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从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社会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百姓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与《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孟子
约前372—前289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语录体),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
文体学习: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观点,有明显的感情倾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中心论点,分论点)
2.论据:提出论点必须要有依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选择论据的时候:①分析论据是否真实可靠②分析论据是否能 证明观点③分析论据之间的的关系(并列、递进)
文体学习:议论文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
道理论证:运用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对比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fú
sù
pàn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读通文意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译 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物质条件的优势。
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译 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方圆三里的内城。之,助词,的。
外城。
围。
连词,表转折。
这。
连词,表顺承。
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的原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而,连词,表顺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译 文
护城河。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
介词,凭借、靠。
巩固。
震慑。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译 文
助词,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动词,到。
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译 文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代词,……的人。
归顺,服从。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译 文
介词,凭借。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1.孟子善雄辩,观点表达明确,有理又有据,在这篇文章里,孟子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顶真)
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 “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
战例一:
得出:天时不如地利
(进攻角度)
战例二:
得出:地利不如人和
(防御角度)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3.知道了“人和”的重要性,在域民、固国、威天下方面,君主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连用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否定“封疆之界” “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的作用,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由此,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4.作者经过论证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天下顺之——胜
天下叛之——败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5.再读文章,说说孟子在说理表达上有什么语言特色?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换而攻之而不胜
举例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天时不如地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类比论证,排比式铺陈,语气强烈,有说服力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
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7.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的这一主张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成为一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判断标准。
孟子的这一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威天下”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