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三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三第3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共7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09 09:4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0张PPT。 1999年,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 BBC举行民意测验,请人们说出这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史苑漫步 BBC宣布,人们评选的“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和达尔文分列第二、三、四名。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2008年9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但是巴黎公社只能是 无产阶级的一次伟大尝试。
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 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本课线索】:
1、开始传入------
2、正式传播------
3、争鸣竞逐------
4、广泛传播------十月革命之后五四时期五四运动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条件:
①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③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哪些人开始提马克思主义? 2、开始传入——20世纪初 “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居志埃(尼采)之个人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梁启超朱执信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1905年创办同盟会后,鼓励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写《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并逐句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十项要求,还作了解释。
①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②朱执信 (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③无政府主义者:曽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1)代表人物: 2.开始传入 能否把梁启超、朱执信以及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所作的介绍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标志呢? 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如上海广学会在19世纪末出版的一些书刊,只是在宣传基督教救世教义的同时,介绍流行于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以为其补充;梁启超在介绍进化论者颉德学说时,附带提到马克思,不仅简略,而且带有批评的口吻(转引了颉德对马克思的一些评述);朱执信虽然较多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的要点,但其目的也只是为了贯彻举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政治主张。
从客观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传播开来。从辛亥革命以后,直到1918年,在中国报刊上很少看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学说的文章。   
根据以上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仍应从五四时期算起,其代表人物还应是李大钊。

——《人民日报》1989年10月27日
(2)宣传的特点: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不能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思考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一,缺乏阶级基础。 第二,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三,缺乏实践效果。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
——戴鹿鸣《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3、正式传播____十月革命之后3、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之后(1)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2)人物: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第一人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 1916年5月回国,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全面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简述李大钊是怎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1)利用文章宣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开设课程,讲坛宣传:在北大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社会主义相关课程3)组织:4)论战:北京“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简述李大钊是怎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 ……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第四,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凡是不做工吃干饭的人,都是强盗。 ……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诸位呀!快去工作呵!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2、根据材料,分析李大钊对于“这种潮流”的态度1、“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什么?“这种潮流”又是指什么?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占了胜利”是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潮流”是指社会主义运动。 首先他认为“是只能迎,不可拒的”,鼓励人们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勇往直前;
其次认为建立新社会新世界,必须要“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警告人们要作好付出代价的准备。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时间:五四运动以后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原因: ⑴五四运动的洗礼
⑵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
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3、表现:
①科学社会主义 ②无政府主义 ③新村主义 ④实用主义 ⑤基尔特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①无政府主义; ②新村主义; ③工读互助团;
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自由组织社团,人人都可自由加入,自由退出。
新村主义 :不需要实行暴力革命,也不需要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只要在乡村组织和推广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新村并普及教育,就能战胜资产阶级,逐步在世界上建成“社会主义天国”。
工读互助团:劳心和劳力、工与读相结合,建立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社会。1.五四时期流行的各种思想:改良主义:①实用主义; ②基尔特社会主义;
实用主义: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起源美国,胡适是其在中国的主要宣传者)
基尔特社会主义:改组工会,扩大工会的范围,把所有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包括在内。设想在未来的社会里,应以基尔特为社会单位,按着职业性质不同分成若干基尔特组织,由高度集权的全国基尔特来统一领导,用基尔特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起源英国,梁启超是其代表) 无政府主义者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不知道巴金曾是位无政府主义者。“巴金”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也和无政府主义有关:巴者,巴枯宁是也;金者,克鲁泡特金是也。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都是无政府主义流派的大师。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其实是一个很有光彩的头衔,我们熟悉的好多历史人物都曾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比如毛泽东 、周恩来、瞿秋白 、章太炎、蔡元培、廖仲恺 等人。 今天,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低潮期。很多人觉得,无政府主义就是想怎样就怎样。这是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误解。 无政府主义者固然反对一切以武力和压制为基础的政府,但仍然同意,必须要有某种形式上的社会组织,并通过这种组织的协作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从而使每个人最终都得到自由和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4、途径⑴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 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时以上,作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
结果如何?原因呢?
