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18: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写 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重点)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重点)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重点)
同学们,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告诉我们,即使是看起来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铅笔、水笔、毛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在说明一样事物的时候,就要抓住它的特征,这样才能把它说清楚。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特征 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人或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识别、特殊、标志。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仔细观察,发现特征。
没有观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特征。写作前,对事物
二、写作指导
进行观察,必须“五官开放”,充分利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长短、规模等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观察时,不但要看表面,还要看内部,要逐层剖析,仔细研究,想一想:哪些现象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哪些现象
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把表象作为入门的向导,在反复思索中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观察还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以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二)学会比较,明确特征。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要想快速抓住事物的特征,还要学会比较,在比较中观察、鉴别、判断。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判断。在比较中,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才能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
(三)引用资料,丰富特征。
事物有其外在的特征,也有其发展历史、原理功能、特殊价值和文化意义等内在特征。这些内在特征不是单靠眼睛观察就可以看到的,而是需要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的研究分析才能发现和知晓。引用丰富详实的资料,
有利于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如毛宁的《梦回繁华》一文,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时,用《东京梦华录》中的相关资料来加以印证,这样就更能突出作品的写实性特点。
(四)运用方法,突出特征。
说明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恰当地选用。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引用了《水经注》里的资料,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再如《苏州园林》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将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与其他建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训练一 利用材料,抓住特征
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①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
三、写作训练
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②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
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层过滤,井水也变得清澈甘甜。
③关于坎儿井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井渠说”,认为坎儿井与汉武帝时期凿井渠引洛水的史实关系密切。二是“西来说”,认为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古波斯(今伊朗)传来的。三是“本地说”,认为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已约500年,坎儿井很可能就是新疆本地的产物。
④不论坎儿井起源于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生活在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就有了生存的基础。
⑤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
⑥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在3 000米以上。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 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⑦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 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但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加上开挖极为困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
⑧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人们已经认识到,与现代引水技术相比,坎儿井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耗其他能源的优势,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改编自胡文康《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提示:
1.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2.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
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训练二 写一建筑物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这一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2.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训练三 写一物品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观察物品的外形,想一想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这个物品有什么用途等。从中选取反映物品主要特征的内容做重点说明。
2.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比如写自行车,可以先写外形特点,再写自行车的制造材料以及这种材料的特点,之后写自行车的性能特点、骑行感受等。
3.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
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新疆的坎儿井
