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课件 共2课时(共43+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课件 共2课时(共43+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18:47:59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愚公移山》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重点)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愚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他为什么被人们广为传唱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学习——《愚公移山》。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回顾复习,了解《列子》
请同学介绍一下《列子》这本书或者其中的故事内容
(1)《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原书已散佚,今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
(2)《杞人忧天》一文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是继老子和庄子之
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终
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列子》原书已散佚,今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
助读资料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某种超自然力量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创作的一篇寓言。
2.从体裁上分析,同学们猜测一下,《愚公移山》
属于什么类型
对,《愚公移山》从体裁上看是一篇寓言。作为寓言,也就是说其故事是虚构的,写作的目的是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
太行( ) 万仞( ) 冀州( )
惩戒( ) 山北之塞( ) 迂( )
魁父( ) 豫南( ) 荷担者( )
箕畚( ) 朔( ) 智叟( )
始龀( ) 穷匮( ) 亡以应( )
厝( ) 陇( ) 孀妻( )
kuì

sǒu

chénɡ
shuānɡ
hánɡ
rèn

jī běn
cuò
lǒnɡ
chèn
kuí

shuò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初读,扫清障碍。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2.教师范读,读准语气。
教师范读,读准语气。
节奏:
(1)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语气:
“其妻献疑”部分,应该采用关心的语气,读出担忧、疑虑的心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部分,应该读出嘲讽的语气,读出蔑视、轻视的心理。
教师范读,读准语气。
节奏:
(1)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四、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 汝 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将近
阻塞
曲折,绕远
苦于
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这两座大山横亘面前而阻塞交通,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
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
提出疑问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安放。
介词,凭。
译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
山丘都不能消减,又能把太行山、
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
放置土石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
三个能挑担的人。荷,肩负、扛。
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这里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凿石头,挖泥土。扣,敲、打。
复姓
寡妇
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龀,换牙。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易,更替。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词。
于是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老年男子
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
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指草木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长叹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即使
不如,比不上
幼儿,小孩
穷尽
愁苦,这里指担心
没有话来回答
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增高加大。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
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已,停止。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山岗阻隔。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神话中的山神,手中抓着蛇,所以叫他操蛇之神。
指神话中的天帝。
神话中的大力神。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
背。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
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重点字词梳理
(1)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今义:方向)
河阳之北(古义:山南水北。今义:阳光,太阳)
达于汉阴(古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今义:阳光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
寒暑易节(古义:更替。今义:容易)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
(3)一词多义。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且焉至土石(往哪里,在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无意义)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至土石(连词,况且)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告之于帝(介词,向)
箕畚运于渤海之位(介词,到)
(4)词类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
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帝感其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感动)
(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应为“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
告之于帝(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
②省略句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前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应为“(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固定句式
其如土石何(“如……何”,表示疑问语气的一种句式,把……怎么样)
五、寻读阅读,筛选信息
1.各小组根据翻译理解,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愚公决定移山,移山过程中打动天帝,山被移走。
(2)按照情节发展概括:
故事背景 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年且九十
故事开端 提出主张——讨论方案——开展行动
故事发展 反驳智叟
高潮结局 感动天帝,山被移走
五、寻读阅读,筛选信息
2.筛选信息。
围绕“移山”这一话题,小组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移山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痛感迂塞之苦)
移山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
移山方式 叩石垦壤,箕畚运(移山工具简陋)
移山人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移山人单力薄)
移山路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路途遥远)
移山决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移山定能实现)
3. 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筛选的相关信息,复述故事。
