桃体发炎是由外来病原感染引起的疾病。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一类疾病。
2、过敏反应: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接触某些花粉而引起皮肤荨麻疹,或吃了海鲜而呕吐、接触了动物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等,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
14.(2022高二上·镇平期中)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只能参与特定靶细胞的代谢反应
②看物体时,神经冲动是由脑和脊髓产生的,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③由脑垂体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呆小症,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④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
⑤鼻炎、皮肤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免疫失调病
A.有1项说法正确 B.有3项说法正确
C.有2项说法不正确 D.没有正确的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作用于特定的抗原,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化学反应,①错误;
②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②错误;
③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注射生长激素无法治疗,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④正确;
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但皮肤荨麻疹与鼻炎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⑤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酶对化学反应起着催化作用。
2、甲状腺激素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3、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15.(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请分析此鼠的免疫状况( )
A.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B.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C.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丧失
D.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胸腺是免疫细胞的产生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T细胞形成受阻,会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作用不同: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呈递大多数抗原给B细胞 ,同时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
(2)先天无胸腺的小鼠免疫状况是: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全部免疫能力。
16.(2021高二上·茂名期中)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
B.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D.对于供体器官的短缺可通过培养自身的干细胞来解决
【答案】C
【知识点】器官移植
【解析】【解答】A、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即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组织相容性抗原)要有一半以上相同,A正确;
B、器官移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
C、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降低免疫能力,这会导致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C错误;
D、目前,通过培养自身的干细胞获得相应的器官来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问题,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7.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B.器官移植后机体产生排斥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
C.免疫接种一般采用接种抗原的方式来预防一些传染病
D.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答案】D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吞噬细胞在免疫功能中,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器官移植后机体产生排斥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B正确;
C、免疫接种一般采用接种抗原的方式来预防一些传染病,因为接种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正确;
D、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能力缺陷造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人体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8.(2022高二上·辉南期中)某人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 - ),乙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 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的合理建议是( )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答案】C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 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该患者体内含有抗体,但是该抗体不是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产生的,说明该个体曾感染了乙肝病毒并且痊愈了,今天因此产生了抗体;同时该个体体内乙肝抗原呈现阴性,说明该个体体内无乙肝病毒,综上所述,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抗体:由浆细胞 (细胞)产生,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细胞器),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基本
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产生、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次组织液、淋巴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2)疫苗
①免疫预防:疫苗一般是灭活的病原体,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②用人工标记的抗体 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19.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凋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的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B.“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即发生免疫排斥反应,A正确;
B、“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C错误;
D、效应T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失调
①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③ 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0.(20232高二上·宛城期中)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利用理化方法将病原体灭活制成的疫苗较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浆细胞识别抗原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④与注射康复者血清相比,接种疫苗可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①利用理化方法将病原体灭活制成的疫苗,疫苗没有感染能力,保留了其独特抗原,较安全可靠,①正确。
②接种后,抗原没有感染性,不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②错误。
③接种后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③错误。
④与注射康复者血清相比,接种疫苗能产生记忆B细胞,可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④正确。
故正确的是①④,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由于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2、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21.(2023高二上·永吉期末)图示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间隙
C.Ⅰ免疫细胞 Ⅱ淋巴细胞 Ⅲ吞噬细胞 ⅣT细胞
D.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答案】A,C,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内环境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符合图中的包含关系,A正确;
B、Ⅱ突触前膜、Ⅳ突触间隙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B错误;
C、Ⅰ免疫细胞Ⅱ淋巴细胞Ⅲ吞噬细胞ⅣT细胞,符合图中的包含关系,C正确;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B。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代表整个大圆,分为Ⅱ和Ⅲ,Ⅱ中又包含Ⅳ.
