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学内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看,都与“生活回忆”“重要他人”有关,选编的四篇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 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前两篇是回忆性散文,后两篇是人物小传。
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重艺术表现。但在人物刻画上,这几篇文章又各具特色。其中《藤野先生》中刻画多起典型事件,双线并诉,《列夫.托尔斯泰》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回忆我的母亲》语言风格平实质朴,《美丽的颜色》中大量运用了传神的细节描写及传主日记,均为后文单元核心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经典指导。
结合这些共同点及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学写传记》的要求,我们设计了“布置‘重要他人’人物主题馆”的任务。通过“搜集名人主题馆资料”学习选取典型物件和具体事例来凸显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布置名人主题馆”学习将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写出人物平凡中的伟大和伟大中的平凡;通过“举办‘重要他人’人物主题馆”在实践运用中掌握本单元选材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要义。由从对课文中名人写普通人(老师,母亲)和名人写名人(偶像,母亲)的学习,到由自己动手写心目中的重要他人的实践。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生活体验;从对重要他人的布展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各课段之间层层递进,从样例展示、方法指导逐步过渡至自主创作,直到完成单元作品。
二、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在文体上为回忆性散文、传记,在内容主题上与“生活的记忆”“重要的他人”有关: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在记叙典型事例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品格;《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夹叙夹议,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回忆来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凸显母亲的伟大;《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层层蓄势,形成文章张力,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美丽的颜色》一文中,作者则将叙述与引用相结合,刻画出饱满、感人的人物形象。
这四篇课文的语言也各有特色,或多次运用反语,呈现出辛辣讽刺的效果(如《藤野先生》);或质朴无华,蕴含着真挚深沉的爱与怀念(如《回忆我的母亲》);或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奇妙的夸张,让读者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快感(如《列夫·托尔斯泰》);或在平实客观的记述中,洋溢着一份诗意、温情的色彩(如《美丽的颜色》)。阅读这些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语言,以提高其语言赏析能力。
教学本单元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旁批、点评、赏析;适当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推荐类文,进行拓展对比阅读;指导学生借鉴运用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学写传记;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
三、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以写人为主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人物形象、情感表达以及写作手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四、单元教学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6.藤野先生 2 1.了解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 2.引导学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选取那些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事件进行记录。 3.指导学生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能力。 4.指导学生学写人物传记,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借鉴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5.认识“诚信”的内涵,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诚信的典故,发现并讲述身边的诚信故事,学会写演讲稿、组织演讲会。
7.回忆我的母亲 2
8.列夫·托尔斯泰 3
9.美丽的颜色 2
写作 学写传记 2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3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 6 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这篇课文讲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文章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这类回忆性散文,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本,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3.审美创造:通过欣赏文本,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4.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文本,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本,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能够了解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文本,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
【教法学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朗读法: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练习法:教师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文字。
课件出示: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以上是我们七年级学过的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我”的启蒙老师寿镜吾的描写。童年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十分信服、敬畏。但鲁迅曾说过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中的“他”指的却是另一个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为什么能让鲁迅如此感念呢?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吧!
(板书:藤野先生 鲁迅)
【设计意图】由所学导入,回顾学过的课文内容,“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活动二】初读感知,触摸“伟大”
任务1.预学展示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字词积累。
【设计意图】以黑板板书、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任务2.初读感知
(1)抓住外貌描写,获取有效信息。
师:大家能分清图片上哪个是鲁迅,哪个是藤野先生吗?文中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课件出示:
预设 右图为鲁迅、左图为藤野先生。文中第6段: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设计意图】根据图片区分鲁迅和藤野先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关注文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在感知语言的过程中抓住有效的信息。
(2)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评价一下藤野先生。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简要说感受)
提示:抓住关于藤野先生动作、神态、语言等的描写,围绕“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句话进行理解。
预设 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严谨、尊重他人、富有人情味、有探究求实的精神等。
【设计意图】一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整体感知,一词立骨,抓住人物内核“伟大”一词。
【活动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任务1.梳理内容
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写到了哪些地点。
预设 东京→仙台→北京。
师补充:本文是按“东京→仙台→北京”的地点转换顺序行文的,着重记述了“我”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见闻和感受。
任务2.概括事件
师: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
预设 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告别藤野先生。
师小结:写人物不要仅局限于一个时间点、一件事,可以围绕这个人物写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
任务3.分段概括
师:请同学们在梳理内容、概括事件的基础上,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较长(38段),从查找故事发生的地点入手,通过跳读,概括人物事件,进而概括全文大意,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活动四】表情朗读,以声传情
(选读片段,指点学生朗读)
师小结:
课件出示:
1.读对“清国留学生”装束的描述时要用嘲讽的口吻。
2.读“日暮里”与“水户”处要流露出深沉而忧虑的感情。
3.读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之处要表现出对藤野先生的敬意。
4.读“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时要表现出强烈的愤慨。
5.读“告别”部分要表现出不得不惜别的师生深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重视朗读,教师更要从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内容,把握语感,读出情感,从而实现“以读促悟”。
第2课时
【活动一】回顾导入,自然引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内容,初步了解了藤野先生的大致形象以及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几件事。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进一步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理解作者在特定时期的情感,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二、以事知人,体会“伟大”
任务1.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师:选择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事,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
初识藤野先生:不拘小节、比较随性、生活简朴、治学严谨。
添改讲义:认真敬业、平等待人、真正的教育者的胸襟、没有民族偏见。
纠正解剖图: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和蔼可亲、严而有道。
关心解剖实习:关注学生、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有探究求实的精神。
师点拨:本文的目的不是叙事,而是为了把人物放到特定的事件中去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应围绕人物,选择最能突显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
任务2.侧面衬托的作用
师: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是否有跑题之嫌?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大背景:日本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后,国富兵强,青年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有一种民族狂热,在他们眼中,那时的中国是弱国。
小背景:在仙台医专中,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笨,是低能儿,学西洋医学不可能及格,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学习成绩在一百多名日本学生中居中,因此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心生不满。
预设 这两个事件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但是通过日本学生会干事的言行反衬出了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藤野先生作为教师,对“弱国”的学生没有歧视和偏见,而是表现出热情和关心,他是正直善良的,他的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师补充:正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鲁迅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本来去日本学医,是希望学成后可以疗治国民的体魄,而这些经历,使他意识到比体魄更需要疗治的是国人的灵魂,他认为必须要唤醒民众麻木的思想,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探究,旨在教学生一招:在写人物时,可以直接写这个人,也可以用对比、衬托、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
【活动二】咬文嚼字,品味语言
任务1.情境还原读
课件出示: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原句)
“我叫藤野严九郎……”(改句)
师:改句看起来更合常理。你们怎么看?
