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4:2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一、单元教学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选编的五篇散文《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昆明的雨》分属于四种类型: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哲理散文、写景抒情。把握不同散文的基本特点,品析、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力,是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单元五篇散文写作特色鲜明:《背影》是在回忆中呈现情感,以“背影”为线索,以祖母去世和父亲赋闲为背景,注重场景的描写、细节的雕琢、心理的刻画和双重叙述视角的运用,回忆往事,言情怀人,耐人寻味。《白杨礼赞》直面对象,直接抒情。作者目睹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看到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以“白杨树”为对象,由生长环境到外形特征再到精神内涵,先抑后扬,叙议结合,托物言志,表达对北方抗战人民的高度赞美。《昆明的雨》以雨季特有景物为寄托,片段组合,串联往事,双线串珠,勾勒昆明雨季的格调美、传统美、人情美和氛围美韵。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生活气息浓郁。《散文两篇》属于哲理散文,带有些许议论文色彩。文章观点明确、深刻,重视以鲜活的语言、智慧的方式来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永久的生命》先抑后扬,热情地赞美了生命的永久;《我为什么而活着》直接说理,先总后分,说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人生追求是生命的主要动力,观点深刻,构思严谨。与此同时,五篇散文又有共性,都借物抒怀,所不同的是后两篇的“物”是虚的,前三篇的“物”是实的。五篇散文提供五种借物抒怀的不同逻辑结构、写作技法,呈现出语言连贯不同的语段样式和语言风格。学生梳理、学习这些篇章结构、写作技法、语段形式、语言特点,可以基本掌握借物抒怀的写作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了“用借物抒怀的技法,写作一篇散文,完成‘讲述成长的故事——一朵花里见人生’主题征文活动”的核心任务。按照“梳理篇章结构”“鉴赏独特语段”“迁移知识写作文章”“展示评选佳作”四个课段展开学习,逐层深入,学以致用,抒写独特的人生情怀。
二、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散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议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这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各有特色,所抒发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抓住“背影”这一独特的角度,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以真挚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茅盾的《白杨礼赞》则运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托物言志,讴歌了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起;《散文二篇》中,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用简短精粹的议论,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讴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引发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以优美的语言、如诗的笔调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展现昆明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和诗意,令人回味。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以“我”为主,读懂理解作者之“我”抒发的情感态度;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把握散文的写法,品析散文的语言,从而获得生活的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语言要连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注意段落内的语句连贯,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在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互联网对自身的影响,进而思考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对互联网形成理性的认识,并围绕主题开展活动。
三、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 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其中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并“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选材与结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四、单元教学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14.背影 3 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把握各类散文写法的独特之处。 3.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优美语言的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流畅。 5.引导学生审视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理性认识互联网,学会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语文。
15.白杨礼赞 2
16.散文二篇 2
17.昆明的雨 3
写作 语言要连贯 2
综合性学习 我们的互联网时代 3
14.《背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背影》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爱”为主题,让世界充满爱,从不同角度赞美人性中至善、至真、至纯的感情。《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于平常中寓深意,于无声处见真情。全文通过细节的刻画,表现了父爱深情。通篇不见一个“爱”字,却写出了一曲爱的赞歌。体现了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不着一字却尽显风流。文中四次提到“背影”,四次写到“流泪”,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我们在淡淡的忧愁伤感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应。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关爱、被呵护,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普遍缺乏感恩的心。而本文是在特定环境:家庭光景日益惨淡,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的背景下创作的,让现在的孩子理解《背影》中的父爱是有困难的。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受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的影响,他们最喜欢文风华丽、情节曲折的文章,对背影这类文字朴素,内容看似平淡的文章,提不起学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要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会读、会写“蹒跚、狼藉、簌簌、赋闲、颓唐、琐屑、奔丧”并掌握词语意思。
2.思维能力:感知文意,把握“背影”这一形象寄托的感情。
3.审美创造: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借助“背影”这一特殊角度进行细节刻画,传情达意的写法。
4.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父母挚爱深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文意,把握“背影”这一形象寄托的感情。
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借助“背影”这一特殊角度进行细节刻画,传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细节刻画,传情达意的写法。
感受父母挚爱深情,学会感恩。
【教法学法】
教法:1、诵读法、品读法 (有利于学生读出感情,读懂文意)
2、引导法、点拨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体验法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走入文本,由文本走入生活,丰富情感。)
学法:1、朗读法、圈点勾画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的主导思想。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读文本的经验和方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第1课时
【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着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举动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
(板书:背影 朱自清)
【设计意图】由父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事散文打下基础。
【活动二】初读感知,读懂父爱
任务1.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2)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作者简介是对新课导入的必要补充,背景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
任务2.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根据数字提示,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
一个 ,二年 ,三处 ,四次 ,五句 。
预设 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
课件出示:
三处嘱咐:他再三嘱咐茶房;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三处不解: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四次流泪: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本文写了“我”与父亲月台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愧疚、感念之情。
【设计意图】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根据数字的提示整合文本关键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情。
【活动三】精读细品,读懂“父爱”
任务1.情感触发点
师:“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几个主要内容中,哪些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作者。
(以学生发言为主,不必拘泥于问题的先后顺序来理解)
(1)一个背影。
设问1: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预设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来描写父亲,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这一段描写看似没什么,但是联系“我”的“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惨淡只能穿着简陋,却让儿子穿着紫毛大衣去求学。这对比中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里。
设问2: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三处嘱咐。
设问3:一次“再三嘱咐”,一次“嘱”,一次“嘱托”,中间还有一次“踌躇”。想一想:父亲真的是啰唆吗?
