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8 07:5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面对山川之美,陶弘景忍不住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慨,并用书信分享给友人。元丰六年的一个月夜,苏轼看到月色正好,“欣然起行”,也成就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是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的一种文体,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都是“记”中的名篇。
文体知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 ,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开创了宋词中豪放词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xún、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文言味道
读出文言味道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表达方式可以把文章分几个部分?
记叙(起因)
描写
抒情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院子里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只是
译文: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品“闲”
苏轼在文中自称“闲人”,他的“闲”在文中有哪些体现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字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被贬黄州,最初借住在承天寺。张怀民当时是主簿之类的小官,但情趣高雅,公务之余常游山玩水。曾在住所旁筑亭,以便登高揽胜,苏轼给亭子起名“快哉亭”。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志同道合的欣喜
月下散步的悠闲
从“解衣欲睡”到“步于中庭”,苏轼的心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百无聊赖
高兴
失落
期待、急切
高兴
悠闲自得
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有人说此句“无‘月’字,但字字在写月”,你怎么理解?
月光=积水
竹柏影=藻荇交横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的美妙境界。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动态之美。
表现了苏轼醉心月景的“闲人”雅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VS
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带领我们俯视庭院,仰视竹柏,仿佛看到了月下摇曳的树影,反映了作者醉心美景的优闲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今夜扩展成了夜夜,把此处扩大成了处处,增加了时空的广度。
反问句更能表达出苏轼在黄州期间自得其乐的达观和从容。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材料:苏轼在黄州时生活困窘jiǒng,在城东山坡上开垦了十亩荒地。他不仅种粮食、蔬菜、种树,还自建茅屋。他诗中说:去年东坡拾瓦砾lì,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zhì风吹面如墨。
材料:元丰二年(1079),苏轼由徐州转任湖州知州,上《湖州谢上表》,表文被御史弹劾为讥刺朝政,被捕入狱103天,几乎被杀,这就是“乌台诗案”。经弟弟苏辙等人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有职无权),无住所,无薪俸。
材料:苏轼出身于地主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就立下报国之志。21岁高中进士,宋神宗认为他有宰相之才。36岁任杭州通判,筑苏堤,疏通六井。38岁任密州太守,救弃婴、除蝗灾、抗旱救灾。40岁任徐州太守,率民抗洪、兴建黄楼、劝农耕桑。44岁被贬黄州,痛心于当地溺死婴儿的野蛮风俗,成立了救儿会。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①政治上的投闲置散sàn 。被贬黄州,有职无权,心中有报国无门的悲凉。
②夜游的闲适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得,从赏月中得到了快乐。
③不能实现抱负,只能半夜闲游的自嘲。
④世人汲汲于名利,而他们富有赏月雅趣的自许。
文中“我”的心境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悠闲都包含其中。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苏轼在黄州的4年虽然生活困顿,但艺术成就却达到了一个高峰,《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苏轼是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他并不空闲;他一生多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并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清闲。在坎坷的人生路上,面对仕途得失,他闲淡处之;一生辗转万里,他不辍闲情;生活穷困不堪,他闲逸自在。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月下庭中景物的描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接着再议论抒怀,月下感叹,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课后作业
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
知识积累
①念无与为乐者( )
(1)与 ②相与步于中庭( )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连词,和
一起
参与,
这里指“欣赏”“领悟”
一词多义
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只是;
但是,表转折
罢了;
耳朵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 (起判断作用)
特殊句式
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赏月缘由
(叙事/记叙)
庭下月景
(写景/描写)
愉悦与苦闷
(抒情)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人物:吾、张怀民
月光—积水空明
竹柏影—藻、荇交横
原因:月色入户
空明澄澈、清丽淡雅的月夜图
地点:承天寺
事件:寻伴夜游
但少闲如吾两人耳--点睛之笔—壮志难酬的愤懑落寞、自嘲自解
月、竹柏—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