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9:23: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溃退(kuì) 泄气(xì) 要塞(sài) 屏息(bǐng) B.颁发(pān) 仲裁(zhòng) 遗嘱(zhǔ) 呓语(yì)
C.翘首(qiào) 篡改(càn) 轻盈(yíng) 澎湃(pài) D.遁形(dùn) 镌刻(juān) 咆哮(xiào) 默契(qì) D[解析]A.泄(xiè);B、颁(bān);C.翘(qiáo),篡(cuàn)。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浩瀚 悼念 督战 惨绝人環 B.建树 国殇 初衷 眼花潦乱
C.潇洒 湎怀 彰显 振聋发溃 D.娴熟 凛冽 沸腾 白手起家
D[解析]A.環(寰);B.潦(缭);C.湎(缅),溃(聩)。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军到达陕北时,虽然衣衫褴褛,但因为信仰坚定,内心强大,依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B.在第 32届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男女乒乓球队双双以锐不可当的气势获得团体冠军。
C.登高望远,看到高山大川、沧海桑田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无数先辈殚精竭虑奋斗来的。
C(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不能理解为大海和农田)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这初心,便是这时代的火炬,引领我们继续奋斗、砥砺向前。②征途已至新起点,不负韶华再出发。
③请记住,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我们实现收官之年目标任务的决心从未改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从未改变。④这决心,正如攻坚利剑,敦促我们敢打必胜、所向披靡。⑤请记住,不论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烽火硝烟里,还是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惊涛骇浪中,我们都要秉持永恒的初心。
A.①④②⑤③ B.③⑤①④② C.②⑤①③④ D.②④⑤①③
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过读这五个句子,可知介绍了在新的起点,我们都要秉持永恒的初心,确定②为首句。⑤①紧承②的内容,写出了无论在何时,我们都要秉持永恒的初心,砥砺前行;③④最后介绍了这种初心的巨大作用。所以顺序为②⑤①③④。故选C。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们常说的新闻“六要素”是指“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和“如何”,所有的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B.一般情况下,消息前的黑体字叫“电头”,也叫“消息头”,点明通讯社名称,发报的地点、日期等。
C.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四大部分。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D.在写消息时,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还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同时也要写好导语。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
A[解析]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6.古诗默写填空。(7分)
(1)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_![刘桢《赠从弟》(其二)]
(3)柴门何萧条_,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4)《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7.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填空。(3分)
我们走近时,他很快地跳出来,披上天蓝色的褂子,和白布的头巾,上面有一颗红星。一枝毛瑟枪挂在他腰际,木盒子柄上垂着一绺红缨绸带。他手按着枪,等着我们走近,问向导我们有什么事情。后者拿出他的路条,简单地说明了我是怎么被交给他的,那个战士好奇地看着我,等我进一步解释。
“我是来见毛泽东的,”我说,“我知道他在安塞。我们还得走多远 ”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我”是本书的美国(国名)作家埃德加·斯诺。以上选段具体的情节是 埃德加·斯诺去延安见毛泽东的路上。
8.学校开展“生活处处有语文”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5分)
(1)【我关注]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个字。(2分)
泰州市正在举办2022年“我爱读书”活动启动仪式。线上以直播方式启动,通过播放“全民阅读,让书香溢满泰州”主题宣传片,推介读书节重点活动,同时入举办了作家见面会、凤城讲坛专题讲座、阅读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线下同步开展了“最美阅读瞬间”摄影展作品征集、“那书与我”征文大赛、晒一晒“我家书房”新闻采访等活动。
泰州市正举办 2022年“我爱读书”活动,线上线下以多种形式同时启动。
(2)【我解说]晓华在报刊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在抗击新冠
肺炎疫情战斗中,中国人民用生命与血泪换来了宝贵的“战疫”经验。他认为句中的“战疫”的“疫”是错别字。你不同意他的看法并向他解说:
晓华,“战疫”的“疫”并不是错别字,“战疫”在这里指“战胜疫情”。(2分)
(3)【我宣传]学校新设了“阅读角”,请你为“阅读角”写一则宣传语。(1分)
示例:读书点亮智慧,知识照耀人生。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采莲曲(6分)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①一色裁②,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③池中看不见④,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③乱入:杂入、混入。④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谷化绿裙红颜。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显得生动喜人,兼得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B.第二句写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C.第三句写伫立凝望者在刹那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D.第四句女主角直接出现在画面上,除了作为美丽大自然的化身外,还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D.从“闻歌始觉有人来”推知女主角并未出现在画面上
10.结合全诗,谈谈采莲女的形象有哪些特点。(3分)
由“采莲”看出采莲女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其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其活泼。
(二)三峡(13分)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_
(2)或王命急宣 有时
(3)素湍绿潭 急流
(4)哀转久绝 消失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然后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等词,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解析]A.是按夏春冬秋的顺序
