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手抄报绘散文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手抄报绘散文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09:4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手抄报绘散文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次 八年级上册 单元 第四单元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为其中一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要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从作品中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对照他人的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并“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学情分析】
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散文中选取其中一篇,先对文章进行散文归类,再为同学讲解其选材、结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技法,并说明其对写作的帮助。
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一个教学班,共计37位学生)
(1)选材与结构:85的学生对所选散文的选材有比较准确的概括,但仅有41%的学生对散文结构有比较清晰的梳理和讲解。
(2)语言特色:70%的学生能有意识地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但仅有44%的学生对散文的语言特色有较为准确的把握。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禾自清《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述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的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索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茅盾《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却起伏跌宕,颇能撼动人心。作者描写白杨树“绝无旁枝”“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片片向上”“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形象特点,将其与北方农民、北方的抗战军民以及抗战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建立起联系,层层深入地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散文二篇)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昆明的雨》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雨”串联起当年的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了,而文中的景、物、人、事又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全文充满了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堪称美文的代表。
【核心任务】
为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名著,提高写作的兴趣,我校计划让学生来一场文化与心灵之旅,举办以“我爱读书”为主题的读书手抄报大赛,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内容制作手操报吧。
【课段安排】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四个课段推进:
第一课段:思维导图理情节,诵读课文,梳理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第二课段:反复品味、欣赏语言,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欣赏能力;
第三课段: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通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四课段,根据前几节课所学绘制手抄报,并在班级中评选出最佳代表,代表班级投稿。
【单元目标】
一、语言目标
1.理清文章线索,划分层次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象征、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方法;
3.学会阅读和鉴赏抒情散文,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4.了解、把握不同散文类型的写法特点。
二、思维目标
1.掌握文学形象刻画的方法和意义;
2.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价值目标
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情景任务】
为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名著,提高写作的兴趣,我校计划让学生来一场文化与心灵之旅,举办以“我爱读书”为主题的读书手抄报大赛,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内容制作手操报吧。
【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段:三课时“思维导图理情节”
第二课段:二课时“反复品味、欣赏语言”
第三课段:二课时“体会作者情感”
第四课段:二课时“评选手抄报”
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 思维导图理情节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梳理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明确线索,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
【课堂学习】
任务一:默读课文,方法导向
【教师导语】:默读课文,找出《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的文章线索,并利用思维 图理清文章思路,最后形成个性化思路呈现在手抄报中。
【小贴士】
线索: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它把作品中的各个事件联成一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一部叙事作品通常都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但起主导作用的只有一条。
2.线索相关常识
线索 解说 举例
实物 以一个具体的事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紫藤萝瀑布》
人物或人物的某一特征 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的历程等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回忆我的母亲》
事件 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散步》
时间 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 《老山界》
地点 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 《老山界》
思想感情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春》
任务二:锁定“背影”,明确导图
【教师导语】《背影》中一共几次写了父亲的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每次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圈点批注,筛选出重要信息,画出思维导图。
第一部分(1)思念父亲,点出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描绘背影
背影 买橘背影 背影(线索)
送别背影
第三部分(7)思念父亲,怀念背影
任务三:锁定“不平凡”,打通脉络
【教师导语】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抒情散文,文中运用了一组相似而有变化的句式来结构全篇。细读文本时,你会眼前一亮,用这组句式来打通文章脉络,请大家浏览课文,找一找能够标示全文结构的句子。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自行圈点勾画,明确答案。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及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教师导语】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四个句子,从中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明确:“不平凡”既是礼赞的原因,也是课文的线索。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依照刚才的分析,抓住文章线索“不平凡”,理清文章脉
络,划分层次。
辽阔平坦
生长环境 景美
黄绿错综
不平凡 干:笔直 枝:靠拢 坚强不屈
(树)
外部形态 形美 朴质严谨
白杨礼赞 叶:向上 皮:光泽
力争上游 团结上进
内在气质 倔强挺立 神美
不折不挠
北方的农民,家乡的哨兵
不平凡
(人) 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任务四:感悟“昆明的雨”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默读《昆明的雨》找出能帮助你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示例:1.题目“昆明的雨”
2.想念昆明的雨
3.表达一种乡愁
【提示】同学们,你们看目录上这篇课文的旁边是带星号的,它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课文的阅读提示或旁批来帮助自己找到解读文本的方法。请大家认真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找到解读《昆明的雨》的密码。
示例:
1.记忆是昆明雨季的景、物、事。
2.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3.昆明的美。
作画---引出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的特点
昆明人家门头上倒挂的仙人掌
昆明菌子极多 深切怀念
昆明的雨 回忆---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无限热爱
雨季的花是缅贵花
对一些往事的怀念
点题----想念昆明的雨
任务五:诵读“生命”,梳理脉络
【教师导语】优美的哲理散文需要诵读,请同学们诵读课文,读通读顺,思考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诵读课文,讨论问题。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教师导语】文中哪些句子可以支撑你的这一判断?
