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的复习2

文档属性

名称 相似三角形的复习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8-04-03 12: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设计者:陶庄中学 黄永新
设计说明 相似三角形复习设计2课时,此为第2课时。第1课时主要复习比例、成比例线段和黄金分割。第2课时主要复习相似三角形概念、性质和判定及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计算、证明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主要是相似的多种情况计算,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方法;例2主要是实际问题中应用,主要是相似的计算,变式又涉及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探究主要是矩形折叠中相似的证明,让学生猜想——证明;
课 题 相似三角形的复习2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相似的性质和判定。2、能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别方法和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3、能利用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 点 相似三角形的计算和证明,以及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 点 例1、例2和例2的变式
教 法 通过分类讨论思想,利用几何画板,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题目,并规范解题格式(突破难点)。
学 法 结合数学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数形结合使解题思路清晰(突出重点)。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能力培养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复习目标1、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相似的性质和判定。2、能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别方法和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3、能利用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点回顾:一、定义二、性质三、判定 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学生一起回答重温性质和判定画图、数学语言 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相似性质和判别方法是解决相似计算、证明及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
二讲解新课 热身练习1、2、3、4、牛刀小试Rt △ABC的斜边AB上有一动点P(不与点A、B重合 ),过P点作直线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共有多少条,请你画出来。预设问题1:相似判定中那几个可用、好用? 渐入佳境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AB=2,OA=7,OC=3, AB⊥X轴于点A,C在y轴上,如果点P在X轴上运动,使得以P、A、B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O、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点P的坐标是多少 预设问题2:能确定P点的位置吗,位置确定后对应边呢?合作交流例2.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的一条直角边长为1.5m,面积为1.5㎡,工人师傅要把它加工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桌面,请甲、乙两位同学进行设计加工方案,甲设计方案如图1,乙设计方案如图2。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较好?试说明理由。(加工损耗忽略不计,计算结果中可保留分数) 预设问题3:要比较出哪个方案好,要算出二个图中的那个量?预设问题4:怎样算出图1、2中正方形的边长?预设问题5:图2中相似后用对应边成比例,少1组怎么办?例2变式.若改为加工成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桌面,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怎么样 预设问题6:矩形的面积可以变化,我们想到用什么表示?预设问题7:面积设为y,其中一边设为x,怎么建立函数?自主探究练习.如图,先把一矩形纸片ABCD对折,设折痕为MN,再把B点叠在折痕线上,得到△ABE,过B点折纸片使D点叠在直线AD上,得折痕PQ。(1)求证:△PBE∽△QAB; (2)你认为△PBE和△BAE相似吗? 如果相似给出证明,如不相似请说明理由;(3)如果沿直线EB折叠纸片,点A是否能叠在直线EC上? 为什么?(提示见幻灯片)小结:我知道了…………我感到困难是…………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回答一般学生根据平行判别相似可以画出1~2条,第3条大部分同学可能会遗漏学生上黑板画中等学生能做出1~3种情况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合作交流学生一起回答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得到一定的提示,具体过程回家完成。运用相似计算等较复杂的相似题 设计了一些基础、中考常出现和热门的题型操作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此题较好的考察了平行判定相似和AA判定相似。此题是上题的延续,本想设计一动点相似问题,但感觉动点问题还是比较适合函数,此题考察了学生思考的周密性,也结合坐标考察了相似后的计算,并体现了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本题来自生活中实际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相似计算对2种方案进行比较,着重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并结合了相似判定、性质和等面积法等知识。变式则结合了二次函数最值问题,并最大的并非是正方形。此题为山东07年中考题,折叠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1小题是比较基础的相似证明,2、3小题都是先猜测再证明,其中2的证明很巧妙,一般的同学可能想不到。知识概括突出重点
作业布置 1、自主探究题2、作业本——相似三角形的复习 板书设计 相似三角形的复习2定义 例2 例2变式性质 判定 学生板演
教学随笔 课堂以“相似三角形定义、性质和判定”为主线,涉及相似的计算、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第 1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