1、体液包含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2.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B.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体液中的溶菌酶是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C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A项正确;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项错误;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C项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不是淋巴细胞分泌的,D项错误
【分析】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这些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活性物质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发挥免疫作用。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协助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
23.(2022高二上·邢台期中)某新冠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接种以后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接触新冠病毒时,浆细胞由B细胞分化而来:再次接触新冠病毒时,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
B.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C.机体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属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D.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康复者不宜注射新冠疫苗
【答案】A,D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再次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时,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A错误;
B、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B正确;
C、机体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属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C正确;
D、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康复者,如果时间过久,体内抗体水平较低,仍可以注射新冠疫苗,增加体内抗体的水平,D错误。
故答案为:AD。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4.(2022高二上·保定月考)严重烧伤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伤后严重感染,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疗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都是由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B.在二次免疫中,抗体可由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合成并分泌
C.过敏体质的病人,只要使用抗生素,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D.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答案】B,C,D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都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A正确;
B、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体质的病人,初次使用抗生素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
D、耐药突变在使用药物前就已经出现,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用抗生素筛选耐药细菌,以确定用药的剂量及预期治疗效果,D错误。
故答案为:BCD。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5.(2022高二上·江阴期中)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通常使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株接种成纤维细胞,培养收获毒液,并经灭活病毒等步骤冻干制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狂犬病疫苗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B.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并呈递在细胞表面后传递给B细胞
C.多次注射疫苗,机体可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D.成功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可同时预防流感、狂犬病和甲型肝炎
【答案】A,B,D
【知识点】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狂犬病疫苗最为抗原,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内首先发生的是体液免疫,不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A错误;
B、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疫苗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
C、多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
D、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对抗狂犬病毒的一种抗体,不能产生对抗流感、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ABD。
【分析】1、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由于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2、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3、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三、非选择题(共6题,共45分)
26.(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科学研究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下图所示:
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为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实验材料: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手术器材,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要求与说明:抗体定量检测仪器具体操作步骤不作要求。)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3组,编号A、B、C;
②各组处理如下:A组: ;B组: ;C组:不作处理;
③向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N抗原,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 ;
⑤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2)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一个柱状图,将预期实验结果表示出来。 (注:仅手术处理对免疫作用无影响)
(3)分析与讨论:
①上图中,脑-脾神经通路的效应器是 。
②CRH神经元具有双重免疫调节功能,除上述途径外,CRH神经元还能掌控垂体—肾上腺轴,其激活可导致肾上腺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由此可知,CRH神经元能分泌 激素,CRH神经元对免疫的双重调节具有 作用。
【答案】(1)A组通过手术切断脾神经;B组假手术;用抗体定量检测仪检测各组抗N抗原的抗体浓度(针对“N抗原”的抗体)
(2)
(3)T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拮抗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实验设计思路为: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3组,编号A、B、C;②将A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B组做假手术;C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③向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N抗原,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④用抗体定量检测仪检测各组抗N抗原的抗体浓度;⑤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2)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A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B、C组的产生量。即柱状图为:
(3)①由图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脑-脾神经通路的效应器。
②由实验可知,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而CRH神经元能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故CRH神经元对免疫的双重调节具有拮抗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27.下图所示为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的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 。
(2)器官甲为 。下丘脑、器官甲、肾上腺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调节关系,其中①②属于 调节,④⑤属于 调节,它们均属于体液调节的重要调节方式。
(3)⑧产生的淋巴因子属于 ,发挥免疫作用。
(4)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高,分析图示可知原因是 。
【答案】(1)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2)垂体;分级;反
(3)免疫活性物质
(4)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的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2)由题图可知,器官甲为垂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调节关系,其中①表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激素ACTH,②表示垂体分泌的激素ACTH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这属于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④⑤表明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激素CRH和ACTH的分泌,它们均属于体液调节的重要调节方式。(3)⑧产生的淋巴因子为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4)由题图可知,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高。