工读互助团实践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失败原因有哪些? 一是因为经济上入不敷者出;
二是因为内部意见不合和热情减退,但最根本是因为缺乏存在的社会条件。 (2)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客观上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进一步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4、途径⑵与其它各种思潮的辩难和论战⑴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①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
(李大钊——胡适)
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实质: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实质: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论战的实质: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有何影响?③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②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①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
(李大钊——胡适)
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之后阅读本课第三标题回答:
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进一步广泛传播的? 有何重大意义?1)1919年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了考验.2)1920年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3)1920年组织研究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4)马克思主义者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途径) ①组织学会。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②翻译、演讲
③通过论战。为了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线,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不单挂出了共和国的招牌,连议会制、多党制、普选等这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活动程序一度也被热热闹闹地搬到了中国来。很多人对这些曾抱有很大的期望。奇怪的是,说起来那么动听的东西,甚至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的政治制度,一旦硬搬到当时中国社会这块土壤上实行起来,却全然变了样: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只有一批政客在吵吵嚷嚷……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之所不及的。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  材料二 从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达四年之久,……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尖锐的形式清楚地暴露出来……这不能不使更多的醉心学习西方的中国人感到震惊。西方的社会制度在他们心目中顿时失却原来那种耀眼的光彩……表明了这个制度并非即是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象征。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2、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缺陷  材料三 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故乡欧洲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俄国开始广泛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3、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单位:万人)
解读历史4、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 解读历史5、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思想基础)  材料四 (五四)运动就像从天降落的狂飙一样,迅猛地席卷全国,从大城市一起扩展到中小城市以致偏僻乡镇。千百万人从平时的宁静生活或狭小的圈子中猛然惊醒过来,热血沸腾地走上街头或公共集会,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呼号。“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了!原来处在被统治状态下的民众直接行动起来,干预政治,并且带有如此广泛的群众性,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回。……一年内出版的刊物达400种,第二年在全国便有了数目可观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
——金冲及《五四时期的先进青年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6、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
⑵国际因素:
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
②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⑶国内因素:
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③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④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⑤其他社会思潮的实践失败
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影响⑴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⑵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干部基础。⑶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更多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干部基础;
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政治觉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
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前期和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共同点:
①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旧、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领导人都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③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④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不同点:
①前期是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②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后期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
③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与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④前期阵营内观点比较一致,但后期发生分裂(如问题与主义之争);
⑤前期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后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⑥前期主要功绩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后期的作用更大: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含义: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⑴由学术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⑵由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向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转变
⑶由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转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转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⑵使中国人民找到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课小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开始传入—正式传播—广泛传播 ——中国化
梁启超 李大钊 三次论战 马克思主义
朱执信 创办团体组织 三次转变
20世纪初 十月革命后 五四运动后
本课小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始进入背景: 梁启超:较早提及朱执信介绍部分学说和理论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不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正式传播李大钊主要活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开设课程作用提高人们的觉悟,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陈、毛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转变广泛传播 三次论战工读互助组实践的失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组织学会;翻译著作、组织演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个主题:两个方向:三个领域:①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②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③学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四组人物:五个阶段:中国向何处去?先西方后东方林魏、康梁、孙中山、陈李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专题小结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不断深化循序渐进三个阶段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陈旭麓: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课堂练兵 1.在《民报》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理论的革命党人是
A.孙中山 B.黄兴 C.宋教仁 D. 朱执信
2.撰文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将是赤旗的世界!”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3.下列属于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活动的是
①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②与胡适等反马克思主义者展开论战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③成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④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DBD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不确切的是A、朱执信是第一个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 ?
C、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5.新文化运动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动员作用 D.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社会的利器 DA1、导致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C五四运动 D中共的成立
2、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主要是在
A戊戌变法以后 B辛亥革命以后
C十月革命以后 D五四运动以后
3、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A民主与科学思想 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
C问题与主义之争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只能顺应这种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A新文化运动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马克思主义传播 D社会主义革命6、主张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来打破“劳力”与“劳心”差别的学派是
A新村主义 B工读互助团
C泛劳动主义 D基尔特社会主义
7、1920年初,李大钊在描述当时为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进行的一种实践失败的直接原因时,写到“精神上已不能团结,经济上也不能维持”,这一实践是指
A无政府主义者的实践 B工读互助团运动
C实用主义者的实践 D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实践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是(  )
A.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
B.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C.只限于思想领域
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属于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故可排除B、C。五四运动中,工人运动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广大的中国农民与马克思主义接触甚少,故D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A
2.“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错误的要害在于 (  )
A.把冒牌“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
B.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方案
C.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
D.把社会主义诬蔑为“过激主义”
解析: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答案: C
3.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答案: C
8、“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这一主张出自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9、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主要包括
①开展论战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 ③组建学会组织学习 ④利用学校讲坛宣传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10、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各种思潮的先后顺序是
①民主和科学 ②民主共和 ③君主立宪 ④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11、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36篇;西方习俗礼仪5篇;国事要闻30篇。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一股强大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2010·福建文综17)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