预设 原句比较口语化,能体现出藤野先生随和的性格特点。
通过学生演读,体会藤野先生的亲切随和。
任务2.抓副词重读
课件出示:
(1)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2)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3)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师:作者用词特别讲究,你如何理解句中加点的词?
预设 (1)一个“便”字,写出了藤野先生修改讲义的速度之快。
(2)“都……也都……”表明藤野先生修改得非常仔细,不仅涉及医学知识的修改,还涉及日语语法错误的修改,实在令人感动。“一一”“一直”,表明藤野先生的修改是细致入微的,而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这些词语的运用,不夸张,不华丽,却非常深刻地表现出老师的严谨、细心、真诚。
(3)“总算”一词,写尽了藤野先生对“我”的担忧和关心。
任务3.删改句子读
课件出示: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原文)
“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改文)
师:原句语言啰唆,改句更简明得体。你们怎么理解?
预设 原句中“你看”是用商量的语气和鲁迅对话。“——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破折号后面的语言,表示对鲁迅移动血管位置的真实内心的理解,但委婉中又不失坚定的力量:对学术不讲究美感,要尊重事实。改句很直接,有命令的口吻。商量的语气鲁迅尚且“还不服气”,改句更易让人产生抵触心理和对抗情绪。
任务4.重点语段读
课件出示: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预设 清政府派遣这些留学生去国外留学,目的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报效国家,然而实际上他们在国外不学无术,忘记了自身使命和肩上的责任。作者在描写完留学生的这些丑态之后,采用了反语的手法,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实在标致极了”,仿佛是压抑不住的火山爆发,极尽讽刺之能事,酣发鄙夷、憎恶之胸臆。
师: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反语的手法,暗讽“清国留学生”们的丑态,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
预设 作者称日俄战争时的日本学生为“爱国青年”,说自己国内的论敌为“正人君子”,都是运用反语进行嘲讽。又如说日本对医学的翻译“并不比中国早”,说日本青年虽抗议托尔斯泰引用《新约》中的话,但他们“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都是话里有话,含义无穷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咬文嚼字”,让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来品析文章深意,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揣摩鲁迅先生“幽默讽刺、含蓄深蕴”的语言风格。
【活动三】精读片段,感知“我”之形象
师:精读第1—5段,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 1.“我”是一个爱国的人。“我”看到日本有个叫“日暮里”的驿站,就记住了这个驿站的名字,也许是因为“我”想起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名句;其次也只记得“水户”的地名了,因为那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2.“我”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一词,表明“我”很沮丧、很失望,排斥、失望的情绪破空而来。“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进行了特写镜头式的描写,刻画了一群“丑而不觉其丑,滑稽而不觉其滑稽”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我”对清国留学生奇特怪诞的装扮与以丑为美而不自知的行为感到羞耻、愤恨,表明“我”是一个厌恶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追寻民主觉醒之路的先行者。
3.“我”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文中提到“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说明“我”对书本感兴趣,渴求学到新知识。
4.“我”是一个专心求学、不盲目追求娱乐和享受的人。“我”看到清国留学生整天不学无术,觉得非常失望,于是准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5.“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我”在仙台受到部分友好人士的优待时,认为是“物以希为贵”的缘故。
师小结:“我”是一个东渡日本留学、专心求学、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学生。
【设计意图】透过事件看人物性格,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往往把人物放到特定的事件中去。
【活动四】写作拓展,书写“伟大”
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给人以精神力量。那么,有没有一位给过你精神力量的老师呢?当然,这个人不局限于老师,也可以是亲人、朋友,甚至仅有一面之缘的人,这个人曾经因为什么而拨动了你的心弦?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注意,在描写人物时要投入真挚的情感,让读者能够自然而然地感觉到你笔下人物的伟大。《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就是极好的例子。
【作业布置】
1.基础型作业:读读写写字词,每词一行并注音。
2.提升型作业:“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
3.拓展型作业: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
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板书设计】
【安全教育】
没有大人陪同或配带救生圈的情景下,严禁私自结伙去划船。
【教学反思】
思得:
思失:
3.思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