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修1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神经调节章节综合必刷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修1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神经调节章节综合必刷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24 00:3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神经调节
一、单选题
1.(2021高二上·博罗期中)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
B.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小脑和脑干能控制脊髓,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D.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2.(2023高二下·浙江月考)研究人员将2个电位计(可准确测量电位差)按图1、2的方式,将电极放置在图示的神经纤维的对应位置上,在Q、P处分别给予适宜的刺激并计数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和2的电位变化情况分别对应图4和图3
B.图3的BC段电位变化主要由Na+内流所致
C.图4的bc段没有离子进行跨膜运输
D.图4的cd段主要由K+外流所维持
3.(2021高二上·昆明期中)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记忆与突触的形态与功能的改变有关
B.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左半球
D.跑步时参与调节的各级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4.(2022高二上·月考)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是形成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B.反射活动都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C.学生听见铃声往教室中跑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即可完成
D.正常情况下,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均可形成或消失
5.(2022高二上·孝感月考)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如图1所示,针刺手指引起缩手反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位点M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请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反射弧上进行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B.图2中ab段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膜外Na+内流所致
C.从针刺手指到大脑皮层产生刺痛的感觉可视为另一个反射活动
D.对N处给予适当刺激也可以引发一次反射活动
6.(2021高二下·嘉兴期末)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时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离子浓度、酸碱平衡、血液中肝酶等指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患者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可导致肺水肿
B.肺水肿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
C.血浆钾离子过高会导致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D.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7.(2023·深圳模拟)神经环路由多个神经元组成,是感受刺激、传递神经信号、对神经信号进行分析与整合的功能单位。在不同食物供给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调节的一个神经环路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图中a是食物感觉神经元,b、 d是中间神经元,c是运动神经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引起b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B.b神经元在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较强
C.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乔明运动减弱以避免能量浪费
D.秀丽短杆线虫的吞咽运动调节取决于神经环路而非单个的神经元
8.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 )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后,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9.(2022高二上·广东期中)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神经递质和抗体均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四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起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的分子结合 D.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分子
10.(2022高二下·安徽开学考)如下图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神经结构(虚线内为脊髓中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传出神经末梢和相应的肌肉组成的效应器
B.婴儿尿床是由于排尿反射的反射弧受损导致的
C.尿意在大脑皮层产生,但排尿反射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D.在④处给予适宜电刺激,大脑皮层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11.(2022高二下·宁波期中)“酸碱体质理论”有两种错误观点:其一,人的体质有酸性与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维持健康;其二,人若要想健康,应多摄入碱性类食物。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都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等离子有关
C.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明显改变
D.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人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12.(2022高二上·山东月考)将青蛙的头部齐鼓膜后剪去,但其余部分保持基本完好,这样的青蛙被称为脊蛙。将脊蛙做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第一步 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蛙右侧后肢趾部皮肤 发生屈腿反射
第二步 将蛙右侧后肢趾部的皮肤环剥,重复第一步实验 ①
第三步 将探针插入蛙的脊髓内,破坏蛙的脊髓,重复第一步实验 ②
A.该实验使用脊蛙,说明大脑对屈腿反射无控制作用
B.①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感受器
C.用1%的硫酸溶液直接刺激蛙右侧后肢的肌肉也可发生屈腿反射
D.②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传入神经
13.(2021·河北模拟)“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下列有关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维持内环境pH值的缓冲物质的形成离不开细胞的代谢活动
B.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内水平衡的能力,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C.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也参与稳态的维持