【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CRH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当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28.(2020高二上·黄陵期中)根据人体免疫的相关概念回答问题: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主要是由于 。
(2)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的是[ ] 。
(3)概念图内以下细胞中,具有分化能力的是( )
A.记忆细胞 B.b C.c D.d
(4)形成[c]浆细胞的途径有:
① ;
② 。
【答案】(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2)a;吞噬细胞
(3)A、B
(4)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而产生;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而产生;抗原经T细胞传递给B细胞产生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见,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的各种免疫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免疫细胞包括[a]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a]吞噬细胞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3)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b]T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c为浆细胞,由T细胞增殖分化成的d为效应T细胞,其中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均失去了增殖分化能力;当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综上分析,A、B正确,C、D错误。(4) 概念图内的c为浆细胞。依据体液免疫的过程可推知,形成浆细胞的途径有: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而产生,抗原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而产生以及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而产生。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浆细胞,d是效应T细胞。2、体液免疫的过程是:大部分病原体进入机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曝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少数病原体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记忆B细胞的作用是当抗原消失后,记忆细胞保留对抗原的记忆功能,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行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3、细胞分化是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9.(2023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实线表示 免疫
(2)图中甲细胞是 ,其分泌的 能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
(3)图中乙细胞是 ,丙细胞是 ,其中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填乙细胞或丙细胞)
(4)图中戊物质为 ,其化学本质为 。
(5)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答案】(1)体液
(2)辅助性 T 细胞;细胞因子
(3)浆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乙细胞
(4)抗体;蛋白质
(5)免疫防御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抗原主要引起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属于体液免疫。
故填:第一空、体液免疫
(2)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决定簇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故填:第一空、辅助性T细胞 ;
第二空、细胞因子或淋巴因子。
(3)根据图片信息,乙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能产生与抗原结合的物质。故乙是浆细胞,戊为抗体。甲细胞能作用于丙细胞,并促进丙细胞的增殖分化,丙是细胞毒性T细胞。从功能看,乙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故填:第一空、浆细胞
第二空、细胞毒性T细胞
第三空、乙细胞
(4)戊由乙细胞分泌而来,能与抗原结合,故戊为抗体,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故填:第一空、抗体
第二空、蛋白质
(5)免疫系统针对外来抗原表现出的功能属于防卫功能。
故填:第一空、免疫防卫(或免疫防御)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2、根据题图,甲是辅助性T细胞、乙是浆细胞、丙是细胞毒性T细胞、丁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戊是抗体。
30.(2021高二上·长白月考)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下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 功能。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的分泌量减少。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 影响T细胞的活性,一些激素通过 ,使T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某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血糖浓度超标并出现糖尿,原因可能有 (填以下序号),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病,是机体免疫功能 (填“过强”或“过弱”)导致的。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β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β细胞细胞膜上转运蛋白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4)综上所述,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答案】(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细胞因子
(2)释放神经递质;与T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3)①③;自身免疫;过强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稳态的调节机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神经系统能释放神经递质进行传递;免疫系统能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起作用;内分泌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激素进行调节。
(1)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为: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体液免疫中:当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导致抗体的生成量降低。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细胞(如T细胞)的活性;图中激素分子与免疫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这样的细胞为该激素分子的靶细胞,激素能使免疫细胞(如T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某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血糖超标并尿糖,说明胰岛素分泌后不能起作用,原因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①)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③),而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乙的血糖水平不会有太大变化,均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①③;由①③原因引起的血糖超标并尿糖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
(4)图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参与,表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免疫自稳: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4、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1.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免疫激活类药物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或通过免疫抑制类药物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1)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可以明显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原因是 。这类药物的使用 (填“容易”或“不容易”)让病人患上其他感染性疾病。
(2)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其浓度急剧升高,但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的HIV,请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随着HIV浓度的急剧升高, ,从而消灭大多数的HIV。
(3)吞噬细胞中YTHDF1蛋白能促进溶酶体中蛋白酶的合成,导致肿瘤细胞上的抗原性物质被分解,影响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上抗原性物质的呈递,抑制了T细胞的免疫活性。
①将大小相同的某组织肿瘤块分别接种到YTHDF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身上。结果发现,接种到YTHDF1基因敲除小鼠身上的肿瘤块 填“远大于”或“远小于”)接种到野生型小鼠身上的肿瘤块。
②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处理野生型小鼠,可以 (填“增强”或“减弱”)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上抗原性物质的呈递。
【答案】(1)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容易
(2)机体内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也增多,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
