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严峻挑战?一、三教合一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峻挑战。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魏晋时期盛行。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道教在民间传播: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道教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材料1: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2:宋代高僧智园曾经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正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三教合一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的理论。
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 丁云鹏三教合一“聚仙庭” 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以上知识思考宋明理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
儒学的统治地位。◇ 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隋朝出现三教合一
的社会潮流。◇ 唐提出“三教并行”、复兴儒学。二、宋明理学“理学”一词的概念: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宋明理学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
九
渊王
守
仁程
颐朱
熹程
颢“程朱理学”: 北宋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理学的宇宙观是什么?(2)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3: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理学的道德观是什么?天理即“三纲五常”.应存天理,灭人欲.(2)主要思想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2: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理学的方法论程朱理学“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观
“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天理是本原
人性亦天理
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
格物致于善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又具有和谐意识,崇尚道德,注重气节,讲求自我节制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而深远影响。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主要理论著作: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并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课堂探究:结合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思考:程朱理学有哪些影响?陆王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 (1139~1192) ,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集大成者。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1: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材料2: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理在心中,“心”就是“理”。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慧能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材料3: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知行合一”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课堂活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宋明理学的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理学在今天……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影响 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积 极 影 响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 学,为万事开太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练习c 2.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的方法是
A.接受经验
B.学习理论
C.实践感悟
D.内心反省c3.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朱熹
C.程颐
D.陆九渊B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