D.人在寒冷刺激时,出现面色苍白,这是机体偏离稳态的表现
14.(2021高三上·浙江月考)研究发现长期“情绪压力”会导致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影响5-羟色胺的信号传递,过程如下图。为研究糖皮质激素对5-羟色胺分泌的影响,科学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表。
组别 突触小泡中5-羟色胺的量 突触小泡蛋白分子mRNA含量
正常大鼠 正常 正常
长期情绪低落大鼠 正常 低
服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大鼠 正常 正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抑郁情绪的神经递质,当它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
B.突触前神经元Ca2+内流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结合,进而释放5-羟色胺
C.5-羟色胺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和作用后被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内的方式相同
D.“情绪压力”大鼠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增多,突触前神经元的5-羟色胺释放量减少
15.(2021·枣庄模拟)同学们在1500米体育测试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中产生大量乳酸,HCO3-参与调节血浆pH不会明显降低
B.运动中消耗能量较多,肝糖原和肌糖原会大量分解,补充血糖
C.运动中大量产热出汗,机体体温不会明显升高、血浆渗透压降低
D.运动中呼吸增强,是由于血液中CO2增多刺激了下丘脑的呼吸中枢
16.(2022高二上·广东期中)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多巴肢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
D.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17.(2022高二上·重庆市月考)高原反应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在低压,低氧环境下产生的各种不适,容易出现头痛,乏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面部水肿和脑水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氧环境下,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可能会增加
B.心跳加快等症状的出现主要由副交感神经起主导作用
C.面部水肿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的
D.呼吸活动受到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的控制
18.(2022高二下·抚松开学考)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的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种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从而促进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分析图示可知,该种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19.(2022高二上·龙江期中)如下图给狗喂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但铃声刺激不会。若在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进行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B.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应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与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D.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的反射,始终给予条件刺激就不会消退
20.(2023·平度模拟)下面的图表是兴奋在神经Ⅰ~Ⅲ上传导和传递的数据。在神经I~Ⅲ上标记点d1~d5,如图1所示。对神经Ⅰ和Ⅱ的同一点P以及神经Ⅲ的点Q(P和Q各为d1~d5中的某一点)同时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4ms后测得神经I~Ⅲ上各点膜电位见下表。神经I的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传导速度均为2V,神经Ⅱ和Ⅲ的兴奋传导速度依次为3V和6V。神经Ⅰ~Ⅲ上各点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兴奋在各神经上只发生1次传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点Р对应点d2,点Q对应点d4
B.刺激后神经I的点d1的膜电位不变
C.刺激4ms后,神经Ⅱ的点d3的膜电位是-80mV
D.兴奋在神经Ⅱ上的传导速度为2cm/ms
21.(2021高二下·哈尔滨开学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甘氨酸受体结合后,能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甘氨酸发挥完作用后能被突触前膜经主动运输重新吸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对甘氨酸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突触前膜释放的甘氨酸经扩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能引发Na+内流
D.甘氨酸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22.(2022高二上·浙江期中)如图表示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所测得的神经纤维电位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刻细胞膜去极化后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B.适当提高胞内Na+浓度,动作电位变大
C.刺激都是独立的,不能累加产生动作电位
D.t4~t5时间段,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需消耗能量
23.(2021高二下·江门月考)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B.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
C.神经递质在释放过程中会消耗能量
D.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
24.(2022高二上·芜湖期末)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Na+通道打开
B.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 mV
C.一定条件下的甲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D.t4~t5时间段,细胞K+通道打开,利用ATP将K+运出细胞恢复静息状态
25.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如下图所示,其静息电位及去极化过程产生原理与神经细胞基本相同,但复极化过程分为1、2、3三个时期,其中2时期心肌细胞膜上K+通道和Ca2+通道均开放,3时期Ca2+通道关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时期处于去极化过程,Na+内流速度逐渐增大
B.2时期K+外流速度约等于Ca2+内流速度的2倍
C.4时期心肌细胞膜需要主动转运泵入K+和Ca2+
D.血浆中K+浓度升高可使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二、综合题
26.(2023高二下·丽水期末)腺苷是一种信号分子,在睡眠调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胞外的腺苷能够显著地抑制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咖啡因可阻断腺苷信号通路,起到提神醒脑的功能。下图为神经元活动引发腺苷释放的模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电刺激CA1神经元胞体,在CA3神经元的轴突上   (填“能”或“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原因是   。