明确:(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小标题补充完整。
第1段:慨叹有限的生命。
第2段:感动 的生命。
第3段:感谢 的生命。
第4段:赞美 的生命。
第5段:咏叹生命的奇迹。
预设:
神奇 永久 永存
任务六:感悟“为什么而活”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诵读课文,读通读顺,思考本文作者的观点。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诵读课文。
师追问: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快速回答。
预设: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
预设: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具体阐述“我”活着的三个理由;最后总结全文。
第一部分:提出自己人生的三大追求
对爱情的渴望
责任
我为什么而活 第二部分:对人生的三大 对知己的追求
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
任务七:完成作业
将思维导图创意的画在板报上。
第二课段 反复品味、欣赏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欣赏能力。
【课堂学习】
任务一:重点感知,把握事物特点
【教师导语】默读《白杨礼赞》《昆明的雨》,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标注出表现“白杨树”和“昆明的雨”的特点的句子,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特点 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 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预设操作方法】1.学生默读完后交流讨论;
2.班级展示,教师引导点拨。
明确:
(1)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
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使白杨树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密;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
“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活动二:品味语言、欣赏语言
【教师导语】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这两
篇文章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请你选择3-5句加以赏析,把它们摘录下来,填充在手抄报中。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完善手抄报。
示例:
《白杨礼赞》:“礼赞”这个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看似白杨实则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昆明的雨》(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明确:用“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形象地描写出牛肝菌的颜色、口感和味道,表达出作者对牛肝菌的喜爱之情。“很好吃”这三个字是日常用语,很好地体现了汪老散文平淡、家常的语言特色。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明确:用“戴”“穿”“坐”“吆喝”等一系列的动词,对苗族女孩子进行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文字富有生活气息,很有画面感。
任务三:品语言、悟哲理
【教师导语】作为议论性的哲理散文,《散文二篇》中一些精警的语句发人深省,请找出来,深入理解。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导。
教师示例:
(1)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理解: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2)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境的边缘。
理解: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其中“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形象的说法。
任务四:完成作业
根据本科段所学,完善手抄报。
第三课段:体会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课堂学习】
任务一:赏读课文,读懂父爱
【教师导语】“一个背影,两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中,哪些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 是什么触动了作者?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先自主思考探究,然后再小组内交流,分享探究结果。
问题1:请同学们认真研读第六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背影的,完成表格。
描写方法 相关词句 作用
明确:
描写方法 相关词句 作用
外貌描写(衣着、体型) “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铺垫,突出买橘子的不易
动作描写 “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 分解动作,定格背影
情感烘托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感情的强烈表达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问题2: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内容上,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结构上,“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问题3:一次“再三嘱咐”,一次“嘱”,一次“嘱托”,中间还有一次“踌躇”。想一想:父亲真的是啰唆吗
【预设操作方法】学生结合文意,理解父亲的“啰唆”
明确:不是。父亲因为事忙,因此无法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不放心而亲自送“我”。这其中写了父亲“终于不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的犹豫反复心理,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需要他关怀照料的儿子。
问题4:找出并读读这五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相关句子 理解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身心最难受的便是父亲,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这在表现了父亲坚强的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细心关照之后,父亲又想起儿子路上口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父亲为儿子考虑得很周到。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因对别人不放心,自己再忙还是坚持亲自去送,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两句话包含了父亲对“我”的牵挂、惦念、依依不舍之意。
进去吧,里边没人。
情感:表现出父子情深。
任务二:读懂礼赞精神
【教师导语】同学们,通过上一环节的朗读,我们明白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请同学们继续深入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他写作此文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达到了他的写作目的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的农民与守卫家乡的哨兵,赞美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象征手法。
【资料链接】托物言志与象征
托物言志:也称寄情于物。是指作家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首先要细致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本文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斗争,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文章既是在高声赞美白杨树,更是在讴歌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讴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又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大都表现在文章立意上,是借某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种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
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地
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任务三:回读,悟雨
【教师导语】难忘雨季:作者反复强调“我想念昆明的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操作方法】小组合作,得出结论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对昆明的怀念之情,对宁静、恬淡生活的留恋
【教师导语】《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如何以雨的视角“以小见大”的;怎样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
明确:
(1)物是载体,文中所写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等,信手拈来,可见作者对昆明的记忆之深,感情之深厚。
(2)昆明雨季的景、事、物是“散”,表情达意是“聚”。
【教师导语】朗读文章最后两段,想一想“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到底是哪些情味呢?
明确:淡淡的乡情、真挚的友情、青春的纯情、生活的诗情、生命的热情…
任务四:完成作业
将本节课所学创造性的补充到手抄报。
第四课段:评选手抄报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目标】根据前几节课所学绘制手抄报,并在班级中评选出最佳代表,代表班级投稿。
【课堂学习】
任务一:小组互改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从美观、思维导图、语言表达、情感表述、完整性等方面,对小组同学的手抄报进行建设性的批改。
任务二:自我完善
学生在完成组内互评之后,完善自己的作品。
任务三:评选展示
作文评价量表
标准 评价 建议
优秀 良好 达标
色彩搭配美观
思维导图完整,符合课文内容
语言赏析到位
情感表述准确
图文结合,完整
【单元设计反思】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多角度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其人文主题为“情感哲思”。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关键语段和言语表达形式,体会文章的情感, 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是本单元主要的学习任务。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四个课段推进:第一课段:思维导图理情节,诵读课文,梳理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二课段:反复品味、欣赏语言,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欣赏能力;第三课段: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通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四课段,根据前几节课所学绘制手抄报,并在班级中评选出最佳代表,代表班级投稿。
【测试反馈】
1.必做题
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2.选做题
中外名家书写生命哲思、人生感悟的文章很多,课余不妨读读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克斯的《人生》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