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2-09 17:4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指社会性的人
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
动的人,
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
的人,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被动适应环境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恐惧和依赖 举例:天命论、图腾崇拜的产生天命论人们对自然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的作用找不到科学的理解,只能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并强调对自然环境的绝对服从。从大尺度的历史空间来看,天命论的环境观反映人与自然没有发生明显分裂和对抗,处在低水平统一的时代特征。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地关系思想萌芽改造
自然农业
文明生产力发展
灌溉和农耕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环境科学萌芽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下列说法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 ?
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4、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
返道,劳而无获。
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人定胜天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深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发展速度惊人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4.谋求人地协调—现代—人地关系思想完善谋求人地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达到较高的水平 “和谐论” —— “可持续发展”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P92活动
1矿山开采: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修水坝: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阻断了河水中生物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
对水坝上游:地下水位抬高,容易引起滑坡等;
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水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现代城市:首先是环境污染,其次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
2(1)分别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
(2)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问题,但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工业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小结:农业社会时期二战以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深化人地关系思想完善工业社会时期被动适应环境人地关系思想萌芽原始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1 人地关系 模式图人类社会环境环境物质
能量废弃物反馈作用影响二、直面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自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生态破坏2、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压力原因 读图6.7思考(P93)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
点拨: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粮食不足,单产不高。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
点拨: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原;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你认为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能消除吗?
点拨:破坏水利、水产减少;草场过载,植被破坏;风沙侵蚀、水土流失等。
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很难消除。
4.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请你讲讲其中的道理。
点拨: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具体表现如下表: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地域性全球性城乡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人口与发展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工业转移,问题较严重-----主要是生态破坏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等局域性:环境污染事件,甚至是社会公害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环境问题的实质:发展问题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基础 条件 目的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1)、概念: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解决全球出现的环境问题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课堂演练BC3.有关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问题就是指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无关
B.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欠发达,一般不会出现环境问题
C.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D.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D4.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环境保护
B.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C.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 的公平
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D(1)影响该生态产业园区核心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
A.能源 B.技术
C.原料 D.市场解析:由图知,该生态产业园区的各企业是围绕制糖厂建立的,即产业园的核心企业是制糖厂,影响制糖厂的主导因素是原料,故选C。
答案:C
.(2009·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某企业集团型生态产业园 区的生产联系。完成(1)~(2)题。(2)该生态产业园区中
A.企业的集聚避免了市场的竞争
B.技术协作带动了企业间的集聚
C.企业彼此间形成了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D.物质的循环利用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联系解析:图中甘蔗来自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在制糖厂、纸浆厂、发电厂等第二产业间循环利用,第二产业产生的化肥、废糖浆等又被第一产业利用,故D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