(2)突触前膜兴奋时,N-型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突触小泡中的谷氨酸释放,并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   ,阳离子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因此,谷氨酸是一种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3)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L-型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胞内腺苷通过腺苷转运蛋白释放到   中,与前膜上的腺苷受体结合,引起Cl—内流,从而抑制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4)检测发现,腺苷达到峰值的速度要比谷氨酸慢得多,这有利于机体保持较长时间   状态;而长时间工作后,随着腺苷浓度的增加,人的疲惫感和困意加重,很快进入睡眠状态,此时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5)咖啡因的结构与腺苷相似,喝咖啡提神醒脑的具体机理是:咖啡因与腺苷竞争性地结合   ,从而阻断了腺苷信号通路。但也有人喝了咖啡却感觉还是很困,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大量饮用咖啡,机体对咖啡因   增加。
27.(2022高二上·南阳月考)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画人体反射弧由①、②、③、④、⑤五个部分组成,其中①结构的名称是   ,能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   。
(2)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   (单/双)向传导的。
(3)图中能构成内环境的是   (填序号);⑦与⑥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   .C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   (填序号)。
(4)图中①接受刺激后,最终引起细胞⑤收缩,这一生理活动被称之为   ,完成这一生理活动的相关结构叫   。
(5)神经兴奋在神经细胞②上传播的速度较在突触处   ,由突触实现的信号转变是   。
(6)兴奋只能由②传到④,而不能由④传到②的原因是:   。
28.(2021高二上·博罗期中)图1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其中D表示某种细胞的细胞内液,①②序号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
(1)A~D中,   构成人体的内环境,其中[   ]   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图1中A与C最主要的差别在于A中含有较多的   。
(3)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C需要   (填“系统”名称)协助完成。
(4)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的   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
29.(2021高三上·期中)“辣”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使哺乳动物黏膜或皮肤出现烧灼、疼痛感。这与一种名叫“TRPV1”的受体有关。 TRPV1 是一种可高效介导 Ca2+流入的阳离子通道。 静息状态下,细胞外Ca2+浓度高于细胞内,此状态会抑制 Na+ 内流。
(1)“辣”的产生过程:辣椒素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膜上 TRPV1 被激活→   →对Na+ 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    →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兴奋最终传至    →产生痛觉。
(2)当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时,膜内的电位变化是   。
(3)研究表明,炎症因子 IL-6 可使 Ca2+通道(TRPV1)通透性增强,从而引起炎症痛,其分子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IL-6 通过 PI3K 发挥作用的两个途径:
①促进   ;
②促进        。
30.(2022高二上·东莞月考)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   (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脑(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
B、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B错误;
C、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大脑皮层是神经中枢的最高级部位,小脑和脑干能控制脊髓,同时也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
D、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身体各部位,因此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的神经系统就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等。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入神经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分析和处理,发出指令信息,再由传出神经将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从而使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2.【答案】B
【解析】【解答】A、图1(外正内负)、2(外负内正)的电位变化情况分别对应图3、4,A错误;
B、图3的BC段发生了电位逆转,主要由Na+内流引起,B正确;
C、无论是动作电位还是静息电位都有离子进或出细胞,因此图4的bc段有离子进行跨膜运输,C错误;
D、图4的cd段为两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及恢复过程,由Na+内流和K+外流引起,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3.【答案】B
【解析】【解答】A、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错误;
C、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左半球,C正确;
D、跑步过程需要有平衡中枢(小脑)参与、呼吸中枢(脑干)、躯体运动中枢(大脑皮层、脊髓)、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等参与,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1)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2)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4.【答案】B
【解析】【解答】A、非条件反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础,A错误;
B、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活动都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B正确;
C、学生听见铃声往教室中跑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必须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发生,C错误;
D、正常情况下,非条件反射不会消失,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的类型:
反射类型 形成 特点 意义 实例
非条件反射 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 不经过大脑皮层;先天性;终生性;数量有限射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眨眼反射、缩手、膝跳反射、排尿反射
条件反射 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 经过大脑皮层;后天性;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使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2、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
5.【答案】B
【解析】【解答】A、在反射活动中,兴奋在反射弧上是进行单向传导和单向传递的,A错误;
B、图2中ab段是指形成动作电位,这是由膜外Na+内流所致,B正确;
C、产生感觉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活动,C错误;
