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说课人:Jackson吴先生
说教学目标
一
二
三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目标
1.掌握“结庐”“喧”“东篱”“辨”等字音、字形;积累“人境”“悠然”等文言词汇。
2.读懂诗歌内容,读出诗歌的情韵,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语文知识的积累
文学样式的积累
文学情感的积累
教学重点
1.读懂诗歌内容,读出诗歌的情韵,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
说教学重难点
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喝酒,酒醉之余文思泉涌,在文学典籍中便留下了诸多经典的作品。大家知道我国第一位大量写饮酒之作的诗人是谁吗?(陶渊明)那赫赫有名的《饮酒》二十首便是酒后所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脍炙人口的第五首,去体会诗人在诗中表现的生活乐趣。
说教学过程
五步对话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梳理诗歌内容。
2.借助工具书,给下列重点字词注音。
结庐 喧 东篱 辨
3.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
结庐 人境 尔 悠然 山气 日夕
4.借助资料及工具书,查找作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陶渊明,东晋诗人、辞赋家,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我国首位田园诗人,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作品大多收录于《陶渊明集》。
文言字词的
积累
预习要求
生本对话
文化常识的
了解
过渡语:大家利用自习课及课下的时间,从诗歌内容、重点字词和作者介绍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准备的情况。
1.诗歌中既要有诗的隽永,又要有歌的韵律。朗读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中词语的读音,自由朗读诗歌。
(学生朗读诗歌,对于错误的读音教师及时更正)
关注易错字音,并标注在文本上:结庐(lú)、车马喧(xuān)
交流分享
生生对话
2.在古诗词教学中,准确理解诗词内容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请大家结合注释,以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
(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依句进行翻译。)
关注较难理解词义,并标注在文本上:结庐(建造房舍)、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山气(山间的云气)
生生对话
过渡语:诗题为《饮酒》,但全诗并未有一字提及酒,这是为何呢?在本组诗的序言中是这样写的:“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请大家再次齐读这浸润着酒香的诗歌并思考:依据诗歌内容可以将诗歌划分为几个层次?
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在精神上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内容解析
师生对话
过渡语:诗歌第一层内容中,诗人表明虽在喧嚣扰攘的尘世中“结庐”,却未曾受到“车马喧”的影响。
1.你如何理解“车马喧”一词?诗人为何感受不到“车马喧”呢?
“车马喧”在这里并非单指平时百姓来来往往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更多的是指世俗之中以功名利禄为目的的交往。究其因,“心远地自偏”,所谓“心远”,即远离俗世,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的心境。
细节探究
师生对话
2.陶渊明在第二层详实记述了自己回归田园后的生活细节。请大家齐读诗歌,找出描写人物动作及景物的句子并谈一谈你的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漫步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可否替换为“望”?小组合作,谈谈你的理解。
细节探究
师生对话
小结:此四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诗人含蓄地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表现的是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和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探究提升
对话作者
过渡语: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讲求“知人论世”,在目睹了如此平静、充实、完美的景色之后,作者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慨。
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根据补充材料,思考:诗人在《饮酒》一诗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如何理解最后的“真意”?
材料补充: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之后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即自己无意于仕而仕,厌恶官场而隐。“真意”即人生的理趣,即回归自然,坚守心灵净土的真理。
小结:本首诗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使人读来颇感清幽淡永,在无意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结评价
对话自己
过渡语:面对纷杂黑暗的官场,诗人毅然回归田园,这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是诗人对于本心的追求。这种“真意”,于诗人而言“欲辨已忘言”,于我们而言,是浸润在酒香里的风骨。
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诗歌,同桌间进行背诵,品味潜藏在字里行间的隐逸情怀。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诗,联系《归园田居》,就你认识的陶渊明创作一篇300字的短文。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五)
陶渊明
说课人:Jackson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