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0 14: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
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2.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3.结合相关情节,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4.精读作品,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艺术
5.总结和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年—1972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
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是被誉为“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他的著作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增进中美关系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作背景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斯诺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之后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伟大的报告文学作品终于诞生。
主要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主要人物
毛泽东
初见毛泽东,斯诺觉得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特点,说话真诚老实,个人自尊心强,必要时候有当机立断的魄力。
毛泽东熟读世界历史,对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毛泽东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身上没有可以称为宗教感情的东西,热爱工作且有强健的体魄和深邃的感情。
主要人物
周恩来
周恩来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出身于一个大官僚家庭,从小就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
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破锁”,加入红色队伍。
主要人物
贺龙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虽已过半百,但依然健康且不知疲倦。贺龙对为富不仁之人很痛根,据说,哪怕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即便有南京军队重兵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主要人物
朱德
朱德天性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喜欢跟普通战打成一片。朱德能跟战士共同生活。作战不管大小,事前都会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
他亲历亲为,细心处理一切事务,亲自领导部队,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
主要人物
彭德怀
率直爽朗、愉快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
崇尚简朴,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与部下一样,很简单。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善于军事指挥,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
主要人物
徐海东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无私诚实,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善良真诚,阶级意识强。
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准备组织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为自己无产阶级的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 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艺术特色
真实记录:斯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在书中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通过访谈、观察和实地考察,斯诺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让读者了解到红军战士和普通民众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
以时间为序:全书按照作者的行程见闻,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斯诺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详细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各个阶段,包括白区、红区、保安、红军前线等地,以及在西安的短暂停留。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艺术特色
人物刻画:斯诺在书中注重对人物的刻画,关注事件背后的个人魅力。他笔下的人物具有非凡的品质,既有伟人的气概,又有普通人的情感。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以及许多普通的红军战士和农民,都在书中呈现出了真实、生动的形象。
文风质朴:斯诺的文风质朴而真诚,纪实毫不做作。他以客观的态度和真实的语言,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以及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这种文风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红军战士的顽强精神。
巩固练习
《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1937年10月, 《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 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巩固练习
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 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里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 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 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 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巩固练习
为什么《西行漫记》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西行漫 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初版除了有关 西安事变和《关于朱德》部分引用了尼姆.威尔斯的笔记材料 外,都是他亲自采访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斯诺西北之行,正值中国和世界局势大转变的开端。由于斯诺的惊人的洞察力和锐敏的分析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最实际的意义来说,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巩固练习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他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地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
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巩固练习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 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同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巩固练习
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
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面应该称呼“同志”或“红小发”。
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
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巩固练习
A相貌并不动人——个沉着、谦恭、说话温和的人,大眼睛(老是“非常柔和的眼睛”),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他对弟兄的忠诚是尽人皆知的。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诉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已所信仰的主义。
巩固练习
请结合原著回答:“A”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请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故事情节要完整。
天性极端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喜欢跟一般战斗员打成一片等。朱德身为红军总司令,却和普通官兵一起劳动,官兵照顾他,不想让他劳动,于是把他挑东西用的扁担藏起来,于是朱德又重新做了一个扁担,还写上“朱德扁担”的字样,不让别人拿走。
巩固练习
在这个自我教育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读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在这里我第一次看见并且很有兴趣地研究了一张世界地图。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密尔的一本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诺莎的《逻辑》和一本孟德斯鸠写的关于法律的书。诗、小说、古希腊的故事,以及关于俄、美、英、法以及别的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的研究,被我混到一起了。
巩固练习
请结合原著回答:该文描述的“我”是谁?从选段中你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特点?
“我”是毛泽东。特点:热爱读书,潜心研究,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经济法律等。
巩固练习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像他的六十岁的同辈谢觉哉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②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③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一一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巩固练习
④“但是所有这一切,还有许多其他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务就是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状态。这样的人民,同江西相比,的确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们在那里工作的物质条件也较好,合格教师也多得多。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以下!
⑤“这里的工作的进展要慢得多。我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们的物质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我们的印刷机也被破坏了,我们现在什么东西都只能用油印和石刻来印刷。由于封锁,我们不能进口足够的纸张。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质量太差。但是别去管这些困难吧。我们已经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到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
⑥“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
巩固练习
联系上下文,请你谈谈第③段中为什么说“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
在西北,不识字人数众多,他们没文化,思想愚昧,看不到未来,犹如陷入了黑暗之中。
请你列举上面选文中刻画人物的手法。
语言描写,如第④⑤⑥段都是徐特立说的话;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如第①段“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巩固练习
①彭德怀过去即有这样一种斗争历史,我原来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不进的结果。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
②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件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巩固练习
③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宁夏产瓜,种类很多,彭德怀很爱吃。可是,好吃惯了的作者却发现彭德怀在吃瓜方面并不是什么对手,但是在彭德怀参谋部里的一位医生面前只好低头认输,他的吃瓜能力已为他博得了“韩吃瓜的”这样一个美名。
④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山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巩固练习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
(1)乐观、愉快爱笑,从他历经困苦但依然愉快爱笑可以看出;
(2)勤俭节约,从他的屋子的简单陈设和饮食可以看出;
(3)低调、朴实,从他和部下一样只有两件制服和都不佩军衔领章可看出;
(4)率真的个性,从他为背心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可看出。
(5)精力过人,从他跟我们爬山比赛可看出;
(6)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巩固练习
联系原著,说说彭德怀加入共产党前的两件英雄事迹。
(1)9岁离家闯荡世界;
(2)17岁领导饥民攻打地主;
(3)参加革命;
(4)遭受各种刑法却不招供;
(5)加入共产党。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