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鱼(教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第五课。以观察、描述鱼的形态特点、运动特点和呼吸为主要内容。在本课,学生将比较人与鱼的运动、呼吸特点: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用肺呼吸,鱼在水里用鳃呼吸等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通过科学课习惯训练以后,有了进行观察活动的经验,能在明确观察目标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观察活动。在观察动物时,一年级孩子经常用到的是用眼睛看,会忽略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的方法。同时,一年级孩子也需要多练习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的技能。教师在组织学生报时,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来指导。如:学生在不知道鱼鳞、鱼鳍、鱼鳃词汇时,教师应先教给孩子相关名词,再指导这些名词与鱼运动、呼吸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知道鱼鳞、鱼鳍、鱼鳃等词汇,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明确科学词汇与鱼运动、呼吸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本课设计思路
(1)、本课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为重点。
(2)、教师在观察金鱼身体结构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从金鱼“它的身体外形是什么样子的?身上长着什么?它怎样运动?”这三个角度来观察。
(3)、教师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绘画鲫鱼。 特色亮点——指导学生先画鱼的身体的整体,在添加局部细节的记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鱼的身体结构和鱼的运动、呼吸。
难点: 用简图描述鱼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鲫鱼。
学生准备:铅笔、书、活动手册、橡皮。
六、教学目标
1、能认读鳃、鱼鳞两个科学词汇,描述鱼的身体结构。
2、知道鱼的鳃、鳍等身体结构帮助鱼适应水生环境。
3、观察并说出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4、能用简图描鱼身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5、对鱼的运动和呼吸表现出探究兴趣。
6、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小鱼进行观察,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七、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谜语:
没胳膊没腿,
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
摇头又摆尾。 (谜底:鱼)
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
3.教师:这些鱼生活地方都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有水水。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 (板书:观察鱼)
二、观察描述鲫鱼
(一)观察鲫鱼特征与画鱼
1.学生回答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鱼有头,头上有眼睛、嘴巴、鼻子、鳃等),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小结。
2.画鱼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最后画鳞。学生跟画。(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
(1)鱼的身体上有很多鳍。追问:鱼有几个鳍?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介绍:鱼长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二)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鱼没有脚,在水中是靠什么来运动的?请你仔细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手模仿鱼鳍的运动。
3.小结:鱼是靠身体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的。
(三)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
1.教师课件展示鱼鳃的图片,提问学生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合,这是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
3.设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靠什么来呼吸的?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呼吸和鱼的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呼吸的。
(四)联系生活:课件展示污染鱼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不往水里乱扔垃圾保护水资源等,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三、拓展:
1、提问:你了解鱼的内部结构吗?(出示鱼的骨骼和化石图)
2.教师讲解:上一节课我们观察了蜗牛,结合今天的学习说一说蜗牛和鱼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鱼生活在水里。身体结构也不同,蜗牛有触角,有足,没有鳞片,用肺呼吸;而鱼没有触角,有鳍,有鳞,用腮呼吸。
课堂总结: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很不错、掌握了鱼的基本知识并且学会了用图文描述鱼的特征。望大家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能对鱼又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八、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安排)
课内作业:完成活动手册P12页的鱼的简图绘制。
课后作业:将鱼的身体结构及特性说给家长听。(应双减要求,一年级小朋友不布置书面作业。)
九、板书设计 :
观察鱼
鱼鳍 全身鱼鳞
鱼鳞 用鳍运动
鱼鳃 用鳃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