D、对N处给予适当刺激也可以引发肌肉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这并不是反射活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弧的组成:(1)感受器:接受一定刺激后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传出神经: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能对刺激作出应答。
2、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6.【答案】C
【解析】【解答】A、肺炎患者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可导致血浆蛋白渗出,从而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肺水肿,A正确;
B、肺水肿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肌肉疲劳,当呼吸肌收缩时,其肺部扩张不足,氧气难以入肺,进而使身体得到的氧气减少,同时肺泡内渗出液增多,使得肺泡壁增厚,影响了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B正确;
C、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引起的,血浆钾离子过高会导致神经细胞钾离子外流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C错误;
D、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1、 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大 ,可能导致血管蛋白质流出,血浆渗透压相对较低,出现肺水肿。
2、肺水肿导致呼吸困难,氧气吸入量降低,影响肺泡细胞和周围细胞之间物质交换,影响酸碱平衡。
3、血浆钾离子过高,相对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4、血浆肝酶高于正常,说明干细胞的通透性改变,干细胞可能受到损伤。
7.【答案】A
【解析】【解答】A、a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会改变b神经元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进而引起b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b神经元在两种条件下都有活动,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的活动较强,进而对c、d神经元的促进作用增强,B正确;
C、通过神经调节,在食物充足条件下,吞咽运动增强,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秀丽短杆线虫吞咽运动减弱,以避免能量浪费,是适应性的表现,C正确;
D、吞咽运动的调节,涉及到至少a~d4种神经元的共同调节,而非单个的神经元,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8.【答案】A
【解析】【解答】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应是⑦③,A项错误;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低级中枢反射的结果,不是由大脑皮层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的,B项正确;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递至③,C项正确;感觉是兴奋经过途径④⑤⑥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的,D项正确
【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没有传递到大脑,而大脑能感受到肌肉受到刺激。根据兴奋传导可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①②③;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④⑤⑥ 。
9.【答案】C
【解析】【解答】A、酶可以在细胞内起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起作用,抗体在细胞外起作用,激素和神经递质在细胞外起传递信息的作用,A错误;
B、神经递质是小分子化合物,酶是蛋白质或RNA,激素有蛋白质类或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类,B错误;
C、激素、酶、神经递质和抗体均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都能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发挥作用,C正确;
D、酶具有催化作用,抗体具有催化作用,神经递质和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号分子,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比较动物激素、酶、神经递质
项目 动物激素 酶 神经递质
化学本质 蛋白质类或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类 蛋白质或RNA 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
产生部位 内分泌腺(或细胞) 活细胞 神经元
作用 调节 催化 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作用部位 靶细胞、靶器官 细胞内外 突触后膜上
作用后去向 被灭活 数量和质量不变 被分解或转移
2、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四类“信息分子”
调节方式 信息分子 来源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化学本质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 有机物、无机物
体液调节 激素 内分泌细胞 靶细胞 蛋白质和多肽、氨基酸衍生物、固醇
免疫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蛋白质
细胞因子 主要为辅助性T细胞 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 蛋白质
10.【答案】D
【解析】【解答】A、根据突触结构可知,①是感受器,⑤表示传出神经末梢和相应的肌肉组成的效应器,A错误;
B、婴儿尿床是由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造成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是正常的,B错误;
C、尿意在大脑皮层产生,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低级中枢脊髓,低级中枢要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错误;
D、由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④处给予适宜电刺激,兴奋不能传到脊髓,也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因此大脑皮层检测不到电位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 分析图形可知在②上有神经结,所以是传入神经,①是感受器,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传入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②右边的圆形结构。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③上方为传入神经与中枢神经突触,③下方为中枢神经与传出神经的突触。
11.【答案】C
【解析】【解答】A、内环境pH、渗透压、温度等理化性质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
B、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2CO3、HPO42-/H2PO4-等缓冲对有关,B正确;
C、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能将人体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不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明显改变,C错误;
D、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人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12.【答案】B
【解析】【解答】A、该实验使用脊蛙是为了排除大脑对反射的影响,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A错误;
B、皮肤中存在感受器,能产生兴奋,①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感受器,B正确;