(3)远小于;增强
【知识点】细胞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可以明显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原因是免疫抑制类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变得迟钝,对外来器官排斥反应减弱,使移植器官更易于成活,但这类药物由于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其使用容易让病人患上其他感染性疾病。
(2)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其浓度急剧升高,但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的HIV,从T细胞数量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随着HIV浓度的急剧升高,机体内T细胞的数量也增多,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从而消灭大多数的HIV。
(3)①将大小相同的某组织肿瘤块分别接种到YTHDF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身上。结果发现,接种到YTHDF1基因敲除小鼠身上的肿瘤块远小于接种到野生型小鼠身上的肿瘤块,这是因为YTHDF1基因敲除,不能表达YTHDF1,从而解除了对T细胞的抑制,使细胞免疫作用增强,排斥反应使肿瘤块远小于接种到野生型小鼠身上的肿瘤块。
②由题意可知,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处理野生型小鼠,可以增强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上抗原性物质的呈递。
【分析】(1)免疫缺陷病(防卫功能过弱)
实例: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
①抗原(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
②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 / 1【A卷】第四章 免疫调节 单元测试—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胸腺、肾、淋巴结等构成免疫器官
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C.抗原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溶菌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2.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可处理抗原并在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物
B.淋巴结和脾属于外周淋巴器官,是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
C.B细胞活化的必需条件是蛋白质类抗原与膜上受体结合
D.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细菌、真菌及其他异物的能力
3.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
C.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D.免疫系统可以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4.(2022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不属于非特性免疫过程的是( )
A.唾液中溶菌酶分解病菌
B.皮脂腺分泌油脂抑制微生物生长
C.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微生物
D.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5.当小刀不小心划破手指时,伤口局部区域会红肿发热,引起炎症反应。从免疫角度看属于( )
A.自然免疫 B.特异性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 D.人工免疫
6.科学家通过对小鼠的研究发现,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A.若观察到呼吸道黏膜受损及其分泌物减少,说明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
B.若观察到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
C.若观察到B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说明免疫监视功能受到影响
D.若观察到T细胞数量异常,说明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
7.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的免疫
B.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起作用的免疫
C.吞噬细胞没有识别能力,既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为抗原后发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8.下列描述中,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
A.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
B.皮肤、黏膜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C.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
D.细胞毒性T细胞使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裂解
9.(2023高二上·温州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两部分
B.主动免疫可以通过注射或口服疫苗实现
C.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D.T淋巴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
10.(2023高二上·永吉期末)接种疫苗是防治冬季病毒性流感的有效手段。如图表示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B.图中de段表示机体的二次免疫反应
C.图中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D.图中表示的是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抗原—抗体免疫过程
11.(2023高一下·金华期末)下列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
B.HIV含两条病毒RNA,是逆转录病毒
C.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等均可能有HIV
D.HIV逆转录合成DNA时所需的酶和原料都由宿主细胞提供
12.(2023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列关于免疫异常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反应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13.(2023高二上·永吉期末)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性关节
C.扁桃体发炎 D.风湿性心脏病
14.(2022高二上·镇平期中)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只能参与特定靶细胞的代谢反应
②看物体时,神经冲动是由脑和脊髓产生的,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
③由脑垂体分泌功能不足引起的呆小症,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④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
⑤鼻炎、皮肤荨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免疫失调病
A.有1项说法正确 B.有3项说法正确
C.有2项说法不正确 D.没有正确的
15.(2022高一下·长安期末)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请分析此鼠的免疫状况( )
A.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B.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C.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丧失
D.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16.(2021高二上·茂名期中)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要有一半以上相同
B.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D.对于供体器官的短缺可通过培养自身的干细胞来解决
17.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B.器官移植后机体产生排斥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
C.免疫接种一般采用接种抗原的方式来预防一些传染病
D.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18.(2022高二上·辉南期中)某人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 - ),乙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 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的合理建议是( )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19.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凋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的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B.“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D.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20.(20232高二上·宛城期中)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全球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为更有效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我国政府大力实施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计划。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利用理化方法将病原体灭活制成的疫苗较安全可靠
②接种后抗原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③接种后浆细胞识别抗原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④与注射康复者血清相比,接种疫苗可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21.(2023高二上·永吉期末)图示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间隙
C.Ⅰ免疫细胞 Ⅱ淋巴细胞 Ⅲ吞噬细胞 ⅣT细胞
D.Ⅰ免疫 Ⅱ特异性免疫 Ⅲ非特异性免疫 Ⅳ细胞免疫
22.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B.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免疫活性物质
C.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
