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月色 窥见闲人——品析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闲”字内涵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文章所写之景,感悟作者寄寓的情感。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单元说明”要求“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怀。”八年级学生接触过苏轼的诗作,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苏轼“乌台诗案”的经历不够了解,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寄寓情感理解不透,对苏轼的人格感悟不深。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时,应从概括内容切入,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景物,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
苏轼,钟情于月。他写过三千多首诗词,其中写到月的有570多首。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宋】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借月,表达了面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豁达;苏轼望月,寄托了对亡妻的肠断哀思;苏轼赏月,月光皎洁,江水碧绿,就像他与友人之间的纯洁情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看承天寺的月色,窥探作者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1.学生齐读标题。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
①交代事件、时间、地点:在承天寺的夜晚游玩。
(板书 事:月夜出游)
②交代了文体信息:游记小品文。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读文题的重要性。同时,引出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为下文分析做铺垫。
二、写“闲”事
苏轼“夜游”先后做了什么?他的心情有何细微的变化?请你抓住字词来品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预设】
(1)苏轼先后做了这些事: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寻张怀民——步于中庭
重点字词解释:
欲:想要。例,“欲穷千里目”。
户:单扇的门,泛指门。例,“当户理红妆”。
欣然:高兴(的样子)。例,“公欣然曰”。
为乐者: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例,“肃遂拜蒙母”。
寝:睡觉。
(2)与句式整齐的四字句相比,本文是小品文,语言句式自由、长短不一,更加灵动活泼有表现力。写事更曲折完整,写人更细腻,写情更丰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寻张怀民,步于中庭。
【预设】
人物心情变化:
(1)“起行”,意为起床出行,可见,作者内心“欣然(高兴)”。朗读时,语调上扬,用感叹语气,读出内心的欣喜。
(2)“念”,考虑,想到。当时作者反复思索,发现“无与为乐者”,即无人陪自己游乐,可见,在这夜深人静时,作者内心的寂寞。朗读时,叹息语气,语音稍延长,读出内心孤寂的感叹。
(3)“遂”“寻”二字表现了苏轼内心激动迫切。遂,于是,就,可见苏轼马上想到张怀民时内心的激动,也可见其与张怀民是关系亲密的知己。寻,是主动去找,表现其内心迫切。朗读时,可重读“遂”“寻”二字,读出内心的激动欣喜。
(4)“亦”,也。苏轼发现张怀民居然也没有睡觉,这是多么惊喜。朗读时,可重读“亦”,语调上扬,惊叹语气,读出内心的惊喜。
(5)“相与”,一起、一同。可见友人之间关系亲密和谐,亦可见苏轼与张怀民是志趣相投之人。朗读时,可延长“相与”二字音值,读出内心美好感受。
(6)“步”,散步、漫步。其相对于前文的“行”,更显得悠闲惬意。
【小结】
在夜晚时分,本打算睡觉的苏轼,因为看到月光,便半夜时分觉也不睡了,邀好友出游。他时而高兴、时而寂寞、时而激动惊喜、时而悠闲惬意。从这个行为来看,苏轼有着不同常人的率真和闲情雅致。
(板书:闲: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看文本,找关键词,透过人物相关的事件来品析人物的心境。
三、赏“闲”景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色,会让苏轼不想睡觉,邀友出游呢?
请大家齐读写景的句子,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色?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景色的特点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预设】
(1)抓住“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如”“盖”两字颇有意味,如,好像。盖,大概是。可见所写并非真实的水和水中的藻荇,而是像水一样的月色,和像藻、荇一样的竹柏影。似乎,苏轼和友人漫步于这空明月色下,被眼前如梦似幻的景象陶醉,朦胧间,无法分辨其是水还是月,是水中藻荇还是月下竹柏影子。
(板书 景:月色空明)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意隐藏本体“月光”,就突出了月色空明,这月色如此澄澈,让人第一眼望去就像是看到了澄澈的积水,亦真亦幻,难辨真假。这就更增添了作者内心的悠闲宁静,让作者都忍不住发出感叹了。
【小结】
作者运用了比喻,故意隐去本体“月色”,让人仿佛看到了积水和藻荇,又用“如”“盖”二字,加以暗示,营造了一种空明澄澈、如梦似幻的月色图景。
【设计意图】
通过对写月句子的赏析,品味苏轼写景笔法的精妙绝伦,进一步理解作者心中的悠闲宁静。
四、叹“闲”情
苏轼面对这月色,发出了何种感叹?从前文的分析来看,“闲人”怎么理解?
【预设】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理解“闲人”:闲人,从前文分析来看,“闲”是悠闲闲适、闲情雅致。
【创设情境】
来,假设,你马上要参加升学考试了。这可是决定自己以后读哪个高中的考试,为了考个好成绩,最近,你每天晚上都在伏案苦读,直到很晚,你会留意头顶的那一轮明月吗?(不会因为升学最重要,你实在没心情。)
来,假设,你是校门口早餐店的老板。为了赶在清早售卖新鲜早餐给第一波上班的顾客,以多赚些钱,深夜了,你还在灯下准备食材,此时的你已经腰酸腿疼、疲倦极了,但是,还有好多事情没干完,你会去欣赏头顶的那一轮明月吗?(不会,你太忙了,根本没那个闲工夫。)
来,假设,你是政府高官,最近一直在忙着开会,写材料,没睡过一个早觉,夜深人静,你终于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字,倒在沙发上便草草睡去,请问,你会留意窗外的月光曾经光顾过你家吗?(不会,因为你身心俱疲,工作永远忙不完。)
【小结】
你看,月亮曾到过千家万户的庭院,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像苏轼和张怀民那样,在这烦扰的尘世中葆有一份欣赏月色的闲情雅致,这里,作者有自矜自得之意。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这几句话。
(板书 情: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分析,初步感知“闲”的表层含义。为下文设疑做铺垫。
五、悟“闲”人
1.还可以怎么理解“闲人”?作者经历了什么?
注释:①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预设】
作者和张怀民都被贬官,是身居闲职之人。
2.(1)补充背景材料:“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里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2)播放视频
问:你看到苏轼这样的遭遇,心里有何感受?
【预设】为苏轼感到悲伤、凄凉、愤懑……
3.结合背景材料,再看文章,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
【预设】我读出了一个面对人生绝境依然保持一种悠闲宁静心境的苏轼。
【预设】我读出了一个面对困境不悲伤不愤懑、乐观旷达的苏轼。
【预设】我读出了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富有诗意的苏轼。
【预设】我读出了一个能够借自然美景来排遣情绪的智慧的苏轼。
……
(板书:宁静、乐观、旷达、诗意、智慧……)
【设计意图】
通过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丰富学生对“闲人”的理解,再结合文本细节,加深学生对作者复杂内心的感悟,从而更加立体全面地了解苏轼这个人。
六、课堂小结
透过那如水的月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为洒脱悠闲自得的苏轼,看到了一个陶醉美景有闲情雅致的苏轼。但是,当我们撩开这月色的纱,去观其人生处境,我们又读出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我相信,每个人在读此文时,都还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读文章,细心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