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
先在小组内讲述。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故事梗概。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1
12
13
14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告诉了天帝。
终于天帝被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15
这一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课后同学们继续诵读课文,力争早日能背诵本文。
六、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
故事的背景——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有两座山
毅力与决心
愚公决心移山
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人员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家人态度——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移山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移山艰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烘托)(共30张PPT)
《愚公移山》
1.分析探究,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和写法。(重点)
2.理解寓意,探究质疑。(难点)
检查背诵情况,统计背诵人数。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1. 再读课文,感知态度。
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
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二、研讨课文,把握人物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 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教师范读,读准语气。
节奏:
(1)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小结:
支持愚公移山的有: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智叟、操蛇之神。
2. 对比分析,探究意图。
(1)“愚公之妻”PK“智叟”。
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愚公之妻 她不反对移山,只是从“献疑”的角度提出问题,有利于移山
河曲智叟 他是嘲讽,是责备,语含轻蔑,有挖苦之意,其目的是阻止移山
(2)“愚公”PK“智叟”。
①愚公为什么坚信山能够被移走 找出原文句子回答。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②从“愚公”和“智叟”对待移山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观点不同,试简要分析。
愚公:是发展观。他目标远大,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念,坚信山一定能够被移走。
智叟:是静止观。他鼠目寸光,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放大了移山的困难。
③作者为二人命名也富有匠心,请探究说明。
作者称呼两位老人,一位是“愚公”,一位是“智叟”。公,即对上了年纪男子的尊称。叟,即年老的男人。从称呼上明显感到作者对愚公的态度更加尊敬。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而被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而被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小结:愚公是一位智者,因为他召集家人共同谋划,既发现移山的困难,又敢于面对困难。智叟仅有一些小聪明。小聪明产生于头脑,大智慧来源于心灵;小聪明体现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内心;小聪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则淡泊宁静;小聪明多有才无德,大智慧则德才兼备。愿同学们有大智若愚的大智慧。
智叟和愚公的分歧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人物分析
人物特点
智叟:
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
安于现状、自作聪明、鼠目寸光
愚公:
目光长远、雄心壮志、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造福后人、大智若愚
对 比
智叟不“智”,愚公不“愚”,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形象。
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本文在许多地方富有深意。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理解分析下面的问题。
三、悟读课文,理解用意
1.作者极力写山之高、人之老、路途远有什么用意
文章写二山既高且大,愚公一家人力单薄,有老有小,土石运送路途遥远,突出困难之大,挖山不易,有力地烘托了愚公的形象。
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
有什么意图
文章安排“遗男”“跳往助之”这个情节,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单调,“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
3.文章结尾山被夸娥氏背走,这是不是迷信 有什么用意
不是迷信,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富有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1. 探究愚公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天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天帝感动了
四、思读故事,理解寓意
是愚公的精神。
愚公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1)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
(2)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
愚公精神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把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定义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98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让愚公精神满神州——一九八六年元旦献词》,把愚公移山精神内涵进一步定义为“坚韧不拔、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随着时代的发展,愚公移山精神也与时俱进,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内涵升华为“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寓言故事所揭示的哲理能够适用于所有人的原因。想一想,对于我们,你是怎样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
不惧困难,知难而进,不达目的不罢休。
2.探究《愚公移山》的寓意。
读一篇寓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有不同的寓意阐释。请同学们说说你从本文学习中获取的道理。可以从多角度分析。
(1)从愚公的角度分析,我获取的是对愚公精神的理解。愚公精神也就是本文揭示的寓意。
(2)从智叟的角度分析,我获取的道理是要放眼未来,敢于实践,不能被困难吓倒,要长远考虑,早做打算。
(3)从众人共同挖山的角度分析,群众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小结:对于《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我相信,不是一两个同学有疑问:为什么愚公不搬家 这样花费的力气小,成本当然也就小了。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目的是告诉我们道理。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相反,如果绕山而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愿望,也体现着一种精神与态度。
“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今天已经成为时代的流行语。这句话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它既接地气,又形象地诠释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就是愚公精神。学习本文后,希望同学们也能像愚公一样,既要仰望星空,冲破现实的束缚找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双手让梦想变成现实。
六、课堂小结
智叟 对比 愚公
目光短浅 胸怀大志
安于现状 远见卓识
自作聪明 坚持不懈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山神惊惧 帝感动
衬 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华罗庚有诗赞愚公
巧算偏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日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由此可见愚公不愚.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