D.体液中的溶菌酶是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3.(2022高二上·邢台期中)某新冠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接种以后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接触新冠病毒时,浆细胞由B细胞分化而来:再次接触新冠病毒时,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分化而来
B.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C.机体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属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D.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康复者不宜注射新冠疫苗
24.(2022高二上·保定月考)严重烧伤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伤后严重感染,临床上使用抗生素治疗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都是由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B.在二次免疫中,抗体可由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合成并分泌
C.过敏体质的病人,只要使用抗生素,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D.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25.(2022高二上·江阴期中)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通常使用狂犬病病毒固定株接种成纤维细胞,培养收获毒液,并经灭活病毒等步骤冻干制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狂犬病疫苗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B.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并呈递在细胞表面后传递给B细胞
C.多次注射疫苗,机体可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D.成功接种该疫苗后,机体可同时预防流感、狂犬病和甲型肝炎
三、非选择题(共6题,共45分)
26.(2022高二上·温州期中)科学研究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下图所示:
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为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实验材料: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手术器材,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要求与说明:抗体定量检测仪器具体操作步骤不作要求。)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3组,编号A、B、C;
②各组处理如下:A组: ;B组: ;C组:不作处理;
③向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N抗原,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 ;
⑤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2)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一个柱状图,将预期实验结果表示出来。 (注:仅手术处理对免疫作用无影响)
(3)分析与讨论:
①上图中,脑-脾神经通路的效应器是 。
②CRH神经元具有双重免疫调节功能,除上述途径外,CRH神经元还能掌控垂体—肾上腺轴,其激活可导致肾上腺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由此可知,CRH神经元能分泌 激素,CRH神经元对免疫的双重调节具有 作用。
27.下图所示为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的部分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的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 。
(2)器官甲为 。下丘脑、器官甲、肾上腺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调节关系,其中①②属于 调节,④⑤属于 调节,它们均属于体液调节的重要调节方式。
(3)⑧产生的淋巴因子属于 ,发挥免疫作用。
(4)研究表明,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高,分析图示可知原因是 。
28.(2020高二上·黄陵期中)根据人体免疫的相关概念回答问题:
(1)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的各种免疫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主要是由于 。
(2)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的是[ ] 。
(3)概念图内以下细胞中,具有分化能力的是( )
A.记忆细胞 B.b C.c D.d
(4)形成[c]浆细胞的途径有:
① ;
② 。
29.(2023高二上·长春期末)下图表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实线表示 免疫
(2)图中甲细胞是 ,其分泌的 能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
(3)图中乙细胞是 ,丙细胞是 ,其中不能识别抗原的是
(填乙细胞或丙细胞)
(4)图中戊物质为 ,其化学本质为 。
(5)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30.(2021高二上·长白月考)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下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和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 功能。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的分泌量减少。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 影响T细胞的活性,一些激素通过 ,使T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某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血糖浓度超标并出现糖尿,原因可能有 (填以下序号),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病,是机体免疫功能 (填“过强”或“过弱”)导致的。
①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
②自身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β细胞
③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④胰岛β细胞细胞膜上转运蛋白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
(4)综上所述,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31.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免疫激活类药物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或通过免疫抑制类药物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1)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可以明显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原因是 。这类药物的使用 (填“容易”或“不容易”)让病人患上其他感染性疾病。
(2)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其浓度急剧升高,但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的HIV,请从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随着HIV浓度的急剧升高, ,从而消灭大多数的HIV。
(3)吞噬细胞中YTHDF1蛋白能促进溶酶体中蛋白酶的合成,导致肿瘤细胞上的抗原性物质被分解,影响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上抗原性物质的呈递,抑制了T细胞的免疫活性。
①将大小相同的某组织肿瘤块分别接种到YTHDF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身上。结果发现,接种到YTHDF1基因敲除小鼠身上的肿瘤块 填“远大于”或“远小于”)接种到野生型小鼠身上的肿瘤块。
②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处理野生型小鼠,可以 (填“增强”或“减弱”)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上抗原性物质的呈递。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不包括肾,A错误;
B、抗原呈递细胞包括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B正确;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淋巴因子和抗体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可以由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 。
故答案为:B。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①吞噬细胞等
②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 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 细胞(在骨
髓中成熟)。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答案】C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 A、吞噬细胞将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后,在其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物,A正确;
B、免疫器官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外周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淋巴器官主要包括脾和淋巴结,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启动的部位,B正确;
C、成熟B细胞的活化必须有相应的抗原与膜抗体结合,不一定是蛋白质类抗原,C错误;
D、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细菌、真菌及其他异物的能力,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①吞噬细胞等
②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 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 细胞(在骨
髓中成熟)。
(3)免疫分子: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3.【答案】A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 A、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形成,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A错误;
