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定时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列宁曾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导入新课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是谁?
列夫 · 托尔斯泰
08
茨威格 (奥地利)
学习目标
把握主人公的外貌特征,感悟他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重点
难点
素养
品析精彩语句,感受典雅优美的语言风格。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著名作品有: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他的思想,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奋斗与彷徨中寻求新生活。
初识传主
走进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代表作】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写作背景
1928年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之际访问俄国。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到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三作家》,
王雪飞译。题目是编者加的)
标题解读
列夫·托尔斯泰
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
文体知识
传 记
名 称 内 容
含义 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曾经发生过的事。文学体裁的一种
分类 叙述人称 自传 作者自己撰写
他传 他人撰写
表达方式 评传 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
创作方法 历史性传记 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
传记文学 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
特点 真实性
文学性
点击朗读课文
胡髭( ) 长髯( ) 鬈发( )
滞留( ) 颔首( ) 锃亮( )
广袤( ) 禁锢( ) 尴尬( )
一绺( ) 黝黑( ) 盎然( )
广袤( ) 粲( )然 穹( )顶
藏污纳垢( )
zī
rán
quán
zhì
hàn
zènɡ
mào
ɡù
ɡà
mào
càn
qióng
gòu
yǒu
liǔ
àng
积累词语
积累词语
【轩 昂】
【藏污纳垢】
【鹤立鸡群】
【入木三分】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广阔无边。
【无可置疑】
也作毋庸置疑。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意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
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积累词语
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研读课文
默读1—5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第1段
(须发)
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鬈发像泡沫一样
夸张
多而浓密
比喻
第2段
(面部轮廓)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
粗鄙。
研读课文
比喻、夸张
①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批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第3段
(面部表情)
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阴沉,愚钝,“丑陋可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研读课文
第4段
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
长相平常,没有特点
研读课文
长相特点
第5自然段:拜访者的感受
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生动描写了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和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平常,
研读课文
①须发特点——浓密
托尔斯泰的外貌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平庸普通
形
②面部轮廓——平庸
④长相特点——平常
③面部表情——阴沉
托尔斯泰
阶段小结
(1—5段)
跳读6——9段,思考: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用句式“我从_____这几句话中可以读出这是一双______的眼睛”回答 。
研读课文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了他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这是一双目光犀利、具有准确洞察力的眼睛
第6自然段:目光犀利
研读课文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第7自然段:眼睛蕴含丰富感情
研读课文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引用高尔基的话,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以及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这是一双感情丰富、具有全方位观察力的眼睛
研读课文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对珠宝”指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珠宝”指托尔斯泰的眼睛。
通过比喻和夸张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的过程,他敏锐地洞察所处时代的社会丑恶与黑暗,所以以笔为武器来揭露和批判现实。
这是一双威力巨大,足以反映和批判现实的眼睛
研读课文
第9自然段:赞美眼光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研读课文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托尔斯泰作为能看清真相的智者,他是幸福的。
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
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研读课文
第6-9自然段
⑦眼睛蕴含丰富感情
犀利深邃
神
⑥目光犀利
⑧眼睛威力巨大
⑨赞美眼光
研读课文
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什么情感?
崇敬赞美
研读课文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到眼睛,由“形” 到“神” 由“外”到“内”进行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并没有损害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后两部分相互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写作手法叫先抑后扬。
课堂小结
1.作者为什么集中大量笔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所做出的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
深入思考
2、课文前半部分为什么详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深入思考
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并不因传主是伟大的作家而盲目拔高美化,而是如实甚至刻意地描绘托尔斯泰外貌粗鄙、丑陋、普通的一面。
这体现了传记真实性的特点,是对托尔斯泰的真实刻画。
深入思考
这篇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他灵魂的高贵不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他的仰慕、崇敬之情。
概括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深邃的思想是世界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广泛地阅读这样的大师的作品,与大师同行,用大师的思想净化自己的心灵。
外表的美是脆弱的,经不起岁月的侵蚀;而人格的美却是永恒的,它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2.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列夫·托尔斯泰
崇敬赞美
外貌
(1-5)
须发:脸庞多毛,胡髭浓密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表情:消沉、愚钝、压抑
威力巨大
犀利、敏锐、深刻
蕴含丰富感情
眼睛
(6-9)
让人
失望(抑)
非同寻常(扬)
长相:平常、普通
板书设计
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延伸拓展
跟课文学写作
刻画人物肖像的方法
抓住人物外貌典型特征,多层次、
多角度描写。
方 法 一
方 法 二
侧面烘托
写周围人的想像、感受
方 法 三
多种手法:
欲扬先抑。
多种修辞手法
单元小结
篇目 人物 关系 表现手法 选材角度 突出主题
《藤野 先生》 老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选取典型 事例 对老师的怀念
《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 正面刻画 生活琐事 对母亲的怀念
《列夫·托尔斯泰》 伟人 欲扬先抑 对比 侧面烘托 外部特征 展示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
致敬传主
托尔斯泰名言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一《战争与和平》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一《安娜·卡列尼娜》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安娜·卡列尼娜》
致敬传主
心灵纯净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人都是为了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安娜·卡列尼娜》
人生有两大真正的不幸:会很和疾病。没有这两种不幸,就是幸福的。
——《战争与和平》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很沉重的工作。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