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城市的辐射功能,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核心城市通过自己优先发展或者发展突出的优势,对周边地区产生集聚的效应,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原材料等向核心城市靠拢。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可以用来表示城市辐射能力大小的是( )
A. 城市等级 B. 城市腹地范围 C. 城市面积 D. 城市经济水平
2.下列关于城市辐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辐射功能与城市规模等级无关 B. 城市辐射功能与城市功能关系不大
C. 城市腹地范围与城市辐射功能呈正相关 D.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辐射功能呈负相关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体系示意图,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中心地位最高的城市是( )
A. 宁波 B. 杭州 C. 南京 D. 上海
4.下列关于长三角城市体系的说法,不正确是( )
A. 各城市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进行交流
B. 各城市间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系网络
C. 各城市受核心城市的辐射而不断发展壮大
D. 各城市形成与核心城市相似的产业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国家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截至2018年,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它们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其中在二线城市中(如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武汉无疑是佼佼者。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5.与重庆、成都相比,武汉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优势是( )
A.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B. 河湖众多,农业发达
C. 地处中部,交通发达 D. 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6.烽火科技是我国唯一集光通信领域三大战略技术于一体的通信高新技术企业,它在以上二线城市中选择落户武汉的原因是( )
A. 高校人才支持 B. 水陆交通便捷 C. 经济腹地广 D. 国家政策支持
7.下列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武汉在城市建设中大量破坏植被,造成城市内涝问题加重
B. 武汉太阳能资源丰富,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太阳能资源利用闻名全国
C. 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可以借助长江发展为中部地区的“沿海城市”
D. 武汉三镇中汉口因地处汉江凸岸,地势平坦开阔,水势平缓,形成天然良港
“卧城”一般指以居住为主要职能的卫星城,也称“睡城”,其特点是与母城距离较近且位于通往母城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城内居民大多是母城的通勤职工,每天沿交通线作钟摆式流动。下图为某大城市的卫星城昼夜人口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图中四地最可能为“卧城”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腹地范围内,离母城较近且交通便利的城镇形成了“卧城”,体现了( )
A. 城市的发展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B. 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C. 城市的腹地范围在不断扩大 D.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下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0.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
A. 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 B. 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
C. 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 D. 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
11.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
A. 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B. 加速临港工业的发展
C. 提升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D. 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12.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 城市面积大 B. 城市人口多 C. 经济、交通发达 D. 劳动力素质高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展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3.下列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I阶段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镇化
B. 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 Ⅳ阶段后,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D. Ⅳ阶段到V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14.影响Ⅳ阶段到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交通状况 B. 产业结构 C. 人口政策 D. 自然环境
15.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示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2008年和2011年城市首位度数据。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城市中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35 2.2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沈阳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辐射带动作用。城市之间主要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下图为长三角主要城市分布图和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部分城市辐射强度示意图。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说明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2)分析2014年上海市对长三角不同城市辐射强度的分布特征。
(3)历史上由于长江的阻隔把江苏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大地区,指出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并说明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 ,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庆市 17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 12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 10503.0 2.4 39.2 58.4
图2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答案和解析
1~2.【答案】B、C
3~4.【答案】D、D
5~7.【答案】C、A、C
8~9.【答案】B、B
10~12.【答案】D、C、C
13~15.【答案】A、B、C
16.【答案】(1)位于长江入海口,可以利用内河航运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可辐射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航空、水运枢纽,是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纽带。
(2)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由于距离上海较近,受上海辐射强度大;舟山、扬州等城市因距离上海较远,受上海辐射强度较小。
(3)苏南。距离上海更近,受其辐射带动作用更大;与上海的交通更便利;获得上海产业转移更多。
【解析】(1)上海的特殊位置主要体现在沿河、沿海且位于海岸线的中点。
(2)读图可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受上海辐射带动的强度,与其和上海的距离呈正相关。
(3)通过前两问得出的结论可知,一般情况下,距离上海越近,受上海辐射强度越大,承接产业转移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17.【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解析】(1)图1显示成渝城市群的位置和范围,结合我国的发展战略可知该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图1显示成渝城市群中的城市数量众多,城市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表中显示,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特点是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图2显示重庆和成都的城镇人口远多于其他城市,说明该地区核心城市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针对成渝城市群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2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