C、用1%的硫酸直接刺激肌肉引起蛙的屈腿动作,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不属于反射,C错误;
D、②处的结果是不发生屈腿反射,原因是破坏了反射弧的的脊髓,脊髓属于神经中枢,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
(2)分类: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2、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3.【答案】D
【解析】【解答】A、维持内环境pH的缓冲物质(H2CO3/Na2HCO3)是细胞产生的,A正确;
B、健康的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维持体内水平衡能力,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如蒸发时带走热量,B正确;
C、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溶菌酶)参与稳态的维持,C正确;
D、人在寒冷刺激时,出现面色苍白,是脸部毛细血管收缩引起的,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稳定,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3、内环境的稳态由神经—体液—免疫系统共同调节。
14.【答案】B
【解析】【解答】A、据题干信息“长期情绪压力会导致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影响5-羟色胺的信号传递”,可推知,5-羟色胺是使人精神愉悦的神经递质,当它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变化,A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膜上的 钙离子通道打开,使该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突触小泡的 囊泡蛋白簇与突触前膜上的膜的方式释放后再与突触蛋白簇结合,B正确;
C、5-羟色胺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该过程不需要载体),而据图可知其作用后被回收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内需要载体的协助,故两者方式不同,C错误;
D、据表格信息可知,情绪压力的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5-羟色胺的量相同,故此类大鼠突触前神经元的5-羟色胺释放量没有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15.【答案】A
【解析】【解答】A、运动中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存在,故血浆pH不会明显降低,A正确;
B、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B错误;
C、运动中细胞代谢加强使产热量增加,由于机体大量出汗而增加了散热,故机体体温不会明显升高,由于水分散失,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C错误;
D、呼吸中枢位于脑干,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例如:当机体产生乳酸时,会被相应的酸碱缓冲对进行中和,使血浆pH维持稳态。当机体消耗葡萄糖产生能量较多时,机体会及时产生葡萄糖,维持葡萄糖的浓度的稳态。
16.【答案】C
【解析】【解答】A、可卡因会与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A错误;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依赖于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作用,从而传递兴奋,B错误;
C、多巴肢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引发动作电位,产生兴奋,C正确;
D、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到突触小体,导致其与后膜受体持续结合,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以扩散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到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树突构成,突触后膜也可以是与传出神经相连的肌肉或腺体细胞。
2、可卡因会与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是一种会使大脑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后会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会导致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可卡因失效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通过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
17.【答案】C
【解析】【解答】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心跳加快等症状的出现主要由交感神经起主导作用,B错误;
C、组织水肿是指组织液增加,高原反应引起面部水肿可能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C正确;
D、呼吸活动受到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的控制,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18.【答案】B
【解析】【解答】A、图2显示:局麻药单独使用时,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
B、分析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错误;
C、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是堵塞了通道蛋白,导致Na+无法内流,使突触后膜无法产生兴奋,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所以二者的作用机理不同,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局麻药不属于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膜内 K+浓度高于膜外, K+外流,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对 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造成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兴奋的传导:未兴奋部位为内负外正,兴奋部位为内正外负,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
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 轴突 末梢→ 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 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 )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分为
兴奋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保持静息电位,如甘氨酸, Cl-
19.【答案】B
【解析】【解答】A、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的中枢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感觉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食物引起味觉的反应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二者反射弧不同,C错误;
D、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的反射,只给予条件刺激就会消退,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跪)参与即可完成,如:婴儿吮乳、吃梅分泌唾液、呼吸、眨眼、吃奶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20.【答案】D
【解析】【解答】A、d2到d4在神经纤维Ⅰ上膜电位是a到b,而神经Ⅱ上d2到d5也是a到b,并且神经Ⅱ以3V的速度传导。神经Ⅰ的传导速度为2V,那么,4 ms内在神经Ⅰ上的路程是d2到d4,在神经Ⅱ上的路程是d2到d5,在神经Ⅱ上的路程即d2点是刺激的起始点,才能使神经Ⅰ、Ⅱ,过去4ms在d2同时为a,所以P对应d2,刚刺激过4 ms膜电位为a,神经Ⅲ上d4为a,在Q点是神经Ⅲ上开始的刺激点,故Q对应d4,A正确;