B、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有防御作用;第三道防线出生后才产生,通常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B正确;
C、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维持的,免疫调节的基础是免疫系统,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4.【答案】D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内有脂肪酸等物质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B正确;
C、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微生物,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C正确;
D、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5.【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炎症反应发生在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C。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点:先天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没有专一性。
2、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特点:只对具有抗原特征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具有专一性。
6.【答案】C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 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若观察到呼吸道黏膜及其分泌物受损,说明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A正确;
B、 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若观察到细胞因子分泌异常,说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B正确;
C、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是执行免疫监视功能的重要细胞,若T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说明免疫监视功能受到影响,C错误;
D、 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所以若观察到T细胞数量异常,说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影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7.【答案】C
【知识点】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 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的,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A正确;
B、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起作用,B正确;
C、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识别能力,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如癌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 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8.【答案】D
【知识点】细胞免疫
【解析】【解答】A、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黏膜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C错误;
D、结核杆菌进入宿主细胞成为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使细胞裂解,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细胞免疫:
9.【答案】B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主动免疫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疫苗实现,使身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B正确;
C、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错误;
D、B淋巴细胞只能参与体液免疫,而T淋巴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①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②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③淋巴结: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④脾: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⑤扁桃体:具有防御功能。 (2)免疫细胞: ①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②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③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包括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0.【答案】B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 A、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所以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一定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图中抗体浓度由n上升到m,符合二次免疫的抗体迅速增加的特点,表示机体的第二次免疫,B正确;
C、图中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分化形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而不是记忆细胞,C错误;
D、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而第二道是非特异性的,不会具备图中免疫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 一般注射疫苗,是为了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二次免疫),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因此,多次适当的注射同种疫苗,可以有效的刺激机体产生足够量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来应对突发的病原感染。
11.【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解析】【解答】A、HIV能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主要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A正确;
B、一个HIV含有两条相同的RNA链,是逆转录病毒,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可见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乳汁等均可能有HIV,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经过逆转录合成DNA,所需的逆转录酶是由病毒自己提供,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是一种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12.【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浆细胞产生抗体,组织胺不是浆细胞产生的,一般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A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但在少数情况下,过敏可能会危及生命,C错误;
D、艾滋病患者免疫能力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最终患者常常死于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艾滋病:
13.【答案】C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 常见自身免疫病包含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而扁桃体发炎是由外来病原感染引起的疾病。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一类疾病。
2、过敏反应: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接触某些花粉而引起皮肤荨麻疹,或吃了海鲜而呕吐、接触了动物毛屑而出现过敏性鼻炎等,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敏原)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
14.【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解析】【解答】①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作用于特定的抗原,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化学反应,①错误;
②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②错误;
③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注射生长激素无法治疗,③错误;
④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维持机制是由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④正确;
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但皮肤荨麻疹与鼻炎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⑤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激素、抗体和酶都具有特异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抗体作用于抗原,酶对化学反应起着催化作用。
2、甲状腺激素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3、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15.【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
【解析】【解答】胸腺是免疫细胞的产生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T细胞形成受阻,会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作用不同: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呈递大多数抗原给B细胞 ,同时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
(2)先天无胸腺的小鼠免疫状况是: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全部免疫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器官移植
【解析】【解答】A、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即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组织相容性抗原)要有一半以上相同,A正确;
