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之《钱塘湖春行》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17:2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断桥残雪
曲院风荷
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
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
属河南),唐代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1.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公元823年或824年)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3. 写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 朗诵指导,读准读顺。
“钱塘湖”即西湖,“春”是作者观赏美景的着眼点。“行”是全诗的线索。
钱塘湖春行
标题解读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 云脚低。
即贾公亭。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在西湖的里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译文】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诗意解读
几处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
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向阳的树。
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衔取。
【译文】从几个地方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在啄泥筑巢。
乱花 渐 欲 迷人眼,
浅草 才能 没 马蹄。
各种颜色的野花。
副词,将要,就要。
使人眼花缭乱。
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遮没,盖没。
【译文】纷繁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 行不足,绿杨 阴 里 白沙堤。
以孤山为参照物。
百游不厌。
同“荫”,指树阴。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译文】我最爱西湖东边的景色,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碧绿的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4. 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孤山寺北 
贾亭西 
白沙堤
(2)如此流连忘返,如此直接的告白,从哪里可以读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景象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品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修辞角度)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
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炼字角度)“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争”是人的行为,这里把早莺拟人化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状态。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4)如何理解颈联中的“乱”和“浅”
“乱”指春天百花初开,争奇斗艳,但还没有到繁花似锦的程度,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浅”则指春草方生,尚未到绿草如茵的程度。这两个字精准地表现出初春景物的特点。后面的“迷人眼”和“没马蹄”不仅体现出诗人眼光的敏锐,而且融情于景,把景和情联系了起来。
(5)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全诗紧扣“早春”着笔,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除最后一联直抒胸臆外,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写法,从生机盎然的景物描写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人的喜悦心情以及对西湖的热爱。
诗歌小结
钱塘湖春行
首联:交代行踪,勾画早春轮廓(所在)
绘春景
颔联
颈联
尾联:抒真情——行不足(所感)
喜悦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拓展阅读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