B、因为刺激的是d2,那么对于神经Ⅰ而言,d1与d2之间存在突触,那么从d2到d1需要从突触后膜到突触前膜,信号不能从突触后膜到突触前膜,d1的膜电位没有变化,B正确;
CD、神经Ⅲd2为-80mV可知,d2自开始到4ms时,刺激在d2作用3ms,即由图2可知-80mV是刺激作用3ms后的 电位,那么d1上的C为作用2ms的电位,这是由于d4是a点,d2对应3ms时的电位。说明从d4到d2过去了1ms,则从d2到d1又过去了1ms,在d2上作用2ms,故C为+30mV,那么对于神经Ⅱ而言,C为+30mV,即d1为c,d2为a,则从d2传到d1在神经Ⅱ上传了2ms,即2ms传了2cm,那么d3上刺激作用了3ms,故神经Ⅱ上的d3为-80mV,且神经元上传导速度为1cm/ms,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过程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1.【答案】C
【解析】【解答】A、突触前膜对甘氨酸的释放过程属于胞吐,胞吐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
B、神经递质是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发膜电位变化,B正确;
C、Na+内流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有关,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能引发Na+内流,C错误;
D、氨基酸一般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该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甘氨酸被突触前膜重新吸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兴奋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22.【答案】A
【解析】【解答】A、 t1时刻细胞膜去极化,但由于没有到处阈值,无法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适当提高胞外的Na+浓度,动作电位变大 ,B错误;
C、刺激不是独立的,是可以累加产生动作电位的,C错误;
D、t4~t5时间段,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不需消耗能量,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K+外流(方式:协助扩散)。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Na+迅速大量内流(方式:协助扩散),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
③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K+迅速大量外流(方式:协助扩散 ),导致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
④de段——恢复初静息水平:静息电位恢复后,Na+-K+泵吸K+排Na+(方式:主动运输 )。
23.【答案】B
【解析】【解答】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当刺激a时,由于兴奋双向传导,所以图1中的电流计两端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当刺激b时,图中电流计右端先兴奋,左端后兴奋,所以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当刺激c时,图2中的电流计左端先兴奋,右端后兴奋,所以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当刺激d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所以图2中的电流计只有右端能够兴奋,指针会发生1次偏转,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2、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给予一定的刺激,兴奋会从刺激点产生并向两端传递(双向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理是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24.【答案】C
【解析】【解答】A、t1时刻的甲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A错误;
B、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会增加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小,绝对值变大,B错误;
C、由题图可知t1、t2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长无法累加,t2、t3两次强度相同的甲刺激由于相隔时间较短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t4~t5时间段内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此时主要是K+外流,K+外流不消耗ATP,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4)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5.【答案】B
【解析】【解答】A、0时期是去极化的过程,但是该过程中存在Na+内流,但是Na+速度并不是一直增大的,由图示可知在接近1时期时, Na+内流速度是接近0的,A错误;
B、由图示可知2时期是复极化的时期,该时期的电位几乎为零,此时期心肌细胞膜上K+通道和Ca2+通道均开放,即K+会内流,Ca2+会外流,由于内流和外流的整体电位表现为零,可以说明2时期K+外流速度约等于Ca2+内流速度的2倍,B正确;
C、由图示可知,4时期的电位处于静息电位,该过程主要是利用钠钾泵,摄入K+,排出Na+,同时排出Ca2+,进而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C错误;
D、血浆中 K+浓度升高 ,会导致心肌细胞内的 K+外流减少,因此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是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膜内 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对 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造成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兴奋的传导:未兴奋部位为内负外正,兴奋部位为内正外负,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
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恢复静息电位:局部电流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这样进行下去,将兴奋向
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26.【答案】(1)不能;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通透性;兴奋性
(3)突触间隙;负
(4)清醒;副交感
(5)腺苷受体;耐受性
【解析】【解答】(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放大的是由CA3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CA1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构成的突触结构,CA1 神经元是突触后神经元,CA3 神经元是突触前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电刺激CAI神经元胞体,兴奋不能传递至CA3神经元,因此在CA3神经元的轴突上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故答案为:不能;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分析题图可知,神经递质即谷氨酸经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阳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突触后膜兴奋。由于神经递质谷氨酸最终能导致突触后膜兴奋,因此可推断其为兴奋性递质。
故答案为:通透性;兴奋性。
(3)由图可知,L-型Ca2+通道开放后,Ca2+内流引起腺苷通过腺苷转运蛋白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腺苷逐渐扩散至突触前膜与前膜上的腺苷受体结合,引起Cl-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前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防止突触后膜再次兴奋。一个系统工作的结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抑制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题图中这种调节方式是由突触后膜兴奋引起的,最终又抑制突触后膜的再次兴奋,因此属于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突触间隙;负。