佳作展示
训练一
一个完整的坎儿井,大体是由竖井、出水口、明渠、暗渠四部分组成。人们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上每间隔数十米打一口竖井,并在地下将竖井连通成渠,使地下水得以流入村庄。在需要水的地方就将水引到蓄水池,方便取用。
坎儿井的来源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认为汉武帝时期凿井渠引洛水的史实与坎儿井有关;二是认为坎儿井是从古波斯(今伊朗)传来的;三是认为坎儿井是由新疆本地人发明,且代代相传。
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1 784个坎儿井,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但是随着近年来西北的高速发展,现在坎儿井的形势不容乐观。2003年,坎儿井的数量锐减至614个,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数百年留传下来的独特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危在旦夕。
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1 784个坎儿井,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但是随着近年来西北的高速发展,现在坎儿井的形势不容乐观。2003年,坎儿井的数量锐减至614个,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数百年留传下来的独特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危在旦夕。
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人们认识到,坎儿井的生态使用价值很高,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如今,许多干涸的坎儿井重新流出了汩汩清水。
这篇说明文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组织,按逻辑顺序对坎儿井进行了说明。文章先介绍坎儿井的建造条件和构造原理。然后介绍坎儿井的历史和现状。最后总结,坎儿井作为西北绿洲农业的命脉,不仅生态使用价值很高,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整篇说明文,突出了坎儿井的主要特征,说明顺序非常清晰。由主到次,从构造原理到历史文化,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名师点评
在五莲县城东临,御景园西侧,有一座秀美、雅致的广场,它就是五莲小有名气的芙蓉广场。
之所以被命名为芙蓉广场,是因为广场周边有大量的芙蓉树,再加上富强路两边的芙蓉,构成了五莲县城东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到春末夏初,芙蓉花绽放,那丝丝缕缕的芙蓉花开满花树,远看像粉红色的云雾,近看如儿童虎头帽上那可爱的绒球。下面就让我来带领大家参观一下芙蓉广场吧。
芙蓉广场郑玉莹
训练二
整个广场略成正方形,长约200米,宽约100米,总面积约20 000平方米,有两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广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依山傍水,取自然之势,再加上人工整治,整个广场如一幅山水画卷。
广场的主体部分是中间的主题广场,广场呈圆形,全部用五莲自产大理石铺砌,中间设计有假山、喷泉。喷水池中的喷泉不停地喷着水,中间最大的水柱有6米高,四周排着一圈小水柱。夜间,水中彩灯齐明,
光照流水,甚美。喷水池北面是假山,由灰蓝色的虎皮石堆砌而成,两边假山形状各不相同,西边的山峰有的像宝剑,有的像铁塔,有的像寿星;东边的山峰有的像公鸡,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猴子,不一而足。山中有由石头铺成的小路,方便游人前往观看,山间还有人造小溪,溪水日夜不停地顺着石头流下来,真乃人间仙境。假山正中竖着一巨大LED屏幕,每天不间断地播放着新闻,供游人了解时事。四周是沿着山势垒
成的石阶,有6层。每到傍晚,这里坐着不少的人,他们一边休憩,一边观看着电视,一天的疲劳也慢慢消失。
登上台阶,便是广场的第二层。这一部分以草坪、绿植为主,兼有环绕小径。小径宽大约一米,全部用鹅卵石铺砌而成,与周边的绿草、芙蓉树相互辉映,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区。在草坪周围各有一排高50厘米左右的草坪灯,50多盏草坪灯从不同的角度射上草坪,把整个草坪照得五彩斑斓,煞是亮眼。
草坪外还围着一圈路灯。每到夜晚,有30多盏路灯齐明,一条大约8米宽的柏油路环绕着大草坪,供人们闲游健身。
广场为开放式,从四面都可进入,但在东北和西南各有一个木制长廊,上面缠络着紫藤萝,每到夜晚,这里点亮千万盏彩灯,与紫藤萝相互辉映,煞是好看。
广场正北对着的是公园管理处,共2层。南面是万福园广场富强店,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是一个超大型的商场。
这就是我们的芙蓉广场,怎么样,还漂亮吧,有空来玩玩吧。
文章介绍群体建筑——广场,抓住芙蓉广场秀美、雅致的特点,重点介绍第一层主题广场,略写周边草坪及建筑,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另外作品采用总分总结构,以游览的方式介绍,让文章生动亲切,也是作品的亮点。
名师点评
近期,我看到一则挺有趣的谜语:“稀奇真稀奇,鼻子当马骑,直到去睡觉,彼此才分离。”①这是什么呢?聪明的读者肯定猜到了,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
①运用谜语来介绍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训练三
这就是眼镜。目前随着近视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戴上了近视眼镜。我在小学六年级就加入了近视一族,戴上了近视眼镜。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小、初、高学生近视患病率分别为50%、
60%和70%。近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天性遗传,一是后天不注意用眼卫生。现在很多同学过度地使用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视、电脑等),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②
②采用引资料、分类别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近视的人数之多和引起近视的原因。
近视眼镜分为普通近视眼镜和隐形近视眼镜。隐形近视眼镜虽然更为美观,但平时护理要求更高,操作更麻烦,所以我戴的是普通近视眼镜。③
③介绍近视眼镜的分类。
普通近视眼镜由镜框和镜片组成。民国时期的眼镜,大多是圆框眼镜,而现在的镜框各式各样,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等。在颜色上更是五彩缤纷,有红色、黑色、金色、无色等。我选择的是带有卡通图案的粉色长方形镜框。④
④介绍近视眼镜的镜框形状和颜色。
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近视眼主要是由于晶状体的变形,导致光线过早地集合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凹透镜则起到了发散光线的作用,使像距变长,使物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这样就能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凹透镜焦距的大小,决定
了近视眼镜的度数。近视眼镜的镜片厚度会因人们眼镜度数的高低而随之改变。⑤
戴近视眼镜虽然能够让我们看清事物,但也会带来很多不便。比如长时间戴眼镜后,鼻翼处会留有两个印记,眼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⑤介绍近视眼的成因和近视眼镜的矫正原理。
在冬天时,热气腾腾的水蒸气是最麻烦的,水蒸气会附着在眼镜表面,让我们什么也看不清。⑥
近视眼镜,让我欢喜让我忧。但自从有了它之后,我的生活少不了它。⑦
⑥写戴眼镜的烦恼。
⑦结尾议论抒情,再次点题。
作为一个戴眼镜一族,小作者抓住了自己离不开眼镜这一点,抓住近视眼镜的特征,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近视眼镜的构造以及矫正视力的原理,同时阐述了佩戴眼镜的烦恼。作者观察细致,重点突出,说明自然生动,很容易引起佩戴眼镜者的共鸣。
名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