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读下图,回答下列题目。
1.a、b、c、d四个区域的生态问题依次表现为( )。
A. 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石漠化 B. 水土流失、沙漠化、红漠化、石漠化
C. 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 D. 石漠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
2.造成d地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是( )。
喀斯特地貌区,多溶洞、地下河,地表水渗漏严重
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地表崎岖,河流流速快,地表水留存时间短
植被破坏严重,区域涵养水源能力弱
A. B. C. D.
3.提高丙地粮食单产的有效途径为( )。
A. 扩大播种面积 B. 推广机械农具 C. 选用优良品种 D. 转变耕作制度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 回答下列题目。
4.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 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C. 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注地
D. 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5.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
A. 沙尘暴频度降低 B. 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 土壤盐碱度升高 D. 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读我国某年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回答下列题目。
6.下列关于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 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 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 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7.下列关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度放牧是甲地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B. 退耕还林是乙地改善生态脆弱现状的重要手段
C. 年降水量少是丙地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D. 全球气候变化对丁地生态没有影响
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是一个区域植被、水文、气候、地形、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生态脆弱性的综合性评价,指数越高,生态越脆弱。阿姆河是中亚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帕米尔—阿莱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的高山冰雪地带,全长2540千米,是咸海的两大水源之一。流域内地势落差较大,海拔由西向东逐渐升高。下图示意不同时期阿姆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据此完成下面题目。
8.阿姆河流域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区域最可能位于( )
A. 帕米尔—阿莱高原 B. 兴都库什山脉 C. 河流中游地区 D. 河流下游地区
9.为改善阿姆河流域生态恶化最严重区域的生态环境,应当( )
A. 减少上游拦水,增加下游灌溉水源 B. 减少下游林地乱伐,减少河流含沙量
C. 改进灌溉技术,以水量定农业规模 D. 控制上游牧业规模,对草原实施封育
包兰铁路从包头至兰州,全长900千米,全线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甘塘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1所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风沙活动严重影响了列车运行;后来采取了图2所示的草方格固沙、治沙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据调查,图1中这片宁夏平原南端部分地区的绿洲退化严重。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0.图1所示部分地区绿洲退化可能的原因有( )
大面积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过度灌溉,土壤盐碱化
绿洲西部紧邻腾格里沙漠,风沙侵蚀严重
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土壤变干、退化
A. B. C. D.
11.关于采用麦草方格沙障措施防沙、治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麦草增加土壤腐殖质,涵养水分,利于植物生长
B. 麦草扎格设障,降低风速,减弱沙丘面风沙侵蚀
C. 麦草方格沙障所用原料多,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D. 沙障与当地主风向平行,更有利于保护包兰铁路
12.为促进图1所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
A. 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 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 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 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题目。
13.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充足 B. 水源充足 C. 降水丰富 D. 光照充足
14.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 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 ①②种草、③种树
C. ①种树、②③种草 D. 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王来自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的一个小村寨,当地石漠化严重,素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之说。大学毕业后,小王放弃了优越的城市工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官”。作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小王立志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带领乡亲们建设山清水秀、生活富足的美丽村寨。为摸清家乡石漠化现状,小王组织年轻人对村寨所在小流域的土地石漠化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测量,并绘制了小流域的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关系图(图甲)和坡度与坡位关系图(图乙)。
(1)指出坡位与土壤厚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2)进一步调查发现,在中上坡位耕种,作物产量低、不稳定。说明中上坡位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3)小王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后认为,不恰当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加重石漠化程度,不同坡位的土地利用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坡位,提出两条减缓该地石漠化的具体措施。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花椒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喜温,耐寒、耐旱不耐涝、耐贫瘠,生长快,易管理,抗病能力强。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顶坛花椒产区位于贞丰县北盘江南岸的河谷地带,年均温为18.4℃,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下,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干热河谷气候特点。该区域耕地零星破碎,岩石广布,土壤以石灰土为主,土地贫瘠,水源紧缺,环境恶劣,当地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较多。顶坛花椒根系发达,以“香味浓、麻味重、产量高”著称。目前贞丰县顶坛花椒种植已有约40,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植被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6.7%上升到现在的70%,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创建了一个可借鉴的“顶坛模式”。下图示意贞丰县位置。
(1)说明顶坛花椒产区水源紧缺的自然原因。
(2)分析9月顶坛花椒进入采摘期可能遇到的问题。
(3)简述贞丰县利用花椒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合理性。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A、B、C
4~5.【答案】B、C
6~7.【答案】D、B
8~9.【答案】D、C
10~12.【答案】D、B、D
13~14.【答案】B、C
15.【答案】(1)从洼地到上坡,土壤厚度逐渐降低,坡顶土壤厚度明显高于上坡。上坡和中坡坡度大,土壤易向下方流失,并在坡脚和洼地等地势平坦处沉积;坡顶相对平缓,土壤不容易向下方流失。
(2)中上坡位坡度大,土壤侵蚀强度大;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厚度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农业生产条件差。
(3)优先选择坡位较低的区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坡位低、坡度小的地区,平整土地;中上坡位退耕还林还草(或禁止毁林开荒、陡坡耕作)。
【解析】第(1)题,坡位与土壤厚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原因,应对比甲乙两图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坡位坡度与土壤厚度呈负相关,其主要原因是坡位坡度越大,土壤越容易流失。
第(2)题,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可从土壤的肥力、厚度、保水性等角度分析。如中上坡坡度大,土壤侵蚀强度大,导致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厚度小。
第(3)题,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应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方面作答。如上坡、中坡退耕还林还草,下坡、坡脚平整土地。
16.【答案】(1)年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夏半年;纬度低,且地处干热河谷,蒸发量大;石灰岩广布,透水性强,地表水下渗快,储水能力差,地表河流发育少。
(2)花椒需要人工采摘,采摘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当地劳动力不足,人工采摘成本较高;正值锋面雨带南移,可能遭遇连续阴雨天气,不利于花椒的采摘与晾晒。
(3)花椒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花椒耐旱、耐贫瘠;花椒生长快,易管理,抗病能力强;种植花椒可以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农民积极性较高。
【解析】本题以贞丰县花椒种植为情境,考查农业和生态治理的相关知识。
第(1)题,顶坛花椒产区水源紧缺的自然原因,主要从该地的地形、气候、地质等自然因素方面考虑。
第(2)题,花椒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后需及时晾晒防止霉烂,所以9月顶坛花椒进入采摘期可能遇到的问题,应从劳动力不足、多阴雨天气的角度分析。
第(3)题,考查利用花椒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合理性,说明利用花椒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可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入手分析。
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