14.本文从四个季节描写了三峡的特点,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三峡 结合文章说说喜欢的原因。(3分)
示例:我最喜欢春冬时节的三峡,这两个季节的三峡水清树茂,清幽美丽,而且水势不像夏天那么急,水量也不像秋天那么少,正适合乘船游赏。(结合文章内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三)(10分)
新华社西安4月3日电(记者陈晨、张斌)革命圣地延安将启动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记者从延安市政府获悉,《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近日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原则同意。聚焦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等目标,延安将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城乡文化、自然风貌展示相结合,守护好中国革命精神标识。
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作为唯一的革命专题类示范区入选。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薛耀军介绍,此次批复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延安要用3年时间建设成为“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示范城市、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和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典范”。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具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延安现存 445 处革命旧址,有30座革命主题博物馆,是全国革命旧址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城市。“十三五”期间,延安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薛耀军说,近年来,延安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开发了7处革命旧址网上体验馆,新建和改造提升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多座展馆,改变以往“看窑洞”的同质化参观方式,形成了多类型、分领域的主题展览,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按照实施方案,延安将建设“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长征落脚、全面抗战、转战陕北等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整合革命文物资源,开展集中连片维修保护,持续开展革命文物和文献档案史料等的调查征集,打造一批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将桥儿沟、清凉山、边区政府等窑洞旧址群活化利用,串珠成链、整体展示,打造全国一流的体验式教育培训基地。
“延安的革命旧址里,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历史,一草一木都传递着初心。”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涛说,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将成为讲述党史的生动教材和淬炼灵魂的神圣课堂。
15.请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2分)
示例:延安将建设革命博物馆城
16.“新华社西安4月3日电”是新闻的电头,它的作用是什么 (2分)
交代了发电单位,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17.这则新闻中第四段属于新闻结构的什么部分 有什么作用 (3分)
背景。补充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
18.读完新闻后,请你谈谈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意义。(3分)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具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将整合革命文物资源,成为讲述党史的生动教材和淬炼灵魂的神圣课堂。
(四)老郭脱贫记(16分)
①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②老郭叫郭祖彬,今年56岁,是河南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农民。年轻时的老郭并不穷,开四轮,拉红砖,日子过得去。没成想,儿子3岁患病,摘除脾脏,手术费花了1万元。老郭把积蓄拿出来,勉强渡过难关。10年后,儿子再次病发,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6万多元。这回,老郭借遍“村里一条街”,才凑够医药费。为了还钱,他到天津打工六七年,窟窿没补上,还落下脑梗病。乡邻们忧心地说:“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
③封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5.8万人。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采取“1+2+N”帮扶模式,即每户1名帮扶责任人,2项以上扶持政策,家庭成员每人1条帮扶措施。拿老郭来说,安排公益岗位,每月挣400元;孙子享受教育补助,每年1000元;儿媳转移就业卖手机,每月工资1500元。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阻断“因病致贫”。
④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封丘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1个,户均可享产业扶贫资金8000元。村支书郭祖良选定种植中药材,请来中医药大学教授,测土、配方。老郭一听,第一个报名。
⑤4月,是种地黄的最佳季节。可这时麦子已长到腿窝,首批报名的50户农民看不到效益,谁也舍不得铲麦子。
⑥老郭的老伴儿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
⑦“村支书一心为咱,能把你带到沟里 ”老郭坚持己见,并辞去公益岗,专心种药。
⑧第一批 10户,种了50亩,老郭种4.5亩。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⑨村支书郭祖良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 ”他请专家“把脉”指导,成立种植合作社,与安徽企业达成协议,以优惠价回收药材,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⑩12 月,地黄叶枯,眼看就到收获的季节。为解销路之忧,村党支部组织贫困户到安徽找市场。见中药材需求旺盛,更多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种3种药材,共计400多亩,明年将扩至1000亩。依托中药材产业,村里将建中药材展馆,开设中医疗养一条街,发展“养生小城”特色游。
挖出一根弯弯的地黄,老郭算了笔账: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自己在合作社打工,月工资1500元;老伴在合作社除草、浇地,可挣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 600元。加上养猪,全家年收入5.6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 300 多元。
19.说说本文第①段有何写作特点。(2分)