B、器官移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
C、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降低免疫能力,这会导致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C错误;
D、目前,通过培养自身的干细胞获得相应的器官来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问题,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7.【答案】D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吞噬细胞在免疫功能中,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器官移植后机体产生排斥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淋巴细胞是T细胞,B正确;
C、免疫接种一般采用接种抗原的方式来预防一些传染病,因为接种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正确;
D、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能力缺陷造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 人体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8.【答案】C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 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该患者体内含有抗体,但是该抗体不是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产生的,说明该个体曾感染了乙肝病毒并且痊愈了,今天因此产生了抗体;同时该个体体内乙肝抗原呈现阴性,说明该个体体内无乙肝病毒,综上所述,C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抗体:由浆细胞 (细胞)产生,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细胞器),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基本
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产生、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次组织液、淋巴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2)疫苗
①免疫预防:疫苗一般是灭活的病原体,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②用人工标记的抗体 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19.【答案】A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移植心脏难以存活的主要原因是机体会将移植心脏当作抗原进行攻击,即发生免疫排斥反应,A正确;
B、“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C错误;
D、效应T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失调
①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③ 免疫缺陷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0.【答案】A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①利用理化方法将病原体灭活制成的疫苗,疫苗没有感染能力,保留了其独特抗原,较安全可靠,①正确。
②接种后,抗原没有感染性,不会迅速在机体的内环境中大量增殖,②错误。
③接种后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③错误。
④与注射康复者血清相比,接种疫苗能产生记忆B细胞,可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④正确。
故正确的是①④,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由于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2、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21.【答案】A,C,D
【知识点】突触的结构;内环境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符合图中的包含关系,A正确;
B、Ⅱ突触前膜、Ⅳ突触间隙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关系,B错误;
C、Ⅰ免疫细胞Ⅱ淋巴细胞Ⅲ吞噬细胞ⅣT细胞,符合图中的包含关系,C正确;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B。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代表整个大圆,分为Ⅱ和Ⅲ,Ⅱ中又包含Ⅳ.
1、体液包含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3、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2.【答案】A,C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抗体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随着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A项正确;青霉素是一种可导致过敏反应的过敏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项错误;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可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机体组织中的抗原进行检测,C项正确;体液中的溶菌酶不是淋巴细胞分泌的,D项错误
【分析】 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这些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免疫活性物质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发挥免疫作用。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协助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免疫涉及特异性成分和非特异性成分。
23.【答案】A,D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再次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时,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A错误;
B、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B正确;
C、机体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属于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C正确;
D、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康复者,如果时间过久,体内抗体水平较低,仍可以注射新冠疫苗,增加体内抗体的水平,D错误。
故答案为:AD。
【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4.【答案】B,C,D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A、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等都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A正确;
B、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体质的病人,初次使用抗生素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
D、耐药突变在使用药物前就已经出现,用药前做耐药试验的原因是用抗生素筛选耐药细菌,以确定用药的剂量及预期治疗效果,D错误。
故答案为:BCD。
【分析】1、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5.【答案】A,B,D
【知识点】体液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狂犬病疫苗最为抗原,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机体内首先发生的是体液免疫,不能识别并结合人体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A错误;
B、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疫苗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错误;
C、多次注射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C正确;
D、接种成功后,机体将产生对抗狂犬病毒的一种抗体,不能产生对抗流感、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D错误。
故答案为:ABD。
【分析】1、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由于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2、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
3、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26.【答案】(1)A组通过手术切断脾神经;B组假手术;用抗体定量检测仪检测各组抗N抗原的抗体浓度(针对“N抗原”的抗体)
(2)
(3)T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拮抗
【知识点】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本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实验设计思路为: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3组,编号A、B、C;②将A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B组做假手术;C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③向各组小鼠注射等量且适量的N抗原,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④用抗体定量检测仪检测各组抗N抗原的抗体浓度;⑤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2)本题为验证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应该符合题目要求,即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以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A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B、C组的产生量。即柱状图为:
(3)①由图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脑-脾神经通路的效应器。
②由实验可知,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而CRH神经元能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故CRH神经元对免疫的双重调节具有拮抗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称为二次免疫(再次免疫)。
27.【答案】(1)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
(2)垂体;分级;反
(3)免疫活性物质