预设 不是。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这其中经过了父亲“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需要他关怀照料的儿子。
(3)五句叮咛。
设问4:读读这五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预设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艰难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预设 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父亲为儿子考虑得很周到。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预设 这两句话包含了父亲对“我”的牵挂、惦念、体贴、依依不舍之意。
任务2.理解“背影”
师: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父亲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预设 四次。“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其中承载的思想感情却是一样的。分别是:
(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3)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4)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师小结:父爱往往是含蓄而深沉的。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此话不虚。作者开始对父爱的理解是不深刻的,直到在困境中看到了感人至深的“背影”,这种被忽略的亲情才浮出水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和语段的精读细品,引领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做铺垫。
第2课时
【活动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懂了含蓄又深沉的父爱,那么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情感发生过哪些变化呢?我们今天继续深入理解文本。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本课,简洁明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
【活动二】质疑解惑,读懂作者
任务1.态度转变
师: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且一开始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如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背影”让“我”看到了父亲对“我”的好,让“我”十分感动。文中的事件发生在作者20岁时,自然是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切可以自主的年纪。等到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已经28岁了,认识到了自己当时的幼稚,所以文中的两处反语都写出了作者的愧疚与体悟。
提示: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我”的四次流泪,即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感伤之泪,再现背影时的伤心之泪。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课件出示:
去年父亲来信,问起阿九,那时阿九还在白马湖呢;信上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我为这句话哭了一场: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人性许真是二元的,我是这样地矛盾;我的心像钟摆似的来去。
——朱自清《儿女》
师小结: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作者与父亲之间曾有种种不合。直到后来,作者才深深理解父爱。所以,作者借背影不只在写父爱,更是表达自己的愧疚与感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想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理解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和儿子顿悟后的愧疚与感念。
任务2.读读屏幕上的语句,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读完这些,你想对文中的父亲或自己的父亲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
(1)1928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2)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露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地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地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地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三毛《背影》
(生交流讨论)
师小结: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背影》中的爱的隔膜有着特别的深度。错位的爱是普遍的,作为儿女应该更用心地去解读父爱,体悟父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链接自己,去感悟父母之爱,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3课时
【活动一】拓展反思,读懂《背影》
任务1.分析语言特色
师:有人说,本文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匀净而不失细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请你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预设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他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背影》的语言有以下特色:
朴素:本文并未用华丽的修饰词,而是如口语一般。在描写的过程中,又多用白描手法,简洁而表现力强,这更加体现了本文用语的朴素平实。
典雅:文中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赋闲”“勾留”,这类词语既增强了语言的概括力,穿插在文中,又使文章显得典雅。
匀净细腻:本文短短一千多字,将一个“背影”刻画得如此生动,在省略内容上下了大功夫,只写与“背影”相关的内容,与“背影”无联系的内容全然不写,使全文用语显得匀净。在表现“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细节,使得文章整体的叙述描写给人细腻之感。
任务2.分析段落作用
师: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
预设 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前奏;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出现的准备。因此,这几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父亲而言,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丢了工作,在这祸不单行的时候,他一心还是想着照顾好已经20岁的“我”。这几段丰富了背影的内容,也深化了父亲伟大的形象。
师小结:父爱沉沉,一个买橘的背影打动了无数读者,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的父亲和我们自己。爱需要付出,需要理解,需要时间,需要成长。古人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亲情亦然。让我们珍惜拥有,再一次齐读: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设计意图】在深入文本、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为学生写写人叙事散文打基础。
【活动二】学以致用,刻画形象
师: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叙述出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生回忆并课后写一篇作文)
点拨:作者在描写父亲背影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的方法。在描写外貌时,抓住父亲穿着简陋与身材肥胖的典型特征,在动作描写中也集中体现出父亲攀月台不易的形象。作者这种抓住典型特征做简要勾画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叫白描手法。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可恰当使用各种描写方法。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才能学有所获。这个环节是引领学生将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技能,运用到写作中去。
【作业布置】
1.基础型作业: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 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
2.提升型作业: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
3.拓展型作业: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迁”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背影
【安全教育】
安全在心中,保护自我时时刻刻不能忘。
【教学反思】
1.思得:
2.思失:
3.思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