将其他贫困户争吃低保与老郭想让出去形成对比,突出老郭的志气。用符合个性的语言为人物塑形。
20.结合新闻说说老郭脱贫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①政府的大力支持。②自己的勤劳坚定。
21.全文运用大量数据,有何作用 (4分)
第②段用数据交代老郭经济窘迫,第③④段用数据交代政府扶贫政策落实,第⑤⑧⑩ 段用数据清晰准确地交代老郭等人脱贫的过程。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
22.第⑨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4分)
第⑨段写村支书的压力,既突出了政府的政策好,又衬托了脱贫的不易。
23.这篇人物特写,使用了人物对话和直接引语,这样写有何效果 (4分)
生动典型的对话、富有特色的语言,令新闻主人公的形象生动饱满、性格鲜明、个性突出。接地气的语言使这则新闻充满了生活味儿,让读者产生了代入感。
三、写作(50 分)
24.在学习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时,你和同学们参与了“新闻采访”活动。完成采访任务的过程中,也一定发生了有趣、新鲜、难忘的事,让你记忆犹新,深入思考。请以《第一次采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 500 字;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原卷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溃退(kuì) 泄气(xì) 要塞(sài) 屏息(bǐng) B.颁发(pān) 仲裁(zhòng) 遗嘱(zhǔ) 呓语(yì)
C.翘首(qiào) 篡改(càn) 轻盈(yíng) 澎湃(pài) D.遁形(dùn) 镌刻(juān) 咆哮(xiào) 默契(qì)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浩瀚 悼念 督战 惨绝人環 B.建树 国殇 初衷 眼花潦乱
C.潇洒 湎怀 彰显 振聋发溃 D.娴熟 凛冽 沸腾 白手起家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军到达陕北时,虽然衣衫褴褛,但因为信仰坚定,内心强大,依然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B.在第 32届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男女乒乓球队双双以锐不可当的气势获得团体冠军。
C.登高望远,看到高山大川、沧海桑田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无数先辈殚精竭虑奋斗来的。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这初心,便是这时代的火炬,引领我们继续奋斗、砥砺向前。②征途已至新起点,不负韶华再出发。
③请记住,无论时局如何变化,我们实现收官之年目标任务的决心从未改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从未改变。④这决心,正如攻坚利剑,敦促我们敢打必胜、所向披靡。⑤请记住,不论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烽火硝烟里,还是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惊涛骇浪中,我们都要秉持永恒的初心。
A.①④②⑤③ B.③⑤①④② C.②⑤①③④ D.②④⑤①③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们常说的新闻“六要素”是指“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和“如何”,所有的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B.一般情况下,消息前的黑体字叫“电头”,也叫“消息头”,点明通讯社名称,发报的地点、日期等。
C.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等四大部分。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D.在写消息时,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还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同时也要写好导语。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
6.古诗默写填空。(7分)
(1)_____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2)风声一何盛,_______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
(3)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4)《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填空。(3分)
我们走近时,他很快地跳出来,披上天蓝色的褂子,和白布的头巾,上面有一颗红星。一枝毛瑟枪挂在他腰际,木盒子柄上垂着一绺红缨绸带。他手按着枪,等着我们走近,问向导我们有什么事情。后者拿出他的路条,简单地说明了我是怎么被交给他的,那个战士好奇地看着我,等我进一步解释。
“我是来见毛泽东的,”我说,“我知道他在安塞。我们还得走多远 ”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我”是本书的_______(国名)作家埃德加·斯诺。以上选段具体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校开展“生活处处有语文”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5分)
(1)【我关注]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30个字。(2分)
泰州市正在举办2022年“我爱读书”活动启动仪式。线上以直播方式启动,通过播放“全民阅读,让书香溢满泰州”主题宣传片,推介读书节重点活动,同时入举办了作家见面会、凤城讲坛专题讲座、阅读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线下同步开展了“最美阅读瞬间”摄影展作品征集、“那书与我”征文大赛、晒一晒“我家书房”新闻采访等活动。
(2)【我解说]晓华在报刊上读到这样一句话:在抗击新冠
肺炎疫情战斗中,中国人民用生命与血泪换来了宝贵的“战疫”经验。他认为句中的“战疫”的“疫”是错别字。你不同意他的看法并向他解说:
(3)【我宣传]学校新设了“阅读角”,请你为“阅读角”写一则宣传语。(1分)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采莲曲(6分)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①一色裁②,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③池中看不见④,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③乱入:杂入、混入。④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谷化绿裙红颜。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显得生动喜人,兼得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B.第二句写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C.第三句写伫立凝望者在刹那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
D.第四句女主角直接出现在画面上,除了作为美丽大自然的化身外,还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10.结合全诗,谈谈采莲女的形象有哪些特点。(3分)
(二)三峡(13分)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 ____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 _______________ (4)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然后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等词,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4.本文从四个季节描写了三峡的特点,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三峡 结合文章说说喜欢的原因。(3分)