(4)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的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2)由题图可知,器官甲为垂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三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调节关系,其中①表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C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激素ACTH,②表示垂体分泌的激素ACTH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这属于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④⑤表明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能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激素CRH和ACTH的分泌,它们均属于体液调节的重要调节方式。(3)⑧产生的淋巴因子为发挥免疫作用的免疫活性物质。(4)由题图可知,高度紧张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分泌较多,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的人,癌症发病率较高。
【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神经—激素调节的结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CRH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当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28.【答案】(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2)a;吞噬细胞
(3)A、B
(4)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而产生;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而产生;抗原经T细胞传递给B细胞产生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1)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见,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的各种免疫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免疫细胞包括[a]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a]吞噬细胞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3)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b]T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c为浆细胞,由T细胞增殖分化成的d为效应T细胞,其中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均失去了增殖分化能力;当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综上分析,A、B正确,C、D错误。(4) 概念图内的c为浆细胞。依据体液免疫的过程可推知,形成浆细胞的途径有: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而产生,抗原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而产生以及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而产生。
【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浆细胞,d是效应T细胞。2、体液免疫的过程是:大部分病原体进入机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曝露出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少数病原体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记忆B细胞的作用是当抗原消失后,记忆细胞保留对抗原的记忆功能,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行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3、细胞分化是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9.【答案】(1)体液
(2)辅助性 T 细胞;细胞因子
(3)浆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乙细胞
(4)抗体;蛋白质
(5)免疫防御
【知识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1)根据图片,抗原主要引起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属于体液免疫。
故填:第一空、体液免疫
(2)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决定簇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或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故填:第一空、辅助性T细胞 ;
第二空、细胞因子或淋巴因子。
(3)根据图片信息,乙细胞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能产生与抗原结合的物质。故乙是浆细胞,戊为抗体。甲细胞能作用于丙细胞,并促进丙细胞的增殖分化,丙是细胞毒性T细胞。从功能看,乙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故填:第一空、浆细胞
第二空、细胞毒性T细胞
第三空、乙细胞
(4)戊由乙细胞分泌而来,能与抗原结合,故戊为抗体,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故填:第一空、抗体
第二空、蛋白质
(5)免疫系统针对外来抗原表现出的功能属于防卫功能。
故填:第一空、免疫防卫(或免疫防御)
【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2、根据题图,甲是辅助性T细胞、乙是浆细胞、丙是细胞毒性T细胞、丁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戊是抗体。
30.【答案】(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细胞因子
(2)释放神经递质;与T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3)①③;自身免疫;过强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稳态的调节机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神经系统能释放神经递质进行传递;免疫系统能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起作用;内分泌系统能产生相应的激素进行调节。
(1)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为: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体液免疫中:当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进而导致抗体的生成量降低。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调节免疫细胞(如T细胞)的活性;图中激素分子与免疫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这样的细胞为该激素分子的靶细胞,激素能使免疫细胞(如T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某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但血糖超标并尿糖,说明胰岛素分泌后不能起作用,原因可能是:自身抗体与胰岛素结合(①)或自身抗体竞争性结合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③),而②自身效应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则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④胰岛B细胞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下降,乙的血糖水平不会有太大变化,均与题意不符,故答案为:①③;由①③原因引起的血糖超标并尿糖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
(4)图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物质参与,表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在骨髓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②吞噬细胞等。
(3)免疫活性物质:指的是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怀子因子)、溶菌酶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免疫自稳: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4、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1.【答案】(1)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容易
(2)机体内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也增多,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
(3)远小于;增强
【知识点】细胞免疫;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1)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可以明显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原因是免疫抑制类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变得迟钝,对外来器官排斥反应减弱,使移植器官更易于成活,但这类药物由于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所以其使用容易让病人患上其他感染性疾病。
(2)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其浓度急剧升高,但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的HIV,从T细胞数量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随着HIV浓度的急剧升高,机体内T细胞的数量也增多,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从而消灭大多数的HIV。
(3)①将大小相同的某组织肿瘤块分别接种到YTHDF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身上。结果发现,接种到YTHDF1基因敲除小鼠身上的肿瘤块远小于接种到野生型小鼠身上的肿瘤块,这是因为YTHDF1基因敲除,不能表达YTHDF1,从而解除了对T细胞的抑制,使细胞免疫作用增强,排斥反应使肿瘤块远小于接种到野生型小鼠身上的肿瘤块。
②由题意可知,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处理野生型小鼠,可以增强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上抗原性物质的呈递。
【分析】(1)免疫缺陷病(防卫功能过弱)
实例: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
①抗原(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
②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