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14:4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重点)
2.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重点)
3.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鲁迅在文中提到,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一句:“你改悔罢!”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你知道托尔斯泰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他身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吧!
二、助读学习,介绍
作者、背景
1. 作者简介。
作者 茨威格 生卒年 1881—1942 国籍 奥地利
评价 作家、评论家 作品风格 其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情感)著称;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代表作品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罗曼·罗兰》等 2. 列夫·托尔斯泰。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游历西欧,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丰富,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3. 传记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是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的。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体;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重点字词。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脸颊(jiá)        黝黑(yǒu) 粗糙(cāo) 崎岖(qí) 平yōnɡ(庸) 滞留(zhì) 愚钝(dùn) qì(器)宇 蒙昧(mèi) 酒肆(sì) 缰绳(jiānɡ) 轩昂(ánɡ) 胡髭(zī)      长髯(rán)
一绺(liǔ)
鬈发(quán)
锃亮(zènɡ)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胆qiè(怯)         藏污纳垢(ɡòu) 鹤立鸡群(hè) 正襟危坐(jīn) 诚惶诚恐(huánɡ) 入mù(木)三分 粗鄙(bǐ)
禁锢(ɡù)
侏儒(zhū)
无垠(yín)
粗制滥造(làn)
颔首低眉(hàn)
意趣盎然(ànɡ)
(2)尝试认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总体印象。
总体印象:伟大、深邃。
2. 梳理脉络,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品读课文,认识其“形”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圈画词句并理解。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植被多于空地”来比喻“多毛的脸庞”,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托尔斯泰脸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髭浓密。)
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从长髯、眉毛、鬈发角度描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③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用“低矮的陋屋”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身材的矮小与普通,与“天才的灵魂”形成鲜明对比。)
(2)说说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托尔斯泰的外貌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五、美读课文,感悟其“神”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1)圈画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说明其描写的角度和内涵。
描写角度:写目光犀利;写目光蕴情丰富;写眼睛的威力;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提示他人生的不幸。
理解句子内涵:
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将托尔斯泰的目光比作锃亮的钢刀,极言其目光的犀利、敏锐。)
②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③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灵感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
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2)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刻画方法:细节描写、比喻、夸张等。
六、思读课文,探究其“法”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托尔斯泰的外形,突出其“丑陋,粗鄙”的特点;第二部分细节刻画他的眼睛,突出其智慧,锐利、锋利的特点。这两部分矛盾吗 作者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抬高、褒扬。“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小结:文章以“突然”为标志,来了个逆转,先抑后扬,写托尔斯泰外貌的丑陋是为了突出其眼睛的美,这样写让重点更突出,让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鲜明,也让读者更能窥见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七、联系实际,深层探究
阅读第9段,解决课文批注的最后一个问题——“‘看透事物本质’,却会失去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材料:托尔斯泰曾两次离家出走,第一次半路返回,第二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不断求索真理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17卷文集,是驰骋俄国文坛60余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世间种种罪恶的根源,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使得他不但没有找到幸福感,反而倍感
痛苦,而这痛苦使他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异乡,这一点就说明他的痛苦。
八、比较阅读,探究不同
本文选自《三作家》,是传记作品。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它们属于回忆性散文。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文体的异同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回忆性散文 传记
相同点 不同点
回忆性散文 传记
相 同 点 ①都叙述人物的真实事迹,不虚构;②都通过具体的事件刻画人物形象;③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等 不 同 点 以叙述事件为主,对细节的刻画较少 记叙的较少,人物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较多
重在表达对往事或人物的某种或某些情感 重在为读者展现人物的伟大精神
五、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受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本文,我们对这样的
评价有了更深的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第一部分(1-5):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
第二部分 (6-9):非同寻常的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
多毛,须发浓密
犀利的目光蕴含丰富的情感
乡村野夫的面孔
面部
忧郁、消沉
普通大众的脸








从托尔斯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以及中国先哲老子所著的《道德经》。1891年,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烈杰尔烈的一封信中,附了给他留下印象的作品的名称。这些作品总共不足50部,《道德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著作位列其中。这是他在完成《战争与和平》和《忏悔录》等世界巨著之后,思想经历巨大困惑之时,遇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所总结出来的。托尔斯泰在读了老子的著作后感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完美的哲学!
拓展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1.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4.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5.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6.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