(4)谷氨酸分泌量迅速达到峰值,可以使突触后膜迅速兴奋,而最终抑制后膜兴奋的调节分子;腺苷达到峰值的速度要比谷氨酸慢得多,使得突触后膜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兴奋状态。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例如进入睡眠状态时,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故答案为:清醒;副交感。
(5)由题干可知,腺苷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可以减少神经递质释放,抑制突触后膜兴奋,因此咖啡因与腺苷竞争性地与突触前膜的腺苷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了腺苷信号通路,突触后膜容易兴奋。长期大量饮用咖啡,导致突触前膜腺苷受体减少,机体对咖啡因的耐受性增加,从而无法阻断腺苷信号通路,突触后膜无法兴奋,因此仍感觉较困。
故答案为:腺苷受体;耐受性。
【分析】(1)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后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传导至突触后膜。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阴离子内流,后膜电位仍然为外正内负,兴奋无法传导至突触后膜。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27.【答案】(1)感受器;③;神经中枢
(2)内正外负;单
(3)⑥⑦⑨;蛋白质;⑦
(4)反射;反射弧
(5)快;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6)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解答】(1)①结构的名称是感受器,能产生兴奋;③神经中枢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2)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3)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组织液,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同时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⑦组织液与⑥血浆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蛋白质;C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⑦组织液。
(4)图中①接受刺激后,最终引起细胞⑤收缩,这一生理活动被称之为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突触处需要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元上慢,在突触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6)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8.【答案】(1)ABC;C;组织液
(2)蛋白质
(3)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4)(化学)成分;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据图示可知,B为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液;淋巴液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C为组织液,A为血浆,A、B、C构成人体的内环境,D(血细胞)为细胞内液,①为排出的代谢废物,②为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
(1)由分析可知A~D中,A、B、C构成人体的内环境,其中C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由分析可知,A为血浆,C为组织液二者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3)如果①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液中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协助完成。
(4)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1)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9.【答案】(1)Ca2+内流,胞外 Ca2+浓度降低;Na+ 内流;大脑皮层(痛觉中枢)
(2)负电位→正电位
(3)促进 TRPV1 蛋白合成(翻译) ;促进含有 TRPV1 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胞吐)
【解析】【解答】(1) TRPV1 是一种可高效介导 Ca2+流入的阳离子通道 ,当TRPV1 受到刺激别激活,会使Ca2+ 内流,减少对 Na + 内流的抑制作用 ,从而使 Na+ 内流,使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 ,并最终传到大脑皮层。故填: Ca2+内流,胞外 Ca2+浓度降低 ; Na+ 内流 ; 大脑皮层(痛觉中枢) 。
(2)静息下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状态下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故填:负电位→正电位 。
(3)由图示分析可知 PI3K 指向两条路径:第一条是作用于核糖体,合成TRPV1蛋白 ;第二天是直接作用与TRPV1蛋白,使包含TRPV1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大了膜对Ca2+ 的通透性。故填: 促进 TRPV1 蛋白合成(翻译) ; 促进含有 TRPV1 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胞吐) 。
【分析】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下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膜内 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后膜对 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造成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的膜内外都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根据理论知识结合题干中给到的信息,结合分析后答题。
30.【答案】(1)效应器;d;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中枢;a、c、d、e
【解析】【解答】图甲中:a是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突触、e是传入神经、f是感受器;图乙中:A是突触小泡、B是突触后膜;图丙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1)由图甲中的神经结可以判定a是效应器,图乙是突触,对应图甲中的d部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故填:效应器;d;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填: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图丙中的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神经中枢,由于a和b点位于同一个神经元上,若刺激b点,a点可以产生兴奋;b→e,e→d,d→c,都可以完成突触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因此刺激b点,有 a、c、d、e 可以产生兴奋;
故填:神经中枢; a、c、d、e 。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中枢分为低级中枢(大脑以下的神经中枢)和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 )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两个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上 。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传导,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方向是单向传递,速度慢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