(三)(10分)
新华社西安4月3日电(记者陈晨、张斌)革命圣地延安将启动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记者从延安市政府获悉,《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近日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原则同意。聚焦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等目标,延安将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城乡文化、自然风貌展示相结合,守护好中国革命精神标识。
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作为唯一的革命专题类示范区入选。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薛耀军介绍,此次批复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延安要用3年时间建设成为“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示范城市、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和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典范”。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具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延安现存 445 处革命旧址,有30座革命主题博物馆,是全国革命旧址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城市。“十三五”期间,延安接待游客超过2.5亿人次。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薛耀军说,近年来,延安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开发了7处革命旧址网上体验馆,新建和改造提升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多座展馆,改变以往“看窑洞”的同质化参观方式,形成了多类型、分领域的主题展览,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按照实施方案,延安将建设“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长征落脚、全面抗战、转战陕北等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整合革命文物资源,开展集中连片维修保护,持续开展革命文物和文献档案史料等的调查征集,打造一批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将桥儿沟、清凉山、边区政府等窑洞旧址群活化利用,串珠成链、整体展示,打造全国一流的体验式教育培训基地。
“延安的革命旧址里,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历史,一草一木都传递着初心。”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涛说,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将成为讲述党史的生动教材和淬炼灵魂的神圣课堂。
15.请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2分)
16.“新华社西安4月3日电”是新闻的电头,它的作用是什么 (2分)
17.这则新闻中第四段属于新闻结构的什么部分 有什么作用 (3分)
18.读完新闻后,请你谈谈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意义。(3分)
(四)老郭脱贫记(16分)
①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②老郭叫郭祖彬,今年56岁,是河南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农民。年轻时的老郭并不穷,开四轮,拉红砖,日子过得去。没成想,儿子3岁患病,摘除脾脏,手术费花了1万元。老郭把积蓄拿出来,勉强渡过难关。10年后,儿子再次病发,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6万多元。这回,老郭借遍“村里一条街”,才凑够医药费。为了还钱,他到天津打工六七年,窟窿没补上,还落下脑梗病。乡邻们忧心地说:“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
③封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5.8万人。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采取“1+2+N”帮扶模式,即每户1名帮扶责任人,2项以上扶持政策,家庭成员每人1条帮扶措施。拿老郭来说,安排公益岗位,每月挣400元;孙子享受教育补助,每年1000元;儿媳转移就业卖手机,每月工资1500元。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阻断“因病致贫”。
④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封丘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1个,户均可享产业扶贫资金8000元。村支书郭祖良选定种植中药材,请来中医药大学教授,测土、配方。老郭一听,第一个报名。
⑤4月,是种地黄的最佳季节。可这时麦子已长到腿窝,首批报名的50户农民看不到效益,谁也舍不得铲麦子。
⑥老郭的老伴儿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
⑦“村支书一心为咱,能把你带到沟里 ”老郭坚持己见,并辞去公益岗,专心种药。
⑧第一批 10户,种了50亩,老郭种4.5亩。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⑨村支书郭祖良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 ”他请专家“把脉”指导,成立种植合作社,与安徽企业达成协议,以优惠价回收药材,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⑩12 月,地黄叶枯,眼看就到收获的季节。为解销路之忧,村党支部组织贫困户到安徽找市场。见中药材需求旺盛,更多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种3种药材,共计400多亩,明年将扩至1000亩。依托中药材产业,村里将建中药材展馆,开设中医疗养一条街,发展“养生小城”特色游。
挖出一根弯弯的地黄,老郭算了笔账: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自己在合作社打工,月工资1500元;老伴在合作社除草、浇地,可挣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 600元。加上养猪,全家年收入5.6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 300 多元。
19.说说本文第①段有何写作特点。(2分)
20.结合新闻说说老郭脱贫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全文运用大量数据,有何作用 (4分)
22.第⑨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4分)
23.这篇人物特写,使用了人物对话和直接引语,这样写有何效果 (4分)
三、写作(50 分)
24.在学习新闻活动探究单元时,你和同学们参与了“新闻采访”活动。完成采访任务的过程中,也一定发生了有趣、新鲜、难忘的事,让你记忆犹新,深入思考。请以《第一次采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 500 字;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