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 之《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 诗词五首 之《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2 19:0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雁门太守行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重点)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内涵。(重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难点)
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归隐田园的乐趣;读杜甫的《春望》,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对亲人的牵挂、对自己的悲悯。下面我们再学习一首诗,体会不同诗人笔下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助读资料。
1.文体知识。
歌行体
行,歌行体,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世称李长吉、李昌谷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2.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从有关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一首拟乐府诗。
3. 背景介绍。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cuī lín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朗诵指导,读准读顺。
诵读诗歌。
语气、语调
一、二句中的“黑”要拖长音,“压”“摧”要重读;“金”要拖长音,“开”要重读,读出严阵以待的应敌状态,读出紧张感。三、四句要用颤音,重读“满”“凝”,读出惨烈感,读出战地的悲壮场面。五、六句重读“临”“重”“寒”,读出凝重感。“提携玉龙为君死”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朝廷的决心。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
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诗意】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诗意解读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即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诗意】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军中号角
半卷红旗临 易水,霜重鼓寒 声不起。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诗意】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指宝剑。
【诗意】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三)品读诗歌,把握情感。
1.把握意象,再现画面。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白天: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图。
黄昏:战后惨烈图。
中夜:夜袭易水图。
(2)作者营造这些画面,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颂扬了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2.探究写法,鉴赏词句。
请同学们根据前几课所学,自读诗歌,分析诗歌采用的写作技法。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的危急;“金鳞”形容铠甲闪亮如金色鳞片,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激烈)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两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场面描写: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点明主旨,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诗人引用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太子丹和燕昭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礼贤下士、重视人才,因此荆轲也好,燕昭王招揽的贤士也罢,都甘愿为君王效力,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诗人引用两个典故就是为了表现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报效君王的决心。
(四)小结。
李贺渴望受到重用,建功立业,然而,一生不顺遂,空有报国情,可谓“满身失意,一腔豪情”。何其悲壮!今天,我们生逢其时,更要努力学习,不负时代,不负美好时光,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雁门太守行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尽忠报国
夸张,比喻
听觉,视觉
用典,侧面
用典,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